眾所周知,轟炸機具備載彈量大、航程遠等特點,能深入敵方腹地對敵方重要的目標(政治中心、軍工廠、軍事基地堡壘等)進行打擊。在二戰時期,轟炸機成為了交戰國主要的航空兵器,一大批性能優異的轟炸機出現在了戰場當中。可以說是盟軍大批轟炸機的出現是德國、日本法西斯快速走向滅亡的原因。比如B-29戰略轟炸機、B-26轟炸機、B-24轟炸機,蘭開斯特轟炸機等。
為了能夠攔截這些轟炸機,德國納粹就開始研製截擊機,以此來攔截盟軍轟炸機對本國的轟炸。在戰爭末期,德國納粹終於研製出來了一款火箭動力戰機,這款火箭動力的飛機就是Ba-349截擊機了。這款Ba-349截擊機可是德國納粹的瘋狂之作,該機根本不需要機場,在發射架上以垂直發射的方式起飛,攻擊方式用德軍的話來說叫人控火箭。今天咱們就好好的來了解一下德國納粹的瘋狂之作,Ba-349「蝰蛇」截擊機。
Ba-349「蝰蛇」截擊機的研製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德國憑藉著戰術轟炸機取得了「閃電戰」的勝利,在歐洲攻下了不少的國家,德國在當時比較注重戰術轟炸,不怎麼重視戰略轟炸,在戰爭中期,戰術轟炸機的性能已經開始疲憊,性能遠遠不如重型轟炸機。隨著盟軍的四發重型轟炸機開始執行對德國的轟炸任務,其中有B-17、「蘭開斯特」轟炸機等,這些重型轟炸機對德國本土投下了大量的炸彈,德國本土的一些重要城市損失非常嚴重。
在1944年初,二戰的局勢已經開始反轉,德國在二戰前期取得的優異戰績開始蕩然無存,主要還是因為德國納粹高層的錯誤決定,從此納粹空軍開始進入「帝國保衛戰」階段。面對盟軍的重型轟炸機編隊對德國腹地轟炸,德國的活塞式戰機性能遠不如盟軍的P-51戰鬥機。為了能夠攔截盟軍重型轟炸機,因此德國航空部一方面發展噴氣式戰鬥機,另一方面發展廉價的截擊機。從而能夠對盟軍的轟炸機編隊進行攔截。而Ba-349「蝰蛇」截擊機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研製的。
巴赫姆公司的方案為BP-20方案獲勝
德國航空部在1944年春天就開始啟動了「應急戰鬥機」的計劃,以此來抵禦盟軍轟炸機的進攻。德國航空部並且為新截擊機提出了幾下要求,第一是截擊機的操作需要簡單方便,第二是轟炸機廉價,儘量以省錢為主,第三個是截擊機最好能在轟炸機達到轟炸目標前進行攔截。第四是截擊機最好以木質結構為材料。要求提出之後,德國航空部開始向各大飛機公司進行招標。
德國航空部發布招標項目之後,立即就有公司參與了競爭,其中有梅塞施密特、容克斯、亨克爾公司,這三個公司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梅塞施密特的方案為Me P.1104,容克斯公司Ju EF.127「洋娃娃」方案,亨克爾公司的He P.1077「朱莉婭」方案。除了這三個公司參與競爭之外,還有一個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這個公司就是巴赫姆公司,巴赫姆公司的方案為BP-20。
巴赫姆公司的方案BP-20其實是一款垂直發射的火箭推進飛機計劃,該計劃推出之後,並沒有得到德國航空部技術處的認可,德國航空部技術處稱該方案是不切實際的,最後德國航空部選定了相對保守的Ju EF.127「洋娃娃」方案和 He P.1077「朱莉婭」方案。巴赫姆公司的領導人巴赫姆並沒有放棄,動用了政治關係,找到了當時黨衛軍頭子海茵裡希·西姆萊,在他的支持下,BP-20方案才得以繼續進行。最後,航空部將BP-20方案命名為Ba-349截擊機。
BP-20方案的火箭動力垂直升空概念
BP-20方案其設計理念是一種全重小於2噸的小型火箭動力截擊機,它能在火箭的幫助下垂直起飛,在當時來說,這個設計是非常的前衛,它僅依靠著發射架就能起飛,不需要依靠機場來起飛。由於機場是盟軍攻擊的重要目標,而Ba-349截擊機不依靠機場起飛,可以減少飛機的損失。在不起眼的地方起飛,完全可以重創盟軍轟炸機編隊。
說到BP-20方案的火箭動力垂直升空概念,這與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離不開很大的關係,這位博士可是現代火箭技術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火箭戰機垂直升空概念的研究。據悉,在當時他改裝的He-112V5液體火箭動力戰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以液體火箭發動機推上天的戰機。可以說,這為後來的BP-20方案打下了基礎。
