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極樂有九品之差別,阿彌陀佛所立乎?答:極樂九品非彌陀本願,四十八願中所無;此是釋尊之巧言也。若言善人惡人同生一處,惡業之輩易起慢心,故顯示品位,而言善人升上品、惡人降下品。應速往生,以見其實。
這個回答特別善巧。
如果法然上人沒有這樣回答,別人問我們,我們都答不出來。
因為《觀經》就講到九品往生,九品在娑婆世界固然根機各有不等,比如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上品中生是大乘中善凡夫。根據他們在此土的根機、行業的情形,臨終之時佛來迎接也各有不等:或帶無數化佛,或帶千化佛,或帶五百化佛;或者報佛來迎,或者化佛來迎;或者侍者是菩薩大眾,或者侍者是聲聞比丘;或者見佛身,或者不見佛身,唯見金蓮花。往生之後也有花開遲疾的不同,得益、證無生法忍的快慢不一樣。這不就顯示有九品差別嗎?
九品差別是阿彌陀佛建立的嗎?
一般人答不出來。因為經中明確說了,既然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極樂世界肯定就是這樣的,九品肯定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又不是釋迦佛的淨土。
法然上人的回答特別有力量,意思就是極樂九品不是阿彌陀佛所立。
為什麼?
「極樂九品非彌陀本願」,這就說明不是阿彌陀佛立的。
有什麼理由呢?
「四十八願中所無」。《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中,哪一條願說有九品呢?不僅沒有九品,反而說往生到那裡都平等。比如第一條願說無三惡道,第二條願說不更惡道,第三條願說身皆金色,第四條願說無有好醜,接下來說六通具足,然後說必至滅度,這不都是一樣的嗎?
所有人往生到那裡都無有好醜,都身皆金色,長相都一樣,本事也一樣大,神通都一樣多,最後都必至滅度,證大涅槃,都是不退轉,入正定聚。打開四十八願,沒有一條願說有九品,都是講往生之後有怎樣的功德利益,大家平等,這就太多了。
為什麼《觀經》要講九品?
「此是釋尊之巧言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善巧化度眾生。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巧言」呢?
釋迦牟尼佛自己在《阿彌陀經》裡就發出感嘆,「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為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法,如果一開始就說完全平等之法,沒有人能接受。
因為這裡的眾生非常惡劣、驕慢,心不調柔,雖然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平等無差別的,但是對娑婆眾生講,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化主,他了解我們,他就很善巧地說成九品。
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善惡差別太大,而且分別執著特別深。所謂入鄉隨俗,就算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如果不根據這裡眾生的心性特點,有善有惡地說法,就沒人能接受,「你們都講善惡九品,那我也講善惡九品吧」。
如果不這麼講,而是說善人、惡人都生在一個地方,「惡業之輩易起慢心」。不僅「惡業之輩易起慢心」,其實善人也容易起慢心。如果說善惡同生一處,善人也覺得受到不公正待遇,「我怎麼能跟惡人生得平等呢?」這種心態也是一種慢心。但是,惡業之輩起慢心看得更清楚。
對我們這樣的眾生講法,沒辦法才要顯示品位,說善人升上品,惡人降下品,這就很好地兼顧到娑婆世界的人情。人間的高下品位之差,雖然不平等,不合理,但已經形成了頑固的陋習,生前是這樣,死後認為也要這樣。
佛法傳入中國之前,大家都知道人死了要去陰間。如果是國王、貴族,就要殉葬,「我死了去陰間,我還要多少人陪葬」。秦始皇造兵馬俑,就是因為他去陰間還要做皇上,以為生前富貴,死後也要受富貴待遇,「我是皇上,皇上死了能跟你們老百姓一樣嗎?」
我們要知道,九品往生的觀念很難打破。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打破了,但那是經過了《觀經》,也經過了一代說法,有大小乘諸經的鋪墊,所以《阿彌陀經》才能「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再也不談九品之事了;然後說其他行業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而獲十方諸佛的證誠。
因為娑婆世界人心不平,一開始必須將就這種心態。但是很顯然,這不是究竟的佛法,這屬於一時的方便善巧,也是兼顧世間的人情秩序、因果法則。
所以,深法一開始只能淺說。
我們諸位蓮友,如果能相信彌陀的平等救度,心中能打破這種品位高下的觀念,知道往生極樂沒有品位,就像曇鸞大師說的「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能這樣相信,真的非常有智慧,而且非常有勇氣。當然,我們是不是跟別人也這麼說?那就未必了,聽到的人說不定嚇破了膽。
如果祖師這麼說,我在這裡這麼說,有人也不能接受的話,沒關係,就當作有九品,問題也不大。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如我們念佛快點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來打這場官司,「以見其實」,看看真實情況是不是有九品。
所以,法然上人最後說「應速往生,以見其實」,這顯示他老人家的智慧、慈悲、善巧,也很有信心,「不信我們去那裡看看」。
以世間人來說,佛陀出世,告訴我們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有前世,有今世,還有來世,還不斷地輪迴世間,很多人都不能相信。很多人都是斷滅見,或者是常見,也就是斷常二見。佛法對娑婆世界生命流轉的基本認識和表述,一般人都不能相信,因為凡夫很驕慢,也很愚痴,都認為「我眼見的就是這樣」,怎麼能相信佛的慈悲、智慧所證悟的人生實相呢?
接下來,佛還告訴我們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講出種種大小乘的修行方法,這就更難接受了。小乘,部分人能接受;大乘,要發菩提心救度一切眾生,就覺得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不敢信,不能信。
大乘法當中的聖道門,講修行,斷煩惱,證悟佛性、法性,有一部分人能接受;講往生淨土,講十方淨土和諸佛的存在,相信的人就更少了;更不要說一個普通人到淨土去,怎麼敢想?淨土宗說凡夫到報土,那就更不可能了。好不容易能到凡聖同居土,有九品往生,這就不簡單了;到報土,沒有九品差別,怎麼可能?
所以,這確實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無量壽經》最後說了九個難,得聞佛法難,得聞大乘波羅蜜也難,修行也難,最後說「若聞斯經」,就是聞念佛法門,「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說沒有九品,信得來就信,信不來也沒關係。有很多人就認定有九品,然後想爭取上上品,也很好,也鼓勵,每天念三萬聲以上,善導大師說這是上品往生。
實在說起來,唯有平等的心才能接受平等的法;如果心不平等,給他平等法,他就難過了。曇鸞大師說「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平等是「非常之言」,無九品差別;「常人」有九品差別,常人在世間生活,誰沒有高下差別的想法?都是這樣的,所以他以為往生極樂也一定是這樣。還是這一句,「應速往生,以見其實」。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