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距今五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位義大利年輕人來到西班牙王宮,向國王提出率領船隊出海遠行的請求,他說:
在神秘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那裡到處是奇珍異寶,房屋全是用黃金裝飾,人們如同生活在天堂之中,他希望自己能帶領一支船隊,前往尋找這片美麗的地方。
聽了年輕人生動講述,西班牙的國王和王后一致地同意了這個計劃,並且下令組織工匠開始建造航船。數月之後的一天早晨,一支船隊揚起風帆,從港口出發,駛向茫茫大海。船頭的指揮臺上,擺放著可以指引方向的指南針,還有一本的《馬可波羅行紀》。船長就是那個年輕人,他的名字叫哥倫布。
一、「大航海」——一本書引發的探險熱。
哥倫布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建議,不遠萬裡越過茫茫大洋去尋找那個虛無縹緲的美麗大陸呢?在哥倫布出海之後,歐洲各國又陸陸續續派出許多支尋找新大陸的船隊,很多船隊的首領後來都成為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船頭指揮臺上這一本早已在歐洲廣為流傳的遊記——《馬可·波羅行紀》(又譯作《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東方遊記》)。雖然在哥倫布的船隊出發的時候,馬可·波羅已經去世幾十年了,但是他的這部遊記卻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停止傳播,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廣為流傳。凡是看過這本遊記的歐洲人對於東方那個神秘而美好的國度愈加嚮往,於是就有了一支支船隊的出海探險。
二、《馬可·波羅行紀》其書
1.誕生的歷史背景
《馬可·波羅行紀》中那個神奇美麗的大陸,說的就是中國。有研究表明最早從五千多年前開始,中國和西域乃至中亞就存在著人員與物質交流,只是那時的交流規模較小,而且時斷時續、缺乏組織性。
中國西漢時期,國力強盛,為了聯繫西域各國打擊經常侵擾中國西北地區的匈奴勢力,漢武帝派遣張騫前後兩次出使西域,張騫克服各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使漢朝和中亞很多國家建立了友好往來。東漢時期,班超再次出使西域,漢帝國與西方各國的聯繫得到加強,從此連接中國和西方的絲綢之路漸漸發展起來。後來中國朝代多次更替,絲綢之路卻從未中斷,中原的商人帶著中國生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穿越茫茫沙漠,到達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西方各國的商隊也把奇珍異寶、各種香料、馬匹帶到中國,還有一些傳教士也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繁榮。
但是從宋朝開始,絲綢之路開始衰落,先是西域地區被向北擴張的吐蕃控制,位於中亞的波斯又戰爭不斷,接著河西走廊一帶被西夏佔領,同時位於歐亞大陸連接處的奧斯曼帝國迅速崛起並擴張,互相割據的勢力使國家間交通中斷,中國同西方各國的貿易往來受到嚴重影響,歐洲與中國的聯繫更是幾乎斷絕,美麗神奇的東方成為歐洲人的昨日之夢。直到元朝時期,在成吉思汗和其繼承者們指揮的鐵蹄掃蕩之下,從中國西域到歐洲之間的許多國家如同秋風中的落葉一樣被一掃而空,而由各國多年戰爭造成的道路阻礙也消失了。
因此古老的絲綢之路重現往日生機,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交流得到恢復,人員往來交流空前繁榮,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來自義大利威尼斯的馬可波羅才能與中國結緣。
二、《馬可波羅行紀》的誕生
馬可波羅年輕的時候生活艱苦,因為聽說遙遠的東方有許多寶藏,他和父親、叔叔一起離開家鄉,踏上尋找神秘東方的漫漫長路。一路上他們經過千難萬險,幾度經受生死考驗,但為了心中的夢想,不曾後退半步,終於來到了富饒遼闊的元朝疆域,見到了巍峨高大、富麗堂皇的元上都。據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回憶,元上都城牆規模宏大,城中有縱橫交錯的道路,還有高大雄偉的宮殿,馬可波羅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宮殿。城外是連綿不斷的城市和鄉村,每天有成千上萬輛馬車拉著各種物資商品穿梭於城市和鄉村。
馬可波羅還受到了元朝君主忽必烈的接見,在中國某個地方擔任過一個小官職,後來馬可波羅遊歷了中國南北很多個城市,他在遊記中形容他到過的幾個城市時說,揚州風景最為美麗,蘇州人口最稠密,杭州如同天堂一般等等。十七年後,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開始想念家鄉,於是就和元朝皇帝忽必烈告別,返回途中他們還作為元朝政府的使者出使中亞一些國家。
回到故鄉的馬可波羅捲入了一場戰爭,兵敗被俘住進了監獄中,在監獄中,他每天向獄友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過去遊歷東方的經歷,和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正巧有一位小說作家把他的描述記錄下來,編撰成書。一本偉大的遊記就這樣誕生了。
三、關於馬可·波羅的爭議
這本書剛剛面世的時候,曾經在歐洲引起巨大反響,很多人看過之後認為馬可波羅是在胡編亂造,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這麼美好的地方,因此當時人們讀他的這本書,大多數都是當做神話故事來讀的。在馬可波羅即將離世的時候,他的家人們希望他為遊記中的謊言懺悔,以減輕罪惡,升入天堂,但遭到馬可波羅的拒絕,馬可波羅說:
「我在遊記中所說的,還不到我見到的真實情況的一半。」
關於這本書的真實性,歷來存在著一些爭議,有些人認為馬可波羅壓根沒到過中國,他在遊記中描述的那些離奇的故事,只不過是道聽途說。其實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雖然這本書確實有一部分不真實描述和一些誇張的現象存在,但是這些並不能否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更不能說明遊記中的內容完全不可信。
很多持「《馬可·波羅行記》是編造的」觀點的人,所憑藉的主要證據有以下3點,下面筆者根據這些證據進行分析:
1、一些學者認為,書中說他曾經在中國擔任過官職,可是在中國元朝史書中卻找不到相關記載。其實從歷史記載來看,當時從歐洲、中亞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有很多,但是在史書中卻很少見到外國人的名字,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元朝史官在記錄時,沒有把外國人名字翻譯成中文的經驗,因此史書中就把外國人排除在外了。
2、很多中國當時比較明顯的事物,在書中沒有提到。馬可波羅並不是作為學者或者作家身份來到中國的,他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探險和尋找寶藏,所以他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可能沒有認真整理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也不能證明馬可波羅信口胡言。
3、遊記存在誇大成分,有一些描述不符合現實。當時很多探險家在講述自己所見所聞時,都喜歡誇大事實,而且馬可波羅是在監獄完成講述的,他可能會為了功利目的而進行一些誇張甚至無中生有,但並不能因此說書中的內容全部是編造的,更不能因此武斷地得出結論說馬可波羅不曾來到中國。
結語
《馬可波羅行記》的傳播,極大地增加了中國在當時歐洲人心目中的吸引力,直接導致歐洲各國航海家率領船隊出海探險,尋找傳說中美麗神奇的中國。可惜的是,無論是哥倫布還是同時代的其他探險船隊,最終都沒能成功到達中國,而是陰差陽錯地到達了美洲,但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給後來的大航海時代奠定了基礎,並促進了歐洲工業文明的發展,加快了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人類科技水平的進步和現代化進程。雖然這些馬可波羅可能無法預料到,但是作為其背後重要的推動力量,《馬可波羅行記》功不可沒。
參考資料:魯思梯謙《馬可波羅遊記》、魏紅霞《世界歷史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