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佛國既然為大乘平等境界,經文為何說九品蓮花和品味階級

2020-12-14 淨宗傳承

問:極樂有九品之差別,阿彌陀佛所立乎?答:極樂九品非彌陀本願,四十八願中所無;此是釋尊之巧言也。若言善人惡人同生一處,惡業之輩易起慢心,故顯示品位,而言善人升上品、惡人降下品。應速往生,以見其實。

這個回答特別善巧。

如果法然上人沒有這樣回答,別人問我們,我們都答不出來。

因為《觀經》就講到九品往生,九品在娑婆世界固然根機各有不等,比如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上品中生是大乘中善凡夫。根據他們在此土的根機、行業的情形,臨終之時佛來迎接也各有不等:或帶無數化佛,或帶千化佛,或帶五百化佛;或者報佛來迎,或者化佛來迎;或者侍者是菩薩大眾,或者侍者是聲聞比丘;或者見佛身,或者不見佛身,唯見金蓮花。往生之後也有花開遲疾的不同,得益、證無生法忍的快慢不一樣。這不就顯示有九品差別嗎?

九品差別是阿彌陀佛建立的嗎?

一般人答不出來。因為經中明確說了,既然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極樂世界肯定就是這樣的,九品肯定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又不是釋迦佛的淨土。

法然上人的回答特別有力量,意思就是極樂九品不是阿彌陀佛所立。

為什麼?

「極樂九品非彌陀本願」,這就說明不是阿彌陀佛立的。

有什麼理由呢?

「四十八願中所無」。《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中,哪一條願說有九品呢?不僅沒有九品,反而說往生到那裡都平等。比如第一條願說無三惡道,第二條願說不更惡道,第三條願說身皆金色,第四條願說無有好醜,接下來說六通具足,然後說必至滅度,這不都是一樣的嗎?

所有人往生到那裡都無有好醜,都身皆金色,長相都一樣,本事也一樣大,神通都一樣多,最後都必至滅度,證大涅槃,都是不退轉,入正定聚。打開四十八願,沒有一條願說有九品,都是講往生之後有怎樣的功德利益,大家平等,這就太多了。

為什麼《觀經》要講九品?

「此是釋尊之巧言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善巧化度眾生。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巧言」呢?

釋迦牟尼佛自己在《阿彌陀經》裡就發出感嘆,「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為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法,如果一開始就說完全平等之法,沒有人能接受。

因為這裡的眾生非常惡劣、驕慢,心不調柔,雖然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平等無差別的,但是對娑婆眾生講,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化主,他了解我們,他就很善巧地說成九品。

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善惡差別太大,而且分別執著特別深。所謂入鄉隨俗,就算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如果不根據這裡眾生的心性特點,有善有惡地說法,就沒人能接受,「你們都講善惡九品,那我也講善惡九品吧」。

如果不這麼講,而是說善人、惡人都生在一個地方,「惡業之輩易起慢心」。不僅「惡業之輩易起慢心」,其實善人也容易起慢心。如果說善惡同生一處,善人也覺得受到不公正待遇,「我怎麼能跟惡人生得平等呢?」這種心態也是一種慢心。但是,惡業之輩起慢心看得更清楚。

對我們這樣的眾生講法,沒辦法才要顯示品位,說善人升上品,惡人降下品,這就很好地兼顧到娑婆世界的人情。人間的高下品位之差,雖然不平等,不合理,但已經形成了頑固的陋習,生前是這樣,死後認為也要這樣。

佛法傳入中國之前,大家都知道人死了要去陰間。如果是國王、貴族,就要殉葬,「我死了去陰間,我還要多少人陪葬」。秦始皇造兵馬俑,就是因為他去陰間還要做皇上,以為生前富貴,死後也要受富貴待遇,「我是皇上,皇上死了能跟你們老百姓一樣嗎?」

我們要知道,九品往生的觀念很難打破。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打破了,但那是經過了《觀經》,也經過了一代說法,有大小乘諸經的鋪墊,所以《阿彌陀經》才能「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再也不談九品之事了;然後說其他行業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而獲十方諸佛的證誠。

因為娑婆世界人心不平,一開始必須將就這種心態。但是很顯然,這不是究竟的佛法,這屬於一時的方便善巧,也是兼顧世間的人情秩序、因果法則。

所以,深法一開始只能淺說。

我們諸位蓮友,如果能相信彌陀的平等救度,心中能打破這種品位高下的觀念,知道往生極樂沒有品位,就像曇鸞大師說的「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能這樣相信,真的非常有智慧,而且非常有勇氣。當然,我們是不是跟別人也這麼說?那就未必了,聽到的人說不定嚇破了膽。

如果祖師這麼說,我在這裡這麼說,有人也不能接受的話,沒關係,就當作有九品,問題也不大。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如我們念佛快點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來打這場官司,「以見其實」,看看真實情況是不是有九品。

所以,法然上人最後說「應速往生,以見其實」,這顯示他老人家的智慧、慈悲、善巧,也很有信心,「不信我們去那裡看看」。

以世間人來說,佛陀出世,告訴我們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有前世,有今世,還有來世,還不斷地輪迴世間,很多人都不能相信。很多人都是斷滅見,或者是常見,也就是斷常二見。佛法對娑婆世界生命流轉的基本認識和表述,一般人都不能相信,因為凡夫很驕慢,也很愚痴,都認為「我眼見的就是這樣」,怎麼能相信佛的慈悲、智慧所證悟的人生實相呢?

