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長成沉甸甸的稻穗或麥穗,要經過犁地、撒種、施肥、拔草、澆水、除蟲等多道程序,通過農民在正午烈日暴曬下的收割、揚場、脫粒,辛苦勞作,才能被送入糧倉,再經過運輸、商超、烹飪,最後才會變成擺到餐桌上的香甜飯菜,每一粒糧食凝聚著無數滴汗水。「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古老的詩句,也是糧食的「溯源」寫實,珍惜糧食的傳統美德,應永遠牢記並發揚光大。
常言道,水滴石穿。當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無形之中養成了大手大腳對待糧食的習慣,吃不了、不好吃、充面子的飯菜隨意丟棄。浪費糧食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據此反推,我們每人都節約一勺米,日積月累便可以養活很多人口,而全國人民都行動起來,日常生活中的節約行為,點滴匯聚起來就是個大數字!
「惜」字的第一重意思便是重視、愛之意。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吃飯問題非同小可,新中國成立至今,「三農問題」一直都被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有數據顯示,產後損失降低1%,就可節約糧食663.84萬噸。我們要愛惜每一粒糧食,以應對最嚴峻考驗,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古之名言深刻地闡述勤儉與成敗、勤儉節約與民眾的內在聯繫。古人尚且能意識到勤儉對於個人有著修身養性、正本清源的作用,作為接受了現代文明薰陶的公民,更應該以儉養德,將厲行節約、杜絕浪費、愛惜糧食、保護環境作為座右銘。「光碟行動」便是文明用餐、節約糧食的具體踐行。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倡導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氛圍,讓勤儉美德代代相傳。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背誦的古詩詞卻並未成為其日常生活的指南,浪費糧食情況比較嚴重,節約意識缺失。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珍惜糧食仍是需要恪守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遏制餐桌浪費也是現代文明規範,大力培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讓節約意識和文明用餐意識成為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行為自覺。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節約糧食看似尋常小事,實則是關係到國家安全與道德傳承,也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大事要事。「積跬步以至千裡,匯涓流乃成江河」。我們要從每一餐開始,從每一個人開始,把光碟行動等節約活動有效持久地開展下去,推廣「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的節約理念,摒棄浪費陋習,營造勤儉節約、拒絕浪費的良好風氣,使厲行節約、愛惜糧食成為自上而下的時代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