為了驗證火箭動力垂直升空概念這項技術,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在1939年就向德國納粹高層推出了垂直發射的火箭推進截擊機的計劃,由於當時正在研製Me-163的火箭動力戰機,德國航空部技術處也是以不切實際的藉口拒絕了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提出的垂直發射的火箭推進截擊機的計劃,但是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並沒有放棄,不斷地對垂直發射的火箭推進截擊機的計劃進行改進。正是因為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的堅持,被巴赫姆所看中。一直到1944年,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的火箭推進截擊機的計劃終於獲得了德國航空部認可。
Ba-349截擊機的結構特點
巴赫姆公司的BP-20方案獲得德國納粹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人物海茵裡希·西姆萊的支持之後,立即獲得了資金的支持。資金到位之後,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立即就開始了Ba-349截擊機的設計。據悉,Ba-349截擊機的機體使用了木質結構,在當時德國的輕金屬資源是非常的吸收,只是在駕駛艙部位上加上了裝甲,以此來保護飛行員的安全。該機的機身為圓柱形,這種設計使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受到的空氣阻力最小,從而讓飛機的速度更快。該機機翼上沒有任何操縱面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
Ba-349截擊機在動力裝置使用了一臺赫爾穆特·瓦爾特公司的瓦爾特HWK109-509A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款發動機還裝備在了Me-163「彗星」戰鬥機上,這款發動機的最大推力1500公斤,為了讓該機的動力更加的強大,又為其裝備了四個斯密丁的533固體助推火箭,這讓Ba-349截擊機在一分鐘內就可以達到11000米的高空,該機其燃料部位位於機身的中部。在武器方面,Ba-349截擊機準備使用2門30毫米Mk108航炮,但是由於Ba-349截擊機性能不強,設計人員只為其裝備了火箭彈,裝備的火箭彈是24發亨舍爾 Hs 297「暴風雪」 式火箭彈。這些火箭彈全部裝備在Ba-349截擊機的機鼻當中。
原型機出爐
Ba-349截擊機設計完畢之後,立即就開始建造原型機,第一架Ba-349原型機在1944年10月份下線,在當時第一架原型機並沒有裝備動力系統,只是用來測試飛行的穩定性等。第一架原型機在11月3日進行了首飛,該原型機的首飛是在一架He-111的拖曳下進行滑翔飛行的,首次飛行飛機的穩定性是非常的好,後來在測試當中又進行了多次這種測試,證明該機的氣動布局確實非常的好。隨著發動機到位之後,裝備上發動機之後的第一架Ba-349原型機終於在1945年2月份進行了垂直發射的飛行,這次飛行只是載的假人,測試的結果發動機與人成功成功回收。
第一架原型機載假人首飛成功之後,給予了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非常大的信心,立即就準備載人測試,在載人測試當時,飛機發射10秒之後突然脫落,最後飛機墜毀。最後經查驗,事故的原因是飛機沒有蓋好艙蓋,雖然這次試驗失敗了,但是並沒有影響Ba-349截擊機的測試,後來在測試當中Ba-349截擊機的原型機均取得了載人試飛的成功。德國航空部立即下令生產這種機型,一直到大戰結束之後一共生產了36架Ba-349截擊機。
最終的命運
德國航空部原本對於Ba-349截擊機給予了很大的期望,畢竟該項目只有Ba-349截擊機獲得訂單,準備用來等待盟軍轟炸機的到來,可是結果並不是這樣,隨著德國防線的崩潰,德國等待的不是盟軍的轟炸機,而是大批的坦克。為了不讓Ba-349截擊機落到盟軍的手裡,德軍只好將這些Ba-349截擊機給炸毀了。不過到最後仍有幾架被盟軍得到,可以說Ba-349截擊機的命運是悲慘的,該截擊機可謂是生不逢時,如果能早一點問世,可能還能對盟軍的轟炸機造成一些傷害,但還是挽救不了德國戰敗的結局。
總結
總體來說,Ba-349截擊機在技術上以及戰術上存在很大的問題。Ba-349截擊機在高空中讓機頭撞向盟軍轟炸機時,速度過快的話,飛行員很難逃脫,速度慢的話,又很容易被盟軍護航的戰機給擊落。再加上當時是很多新手飛行員,Ba-349截擊機很難發揮出真實的戰力。除此之外,該機的抗幹擾性以及無線電導航也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因此Ba-349截擊機雖然是瘋狂之作,但是終究被大海淹沒。
Ba-349截擊機在德國納粹空軍當中雖然沒大放光芒,但是其在歷史上具有相當大的意義。後來,美國、蘇聯得到了Ba-349截擊機之後,經過反覆的測試,吸取經驗之後,為美國、蘇聯兩國在研製這類武器當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Ba-349截擊機註定在歷史上留下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