接下來,佛還告訴我們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講出種種大小乘的修行方法,這就更難接受了。小乘,部分人能接受;大乘,要發菩提心救度一切眾生,就覺得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不敢信,不能信。

大乘法當中的聖道門,講修行,斷煩惱,證悟佛性、法性,有一部分人能接受;講往生淨土,講十方淨土和諸佛的存在,相信的人就更少了;更不要說一個普通人到淨土去,怎麼敢想?淨土宗說凡夫到報土,那就更不可能了。好不容易能到凡聖同居土,有九品往生,這就不簡單了;到報土,沒有九品差別,怎麼可能?

所以,這確實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無量壽經》最後說了九個難,得聞佛法難,得聞大乘波羅蜜也難,修行也難,最後說「若聞斯經」,就是聞念佛法門,「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說沒有九品,信得來就信,信不來也沒關係。有很多人就認定有九品,然後想爭取上上品,也很好,也鼓勵,每天念三萬聲以上,善導大師說這是上品往生。

實在說起來,唯有平等的心才能接受平等的法;如果心不平等,給他平等法,他就難過了。曇鸞大師說「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平等是「非常之言」,無九品差別;「常人」有九品差別,常人在世間生活,誰沒有高下差別的想法?都是這樣的,所以他以為往生極樂也一定是這樣。還是這一句,「應速往生,以見其實」。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14個佛國的人們生到極樂世界?才不只,那裡是一切佛國總部
    雖然第十八願有說「十方眾生」,但十方眾生只是四個字,並沒有顯明十方眾生之中是聖人或凡夫,是善人或惡人,是根機銳利或根機鈍劣,尤其《無量壽經》當中講到往生的機類,也提到三輩——上輩、中輩、下輩,最後說到有十四個佛國的無量的眾生往生。這些無量的眾生,不是大乘的菩薩就是小乘的聖者;除此之外,整個法界當中也有無量世界的無量菩薩也往生極樂世界。
  • 極樂世界有九品蓮花,隨著我們的修行高低,在極樂世界有九品不同
    極樂世界共有九品蓮花,隨著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修行高低,在極樂世界有九品不同。【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淨土詩】琉璃地上絕塵埃,宴坐經行亦快哉。【略解】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了四十八大願後,經過無數劫才成就了極樂世界,其境界實在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我們應該感到非常幸運的是,阿彌陀佛是為了救度我們眾生才創建了極樂世界,並且,只要我們在娑婆世界深信切願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發出離心,發菩提心,老實念佛,就可以在臨終時往生到極樂世界。
  • 佛教為什麼選擇「蓮花」為「教花」?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讚嘆蓮花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以其華美的語言,讓人記住了香遠益清的蓮花。佛教也以為蓮花,雖出淤泥,體常清淨,一切不著,自樂天真,常比喻為修行人隨在世間五濁惡世之中,而能獨守淨心,一意前行,不著染垢,這樣的品格和蓮花的性質如此相似,因此蓮花是佛教中的「教花」。
  • 五濁惡世開金蓮,極樂世界生白蓮,為何蓮花在佛教如此殊勝?
    但是為什麼不管在娑婆世界還是極樂世界,對於蓮花都如此看重呢?包括諸佛和許多大菩薩都以蓮花臺為座。這一篇我們就來講解一下其中奧妙,同時再詳細的述說一下極樂淨土的白蓮花的九個品級——千萬不要以為能有個門縫就夠了,後面的路還遠著呢。
  • 守自內心,非生非滅,這就是大乘境界
    若依一實境界修,而起信解之人,應當學習兩種觀法,何為兩種呢?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之人,應於一切時一切處,隨所造身口意業,觀察了知此皆唯心所造。乃至一切境界,若心有住著,應當察覺,不令心攀緣無記心,不能自我覺察。於念念之間,皆應觀察。隨心所緣念,使心隨此念,讓心自我覺知。了知內心所生念,並非一切境界有念而有分別。即內心所生長短好壞,是非得失、損利有無等等知見,無量想法。
  • 善導宣法|〔166〕九品往生都有念佛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釋迦牟尼佛是怎樣來導歸念佛而說的呢?這裡就從九品而說,就沒說十三觀了,因為十三觀的每一觀都觀極樂景象,跟極樂的關係比較密切。這裡我們從九品來看,從「心」和「行」來說明,釋迦牟尼佛是怎樣來導歸念佛的。
  • 佛陀所說,為什麼十方世界的佛陀都會讚嘆無量壽佛?
    彼佛國中,無諸邪聚②,及不定聚③。佛告訴阿難: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眾生,都是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得圓滿佛果。為什麼呢?因為彼佛國中,根本就沒有不得成佛的邪聚眾生,也沒有不一定發菩提心的一類眾生。附記:由這一段經文,我們不難發現,極樂世界是一個「會五乘同歸一佛乘」的世界。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剎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歷其境一般。
  • 蓮花,您是聖潔的母親
    佛國芳香祥雲飄,蓮花滿池容顏俏 。 西方聖景無有比,醉在其中樂逍遙。青蓮生在水中央,出泥不染花綻放 。 花果同時景殊勝,她是花中王中王。香菸燎繞花更香,唯有蓮花閃金光 。人間有筆畫不象,她是成佛寶母娘。寶蓮生在佛國中,不與塵世百花同 。 佛國寶蓮無季節,常開不敗展金容。
