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哈囉,風頭正勁,2020年的哈囉,四面楚歌。滴滴攜帶青桔,磨刀霍霍,美團披著摩拜戰衣,捲土重來。
媒體報導稱,哈囉電單車日平均訂單約為400萬,滴滴和美團訂單量分別是350、100萬。如果僅僅從訂單量來看,哈囉依舊是兩輪市場第一名。但2019年的哈囉一度佔據70%的市場份額,佔絕對的統治地位。
半年時間,滴滴幾乎追上哈囉,從目前情形來看,哈囉已經沒有優勢。已經岌岌可危,風雨飄搖。更甚者,哈囉未來已經被鎖死。
當然,哈囉團隊應該預判到滴滴和美團的介入。哈囉也有它的戰略布局,相繼侵入滴滴和美團的領地,比如它從哈囉單車升級「哈囉出行」,順風車之餘,做聚合型網約車,又比如,哈囉在4月從出行再次跨越到「本地生活」。
對哈囉來說,唯一的好消息或許是,新版的支付寶,在首頁最好位置上線了「出行」窗口,公交、地鐵、12306、計程車之外,還有「單車」,計程車嵌入高德計程車,單車則是哈囉。
新版支付寶的推出,核心訴求是支付寶打開頻率。哈囉在4月宣布做本地生活前,螞蟻CEO胡曉明在3月,宣布支付寶的新戰略,向「數字生活開放平臺」。支付寶終於向美團開戰了。哈囉做本地生活,談不上是對支付寶的助攻,更像是對美團的防禦,畢竟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哈囉的成功,除了自身運營之外,更要感謝競爭環境給了它時機:1、摩拜與ofo焦灼於一二線城市,好大喜功的冒進;2、支付寶下沉戰略和哈囉的默契配合;3、滴滴先後忙著應付順風車事件引發的安全規範和美團的較量,以及美團IPO前後無暇應付。
哈囉的崛起時機,與美團點評又是何其相似。美團在2015年吞併大眾點評後,支付寶和微信忙著行動支付的較量,阿里忙著新零售布局,擋在它面前的只有經驗不夠豐富的張旭豪團隊…
2017年,是哈囉的「鍍金一年」:6月,他們從ofo、摩拜供應鏈得到確切消息,兩家公司資金吃緊,哈囉吹響了擴張的號角;7月,哈囉入駐城市超過100座;8月發布了哈囉3.0單車;9月,註冊用戶數突破3000萬;10月與永安行低碳科技合併,拿到螞蟻集團投資;11月與螞蟻旗下芝麻信用分合作,開始十個城市「芝麻信用評分免押金」騎行;12月,完成了3.5億美元D1輪融資與10億美元的D2輪融資。
從哈囉「鍍金一年」,其實靠的是螞蟻。2017年,也是支付寶行動支付反擊微信支付最重要的一年。
還有件直接影響格局的事情:2017年9月,哈囉推出了「哈羅助力車」。以現在眼光來看,這是一款劃時代的產品,「哈囉助力車」讓哈囉徹底甩開了ofo與摩拜。
然後就是2019年6月的「兩輪戰略」,強化電動車。
如果從財務模型來看,電動車相比較助力車和單車,更容易實現盈利。
兩輪車市場,是滴滴「一站式出行平臺」不可或缺的場景,也是美團點評「本地生活」必須染指的業務。
無論對滴滴抑或是美團,兩輪出行都是不能失敗的一戰。與哈囉博弈,滴滴和美團優勢是流量,以及,平臺有更多元業務交叉補貼,可以打更持久的價格戰。
從更大的競爭格局來看,滴滴、美團點評發力電動車,以及支付寶發力「本地生活」,意味著,哈囉在2019年的「出行布局」和2020年的「本地生活布局」,兩個戰略試探,將會遏制。哈囉本來有機會,做一家「出行平臺」或「生活服務平臺」,最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謀求成一家「資產管理公司」。
好消息是共享單車、助力車、電動車,都是「資產運營」,哈囉有經驗。
對哈囉來說,現在的選擇有兩個:
1、獨立發展,被滴滴、美團點評逼迫到牆角,不得動彈,或在財務邊緣苦苦掙扎,因為滴滴和美團可以選擇兩輪業務虧損,通過其他業務補貼兩輪出行;
2、適當妥協,與支付寶達成更深一度的合作,專注自己擅長的「車輛運營」,更多的流量入口和用戶運營交由支付寶。
總之,哈囉,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它手上沒有一張好牌,需要在巨頭夾縫中智慧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