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開悟的人當受菩薩戒,若因緣不足可自誓受戒

2021-01-09 普通人看世界

末法修行當以戒為師,我們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薩戒,應當要設法求受。如果沒有因緣受持菩薩戒,可以先自行於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將來因緣具足時,仍然應當依照菩薩戒經的說明,向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法師、菩薩居士或菩薩僧求受菩薩戒。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誦戒相、不取相為戒,因為這是對已經明心見性的人而言。明心見性的人過去無量生必定常常受持菩薩戒而不棄捨,因戒體從來不失的緣故,所以今生能夠明心見性。今生已經明心見性就獲得了大乘心地戒,也獲得了道共戒。並且因為已明心見性就是菩薩僧的緣故,所以自誓受戒時不誦戒相、不取相戒,唯除菩薩律儀十重無盡戒。

這裡簡單地擬出一則自誓受戒的方法,供已經見性的人自行增刪使用。這自誓受戒的法不需要揀擇時間、日期,建議以白月,也就是農曆初一到十五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三天最好。自誓受戒前應當先於早上11點之前,備妥燈、香、花、果、乳、酪、酥、飲食等物,但飲食不可用香辛類以及五辛類來炒熟供養。五辛譬如蔥、蒜、韭菜、大頭蔥這類東西不能用。此外,我們做菜時也應儘量避免有辛味的食物,譬如蘿蔔、芹菜、香菜等。

準備了這些供養物品供養釋迦世尊后,胡跪上香稟告曰:「弟子某某,今於本師釋迦牟尼世尊聖像前自誓,盡未來際皈命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出世三寶,擁護現在、未來一切住持三寶,受持大乘菩薩心地戒,盡未來際持菩薩十重戒,盡未來際修學一切菩薩應修法門,盡未來際饒益一切有情眾生,受此三聚淨戒,生生不失此戒,世世生於佛前,得佛護念,常隨佛學,而亦不舍一切眾生。

以上這段文詞可以作為參考,自己依照個人不同的別願增加或者刪減,但是其中說到三聚淨戒的部分不可以刪減變更,在佛前三說三拜。這種自誓受戒的方法,未悟或者所悟不真的人不得使用。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還不是菩薩僧的緣故。見性之後因緣具足了,還是應當依照經典所講的戒法去受戒。《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云:「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裡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予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佛滅度後千裡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是下品戒。」

所以,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可能的話,應當要求已受戒的菩薩為我們傳戒。而上品戒非常難得,如果我們在自誓受戒時,有佛或菩薩現前為我們作證,那是真實上品戒,但是須有天眼通,親見佛菩薩化現或放光作證才能確定是上品戒。所以,因緣不具足者先自誓受戒以後,有因緣的話仍應要求受中品戒,那就需要請已受戒的菩薩為我們傳菩薩戒了。

經雲「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慾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授。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以上這一段是世尊為我們開示受菩薩戒的十無盡戒,也就是攝律儀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擾,不能遮止我們修道,所以應當受。受菩薩三聚淨戒以後,我們從此生或者說已在過去生受都一樣,生生世世不會失去這個戒體,一直跟著我們到最後成佛為止。所以說菩薩戒有受戒而無舍戒,不像五戒、八關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樣可以舍戒。受菩薩戒之後,只有犯戒但不會失戒,直至未來際都跟隨著我們,唯除犯十重戒。

已明心見性或尚未明心見性的人,若已受過菩薩戒也可以為人傳戒。如果有人要來求戒的話,我們那個時候就成為菩薩法師,應當先為對方解說,誦讀菩薩戒的戒相,以及三聚淨戒的精神,讓這個人心開意解,產生了喜歡受菩薩戒的心,然後我們才為他傳菩薩戒。所謂菩薩法師,甚至夫婦、父母、師長、兄弟、姐妹等六親也可以互相為菩薩法師為對方傳戒。所以,傳菩薩戒不必一定要比丘或比丘尼,只要曾經受過菩薩戒,而能夠宣說菩薩戒的三聚淨戒、十無盡戒和其他戒相的人,都可以成為菩薩法師。

受了菩薩戒以後就成為佛子,成為菩薩的一分子。受菩薩戒的人可以超越三大劫的生死之苦。換句話說,可以提前三大劫成佛,或者提前三大劫證得究竟解脫的境界,所以應當要受菩薩戒。有受持菩薩戒的人免不了會犯戒,犯菩薩戒是正常的事情。受菩薩戒而犯戒的人勝過沒有受戒而不犯戒的人,犯過菩薩戒的人是菩薩,而從來不犯菩薩戒的人是外道。

上面這一段經文明白地說明:已經受過菩薩戒的夫婦、六親可以互為師授;不論已經證悟或沒有證悟,也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可以傳菩薩戒,不一定要現出家相才能傳菩薩戒。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開示云:「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利;於語表義,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如是請言:『我今欲於善男子所,或長老所,或大德所,祈受一切菩薩淨戒。」從這一段論文可得知,已受菩薩戒的在家菩薩(就是善男子)、長老(就是出家菩薩)、大德(是指已證悟的人),皆可以傳菩薩十重無盡戒。