  • 揭露西方極樂準確位置!
    《經》告訴我們的是:所有佛陀在自己覺悟後,看到的、領悟到的,一切佛國淨土之境界,以及佛覺悟後的感受。首先我們先來說一說淨土的概念,淨土乃諸佛於因地修菩薩道時,通過發願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的誓願,經多生累劫積功累德而建立的莊嚴清淨世界,為佛所居住之地,淨土的「淨」總共包含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眾生的心境,第二個方面則是世界的清淨,相對而言眾生居住的環境,由於有著種種的煩惱和誤會,故稱為穢土。
  • 彌陀法門:往生極樂淨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之分?
    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將《無量壽經》的「三輩」分類和《觀無量壽經》的「九品」分類結合,說三輩包括了九品,上輩即是上三品,中輩即是中三品,下輩即是下三品,這三輩九品的人要想往生,便得發菩提心,專意念佛,強調發菩提心往生的重要。目前淨土行者多依此將「三輩九品」解釋為:「三輩即是上輩、中輩、下輩。
  • 廣西柳州:九品香水蓮花採摘忙「組圖」
    8月5日,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村民在採摘九品香水蓮花。 近日,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種植的九品香水蓮花進入豐產期,村民忙採摘、加工蓮花。近年來,為了提升經濟效益,柳北區石碑坪鎮將水田進行資源整合,打造九品香水蓮花種植基地,並對花朵進行加工,製成蓮花茶,提升了經濟效益,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新華社發(黎寒池 攝)8月5日,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村民在採摘九品香水蓮花。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真空妙有的西方極樂聖境
    ,為的是讓凡夫了解西方極樂國土的絢麗和美妙,從而產生欣慕前往之心,並以心生願,來達成救度無法自行出離生死眾生的目的。歸結起來,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成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力使然,是法藏比丘於因地修行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精華,為度眾生故,願已經達成,至今相續不失,不衰不變,以真空妙有而顯現的西方極樂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之化現能事。《論注》說:「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 諸佛法身是絕對平等的,起分別見的都是凡夫
    修淨土的人最喜歡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對是指適合修淨土的人,這個法門念這個佛再好不過。說不對,則是從法身的角度講,諸佛都是平等的。只要不謗三寶、不謗大乘經典、不謗方廣諸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妙義,都可以去!殺人放火的人,如果肯念佛,不誹謗大乘, 下品下生也可以去;明心見性的人,上品上生也可以去!極樂世界全部攝受。如果是想要生來娑婆世界這裡呢?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這句話告訴我們,題目中的「無量壽經」不是單指《無量壽經》這一部經,而是包括了世尊講說淨土的三部經。為何呢?《無量壽經》與《觀經》是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所講。而《阿彌陀經》則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所講。曇鸞大師將世尊在兩地講述了三部經,統稱為「無量壽經」。
  • 武煉巔峰:九品之上的境界,已有強者達到這個境界,墨走的最遠
    武煉巔峰:九品之上的境界,已有強者達到這個境界,墨走的最遠。武煉巔峰中九品開天是目前知道最強大境界,不過所有人都知道九品之上還有境界,至於這個境界的名字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根據墨以及其他角色能夠創造生靈來看,逍遙君認為這個境界叫造物境最為合適。那麼怎麼樣才能夠達到九品以上的境界?
  • 佛法生活 |「蓮花」象徵著什麼?蓮花與佛教的關係
    佛座稱為「蓮座」或「蓮臺」;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淨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西方極樂世界如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
  • 佛說阿彌陀經析.213 想得佛法無量無邊的真實利益,得對症下藥
    前文說過,只有極樂世界是一個真正可以接納六道凡夫帶業往生的清淨佛國,除了極樂世界以外的任何清淨的佛國世界,最低往生標準是阿羅漢的水平,有的世界要求更高,不是大乘菩薩沒資格往生。所以一切諸佛恆讚嘆,這是有原因的,不是因為彼時阿彌陀佛發願說「你們必須都讚嘆我」,不是這個原因,而是因為建立了整個虛空法界中最奇特、最殊勝的轉化模式,這個接引模式,也會隨阿彌陀佛的信息所到之處,廣泛地、深遠地、長久地影響和促成更多如極樂一般的世界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