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修行當以戒為師,我們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薩戒,應當要設法求受。如果沒有因緣受持菩薩戒,可以先自行於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將來因緣具足時,仍然應當依照菩薩戒經的說明,向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法師、菩薩居士或菩薩僧求受菩薩戒。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誦戒相、不取相為戒,因為這是對已經明心見性的人而言。明心見性的人過去無量生必定常常受持菩薩戒而不棄捨,因戒體從來不失的緣故,所以今生能夠明心見性。今生已經明心見性就獲得了大乘心地戒,也獲得了道共戒。並且因為已明心見性就是菩薩僧的緣故,所以自誓受戒時不誦戒相、不取相戒,唯除菩薩律儀十重無盡戒。
這裡簡單地擬出一則自誓受戒的方法,供已經見性的人自行增刪使用。這自誓受戒的法不需要揀擇時間、日期,建議以白月,也就是農曆初一到十五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三天最好。自誓受戒前應當先於早上11點之前,備妥燈、香、花、果、乳、酪、酥、飲食等物,但飲食不可用香辛類以及五辛類來炒熟供養。五辛譬如蔥、蒜、韭菜、大頭蔥這類東西不能用。此外,我們做菜時也應儘量避免有辛味的食物,譬如蘿蔔、芹菜、香菜等。
準備了這些供養物品供養釋迦世尊后,胡跪上香稟告曰:「弟子某某,今於本師釋迦牟尼世尊聖像前自誓,盡未來際皈命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出世三寶,擁護現在、未來一切住持三寶,受持大乘菩薩心地戒,盡未來際持菩薩十重戒,盡未來際修學一切菩薩應修法門,盡未來際饒益一切有情眾生,受此三聚淨戒,生生不失此戒,世世生於佛前,得佛護念,常隨佛學,而亦不舍一切眾生。
以上這段文詞可以作為參考,自己依照個人不同的別願增加或者刪減,但是其中說到三聚淨戒的部分不可以刪減變更,在佛前三說三拜。這種自誓受戒的方法,未悟或者所悟不真的人不得使用。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還不是菩薩僧的緣故。見性之後因緣具足了,還是應當依照經典所講的戒法去受戒。《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云:「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裡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予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佛滅度後千裡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是下品戒。」
所以,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可能的話,應當要求已受戒的菩薩為我們傳戒。而上品戒非常難得,如果我們在自誓受戒時,有佛或菩薩現前為我們作證,那是真實上品戒,但是須有天眼通,親見佛菩薩化現或放光作證才能確定是上品戒。所以,因緣不具足者先自誓受戒以後,有因緣的話仍應要求受中品戒,那就需要請已受戒的菩薩為我們傳菩薩戒了。
經雲「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慾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授。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以上這一段是世尊為我們開示受菩薩戒的十無盡戒,也就是攝律儀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擾,不能遮止我們修道,所以應當受。受菩薩三聚淨戒以後,我們從此生或者說已在過去生受都一樣,生生世世不會失去這個戒體,一直跟著我們到最後成佛為止。所以說菩薩戒有受戒而無舍戒,不像五戒、八關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樣可以舍戒。受菩薩戒之後,只有犯戒但不會失戒,直至未來際都跟隨著我們,唯除犯十重戒。
已明心見性或尚未明心見性的人,若已受過菩薩戒也可以為人傳戒。如果有人要來求戒的話,我們那個時候就成為菩薩法師,應當先為對方解說,誦讀菩薩戒的戒相,以及三聚淨戒的精神,讓這個人心開意解,產生了喜歡受菩薩戒的心,然後我們才為他傳菩薩戒。所謂菩薩法師,甚至夫婦、父母、師長、兄弟、姐妹等六親也可以互相為菩薩法師為對方傳戒。所以,傳菩薩戒不必一定要比丘或比丘尼,只要曾經受過菩薩戒,而能夠宣說菩薩戒的三聚淨戒、十無盡戒和其他戒相的人,都可以成為菩薩法師。
受了菩薩戒以後就成為佛子,成為菩薩的一分子。受菩薩戒的人可以超越三大劫的生死之苦。換句話說,可以提前三大劫成佛,或者提前三大劫證得究竟解脫的境界,所以應當要受菩薩戒。有受持菩薩戒的人免不了會犯戒,犯菩薩戒是正常的事情。受菩薩戒而犯戒的人勝過沒有受戒而不犯戒的人,犯過菩薩戒的人是菩薩,而從來不犯菩薩戒的人是外道。
上面這一段經文明白地說明:已經受過菩薩戒的夫婦、六親可以互為師授;不論已經證悟或沒有證悟,也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可以傳菩薩戒,不一定要現出家相才能傳菩薩戒。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開示云:「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利;於語表義,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如是請言:『我今欲於善男子所,或長老所,或大德所,祈受一切菩薩淨戒。」從這一段論文可得知,已受菩薩戒的在家菩薩(就是善男子)、長老(就是出家菩薩)、大德(是指已證悟的人),皆可以傳菩薩十重無盡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