相關焦點

  • 文鈔讀書會共修第159天丨自誓受戒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為僧,必須入堂習儀,方知叢林規矩,為僧儀則,則遊方行腳,了無妨阻。否則十方叢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資豐厚,身能自主,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於身家窮困,何必如此。但於佛前懇切至誠,懺悔罪業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對佛唱言,我弟子福賢,誓受五戒,為滿分優婆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既受五戒,堪事佛故。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一)
    福德的修持,除了深入世間度化眾生外,先發大悲菩提心,受 戒時,被問:1已發菩提心否?2是菩薩否?當決斷答曰:已發,是菩薩。才能得戒;智慧的 修持,尤為重要。在複雜多變的世間環境,若無足夠的智慧去判斷,可能錯誤抉擇,或好心成壞 事,甚至犯了戒也不自知,無由懺淨。
  • 《梵網經》誰能受持「菩薩戒」?
    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出家菩薩是從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基礎來修菩薩戒,在家菩薩則是在三歸、五戒的基礎上來受菩薩戒。誰可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與《菩薩瓔珞經》都說發大心的人來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是佛子――菩薩。《梵網經》提到: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金剛神、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大智度論云:「一切諸眾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奪取,即為劫奪命。」衣食財物是資生必備之物,奪取他人財物,即等於間接侵犯剝奪他人的生命,對他人的惱害極深極重,今世後世需受的苦果也極大,不可不慎!縱使現實的事業所需,必須招會入股等,也需合法、合理,依法納稅,才能持行久遠,不可心存欺誑。菩薩行者,攝化眾生是本務,最好的法門便是布施,如果不施反盜,如何令眾生喜歡親近?
  • 湖北赤壁圓通寺2020年冬季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2020年11月7日,在經過對《梵網經菩薩戒》的學習,如理懺摩、拜願後,受戒因緣已熟,來自各地的在家佛弟子懷著虔誠恭敬之心,齊聚赤壁市羊樓洞古鎮圓通寺,恭請圓通寺上明下照老和尚作得戒和尚、鹹寧大乘寺心平律師作羯磨阿闍梨、崇陽縣安養寺果喜律師作教授阿闍梨,禮請圓通寺通道法師、耀智法師
  • 末法時代女人學佛者遠比男性多,聽印光大師說在家女人如何受戒?
    末法時代女性學佛者遠比男性多,聽印光大師說在家女人如何受戒?釋迦牟尼佛涅槃時,佛的十大弟子多聞第一的侍者阿難問佛,佛在世時弟子以佛為師,佛涅槃後弟子們以何為師?佛說以戒為師。可見持戒是修行者的第一要務,可惜持戒又是普通在家人最難的事情。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講|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
    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有的人看到桃花開了、桃花謝了,他就覺悟了;有的人聽到殺牛殺豬的音聲,他就開悟了;有的人聽到人家打鐵的聲音,他開悟了;有的人在除草中開悟了;有的人在磨豆腐時開悟了。打鐵、除草、磨豆腐,甚至花開花謝,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其實只因機緣到了,因緣就成熟了。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有了觸,就有一種領「受」。有領受就生出一種「愛」心來。有了愛心,就要取為自己所有,所以就有個「取」了。取為己有,所以就有了「有」;有了有,就又有了「生」;有了生,就有「老死」。「緣覺」觀察這十二因緣,由無明開始,觀察到老死,這十二種接連不斷的因緣。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
  • 佛說眾生平等,為什麼還要再三拒絕女子受戒?
    女性在受戒時,佛陀制定出很嚴厲的戒條,這就是比丘尼戒律中最有名的「八敬法」。佛說眾生平等, 為何再三拒絕女子受戒?其實這有佛教發展的需要,更有現實的考慮。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01第一方面:佛是全智全悲的,可以觀察眾生的因緣,如果輕易讓婦女出家,她們不會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
  • 印光大師:我們與子女的四種因緣:報恩報怨、償債討債,無緣不來
    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而並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什麼樣的人容易大徹大悟?中樞神經系統是智慧的生理基礎,後天增加腦容量是困難的,千年一見的悟道者的身體必然有特別的地方。普通人如果能夠放棄舊觀念,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開悟者開悟的都是些什麼人?人生苦短,讀者閱讀文章需要時間,作者寫文章要時間,上來直接就是乾貨不是更好嗎而且喜歡引經據典一般來說是自信不足的表現,所以需要古人還魂來給自己壯壯士氣,可是我並不存在不自信的問題,何必去繞彎子不引經據典有個好處,就是不預設立場,如果我引用了道經,那麼喜歡佛經的人看了不順眼,反之亦然
  • 《金剛經》的精髓,就是這八個字,若能真正參透,也就開悟了
    《金剛經》的精髓,就是這八個字,若能真正參透,也就開悟了據說,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的時候,慧能大師瞬間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然只是短短八個字,卻蘊含無盡玄機,若能真正參透,你也就開悟了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既然心無所住,為什麼還生其心?生的又是什麼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