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劇作家,除了以《竇娥冤》、《救風塵》等劇作著稱外,他所自述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捶,炒不爆,響一粒銅豌豆」的形象,也為世人所欣賞。關漢卿一生風流倜儻,學識淵博,曾編有67部雜劇,其中大部分已失傳,現仍存18部。
在這些作品中,《竇娥冤》堪稱關漢卿最經典之作,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被張驢兒陷害後,竇娥為救婆母屈打成招,而縣令又被張驢兒收買,將竇娥斬首處死。竇娥悲憤交加,在被砍頭的時候許下了三條誓言:血濺白衣,伏天雪,大旱三年。而且這三樣東西在竇娥死後都一一應驗了。
《竇娥冤》中的關漢卿筆下人物的生動形象,並非一成不變的刻板單調,每個人物都躍然紙上,生機勃勃。而且對官場和社會陰暗面的揭露也是毫不留情的,關漢卿善於以小見大,從一個個小人物中反映出尖銳的社會矛盾。儘管竇娥弱小可欺,但她卻不肯屈服,即使被判斬首,卻對三樁毒誓怒罵呵斥,字字泣血,擲地有聲。
竇娥臨死前怒斥天地:「天地也,做了一個怕硬怕軟的事,卻又如此順水推舟。土地,你不分好與壞,何去何從?上帝,你錯勘賢愚,誤作上帝專家說,實際上竇娥很聰明。竇娥三次下毒誓,都大有來歷,但凡成就了一次便可洗刷冤屈。最初的誓言,竇娥要自己的血一滴不落,全部灑在高懸的白衣之上。
「孝婦名周青」是《列女傳》中的典故。青衣將死,車上十尺杆,以懸五幡。誓言對眾說:「青若有罪,願殺掉它,血當順流而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而下。」說起這番話,便有一名叫周青的女子在被殺之前發誓,如果自己是被殺的,斬首之後她的血就會逆流,結果她被行刑後,血果然順著十丈高的旗杆逆流而下。還在竇娥冤中關漢卿借著竇娥的口吻,說出了萇弘化碧和望帝啼鵑的典故。
竇娥對於她所做的問心無愧,只因為她所受的委屈。劇集以鮮紅的血色和純淨的純真作為鮮明對比,單從字面上就能感受到巨大的視覺衝擊,而這兩種元素其實都是在顯示竇娥的純真。
第二個是竇娥發誓要降三尺雪,把屍體藏起來。這個誓言化用的是齊國的鄒衍含冤下獄,燕國突然間在六月飛雪的典故下,竇娥此言一出,旁邊的監斬官也笑她荒唐,以為三伏天不會下雪。可是竇娥卻對他說自己有一腔怨氣,一定會有大雪降臨,為她遮蓋屍體。此處以潔白的雪花從側面顯示了竇娥的清白無辜,此外,竇娥不願讓自己的屍體在荒野暴屍,只願天降大雪把自己掩埋。就像竇娥第一次宣誓時所說的那樣,炎夏與冰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是增添了戲劇的張力。
竇娥的第三個誓言是要楚州大旱三年。竇娥不相信老天爺看不到她的冤情,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將當地官員降職,因為這裡的官員根本就不秉公辦事,竇娥相信老天爺會為自己的冤情主持公道,她對無良官員的怨恨就像自己的冤情一樣強烈,她要以這種天象異常的方式讓每個人都看到這些人的罪過。這三年的大旱,將使整個楚州的百姓顆粒無收,這一情況,必將引起朝廷的關注,然後這些無賴的官員,就將承擔相應的責任。
竇娥的冤情終於被她自己立下的三樁誓言洗淨,罪魁禍首張驢兒最後被判凌遲處死。幹壞事的人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這些異乎尋常的竇娥口中的現象,其實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怨恨,而作者關漢卿卻要借著竇娥的口吻來表現一種樸素的反抗精神。
整部戲劇故事曲折,人物描寫生動,故事激勵人們不畏強權,奮不顧身,最終雖人不離不棄,但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他說:「竇娥臨行前的誓言和對天地的呵斥,字字珠璣,猶如一顆憤怒的子彈,射向了那個黑暗不公正的社會。作為元雜劇代表作之一的《竇娥冤》,至今仍被人們讀得津津有味,發人深省。
現在看來,竇娥冤,冤在自己的弱小。照書上所寫,若非竇娥父親竇天章身居高位,怕也難還其清白。即使是竇娥的三個誓言一一應驗了,而她在死後的命運卻是由別人決定的,這個故事看起來讓人欣喜若狂,但仍然讓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