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門中有很多偉大的女性。如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勝鬘夫人說一乘法、摩登伽女出家證果、大德鹿母布施第一、末利夫人聞法證果,其中尤以崇高聖德的大愛道(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為出家女眾之首,成為佛教有女眾出家的起源。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並沒有馬上成立僧團,在釋尊成道後至鹿野苑說法,度僑陳如等五比丘聞法證聖,從此人間才有真正的佛家三寶及僧伽集團的出現。但這些僧伽都是佛教的男性,當時還沒有佛教出家的女性。
佛教什麼時候接受女子受戒呢?據經史所載,佛陀成道說法三十年後,才有曾經撫養佛陀成人的姨母摩訶波閣波提(又譯名大愛道)要求出家,但兩次墾求,佛陀均未許可,到後來做第三次懇求,又有阿難在佛陀面前懇求,說好話,佛陀終於答應接受女性加入僧團。
女性在受戒時,佛陀制定出很嚴厲的戒條,這就是比丘尼戒律中最有名的「八敬法」。
佛說眾生平等, 為何再三拒絕女子受戒?其實這有佛教發展的需要,更有現實的考慮。
佛說眾生平等,是指在佛法面前都是平等的,女人精進修道,亦能證得四真道果;過去諸佛之法,亦多有四眾弟子。那為什麼不讓她們出家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01第一方面:
佛是全智全悲的,可以觀察眾生的因緣,如果輕易讓婦女出家,她們不會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
02第二方面:
時代條件限制,不允許佛陀接受女弟子。
當時的印度,是婆羅門教和文化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種姓制度嚴苛(今天的印度其實也還是),刻意貶低女性的社會地位,女性基本上就是男人的附屬品,宗教生活則是男人的特權。
婆羅門教和其他沙門派別沒有女性出家人,所以如果佛陀接受女人出家,必然影響到當時的人對佛教的看法,使人們對佛教採取批判的態度,不利於佛教的初期傳播和發展。
03第三方面:
佛教的乞食(化緣)是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但不排斥精舍,傳入中國漢地後,乞食就沒有沿用),如果允許女人出家,佛教徒的生活來源就成為致命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佛教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佛陀本人曾對阿難說過:「如果女人不出家,社會賢達就會敬重佛教,願意供養我們,如敬日月天神,佛法正道便可長存千年。但因允許女人出家,佛法正道便只能存在五百年,因為願意供養的人減少了。
04第四方面:
那時僧團組織尚未健全,沙門比丘還在過者風餐露宿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不適合女性,單從生理考量和生理不便,就是一個大問題。
早期的僧團是混居的,曾發生過僧尼通姦破戒還俗之事,被外道藉口攻擊,破壞了僧團的清淨,後來才開闢專門的獨立尼眾道場,男女分開居住。
佛陀不準女性出家,主要是從僧團存在的角度上考慮的,這是當時印度社會的客觀狀況所決定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就在人世間,我們修行悟道離不開人世間。這一點佛陀當初就看得很清楚了,佛教的發展,也要根據當時的社會條件來制定相應的戒律。
就像在中國,佛教初期的發展,都是帝王將相推動的。道安大師曾說:「今遭荒年,如不依國王,則法事難立;普施教化,自必廣弘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