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作者已經寫到各國的以色列人都歸回,列國的外邦人都來懇求以色列人,可以說他的美夢已經做完一個段落。作者寫的這種美好的結局到現在都沒有實現,經學家們把先知書裡這類目前為止都未實現的話統統稱為「預言」彌寒亞國度建立之後的情形。接下去第9-14章不管寫作內容還是寫作風格與前面幾章比較都有明顯變化,所以很多人認為後面幾章是不同的作者創作的,經學家們則說前後有一些用語是相同的,認為是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創作。
他們說有哪些用語相同呢,不說的話一般人還真看不出不,他們舉的例子有這些:7:14和9:8的「無人來往經過」,3:4和13:2的「使脫離」及「使不再有」,「耶和華的話臨到」及類似的句子在上半部出現十四次之多,同樣在下半部也多次出現。
他們舉的第一個例子原文用語並不相同。第二個例子他們特別註明原文用同一個詞,但是兩個人寫的文章裡面有同樣的用詞又有什麼奇怪呢,除非有很明顯的用語習慣相同,就用過同一個詞是不能作為同作者證據的。第三個例子簡直是搞笑,「耶和華的話臨到」這樣的句子在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四大先知書及部分小先知書裡都大量用到,能不能說他們都是同作者呢。
第9-11章是寫成詩歌形式,我們先介紹第9章。這章中文版分成三段,標題分別是:審判鄰國、未來君王和神子民的復興。
那時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人的眼睛都仰望耶和華,
耶和華發話攻擊哈得拉地,大馬士革是它們的歇息之所,還有與之交界的哈馬也一樣。
推羅和西頓這兩城的人雖然很有智慧,推羅建造堡壘、堆積金銀如塵沙泥土,
但看著吧,耶和華將剝光她的一切、把她的財富投入海中,她將被大火燒滅。
亞實基倫、迦薩看到這些就會害怕,他們會痛苦地翻騰,以革倫的希望破滅,不知要如何是好,
迦薩的王將被除滅,亞實基倫將不再有居民,各族人將住到亞實突。
非利士人的驕傲將被我終結,我將會除掉他口中的血和牙縫間的可憎之物,
但它會剩餘下來給我們的神,它會成為猶大的一個家族,以革倫人將像耶布斯人那樣。
我將在我家的四圍安營,沒有敵人可以任意往來,也沒有暴君可以再來壓榨他們,
因為從現在開始我會親自看好他們。
(第二段,未來的君王)
錫安的兒女啊,大大地歡喜吧,耶路撒冷的百姓啊,高聲歡呼吧,
看吧,你們的王已經來了,他是高奏凱歌的勝利者,他騎著驢駒謙卑地走來。
(或:他公義施行拯救,騎在驢上謙卑地走來)
我會剪除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戰鬥的弓也要除淨,
我要命令和平降臨到我的國民,他的領地要從這海到那海、從大河到地極。
(第三段,神子民的復興)
至於你,因我曾與你立下血約,我將會使你被擄的人脫離無水的深坑,
希望(得救)的囚徒啊,回到你們的堡壘吧,今天我宣布會雙倍補償(或:回報)你們,
我已拿猶大當弓、將以法蓮當箭,
錫安啊,我將激發你的眾子,去攻擊希臘的眾子,我要揮舞你們,如勇士的刀,
然後耶和華向他們顯現,他的箭會像閃電一樣射出,他會吹響號角, 乘南方的旋風而行,
耶和華會保護他們,他們會吞食和踐踏甩石的敵人,
他們將像喝葡萄酒一樣喝敵人的血,血要裝滿碗,就像祭壇的四角被血浸透。
那日他們的神耶和華會拯救他們,因為他們是他的百姓,
他們要像冠冕上的珠寶一樣閃耀在他們的土地上。
是啊,這是多麼美好、多麼宜人,穀物滋養少男,新酒滋潤少女。
本章完。
這首詩寫的審判鄰國是指什麼時候的戰爭呢,有的經學家認為是說公元前8世紀時亞述侵犯推羅和非利士,有的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初巴比倫滅亡各國,有的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時期,有的認為是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時期,總之各個帝國的時期都猜個遍。我們就算不說撒迦利亞書前面作者的真實生活年代,就算按他寫的,是生活在大流士時期,那時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徵服推羅都早已是過去的事,作者假裝預言的必須是大流士之後的事,所以他寫的只可能指亞歷山大時期的事。本詩的第13句明顯提到要攻擊希臘,說明這個作者生活的年代就是在亞歷山大時期。我們根據撒迦利亞書第1-8章的內容判斷作者應該是生活在波斯中後期,這一章一下子把時間拉到亞歷山大時期,說明確實是換了作者。
第1句前半句和本說: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哈得拉地大馬士革。從這句話看好像大馬士革是屬於哈得拉地一般,但是原文並不是這麼說。原文應該是說:耶和華發話攻擊哈得拉地,大馬士革是它們的歇息之所,還有與之交界的哈馬也一樣。就是說,哈得拉地被亞歷山大攻取,他們的軍隊順勢而下,在大馬士革和哈馬安營。大馬士革和哈馬我們都熟悉,哈得拉(Hadrach)聖經裡只有這裡提到,誰都不知道是在哪裡,經學家們只是猜測它可能在敘利亞北部,就是比哈馬更北的地方。從讀音看,我覺得它可能是現在土耳其南部的阿達納(Adana),離敘利亞西北邊界不遠。
第1句後半句說那時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人的眼睛都仰望耶和華。這句話說明當時巴勒斯坦地區各族人又到了決定命運的時刻,亞歷山大的大軍就駐紮在離以色列不遠的哈馬和大巴士革,以色列人肯定念著他們的神,希望災禍不要降到他們。作者說世人的眼睛也都仰望耶和華,他這當然是胡說八道,那時除了以色列人,誰會念以色列人的神呢,各族人當然都是念著他們自己的民族之神。
第2句的後半句到第4句是說亞歷山大的大軍對推羅和西頓發起進攻。這場戰爭大約發生在公元前332年,據說當時推羅和西頓是波斯海軍的駐紮地,亞歷山大此來就是要消滅波斯的海軍。他們在推羅周圍安排下大軍之後,與推羅談判,本來推羅已經同意投降,後來不知怎麼的又談崩掉,於是亞歷山大就下決心要踏平推羅城。推羅是座非常強悍之城,據說尼布甲尼撒徵服它花了五年時間,亞歷山大拿下它也十分不容易,他們想了很多辦法,經歷了數次失敗,差點就要放棄,不過最後亞歷山大激勵了強大的士氣,又依靠投石機等先進軍械,馬其頓人付出非常沉重的代價,終於在七個月之後將目標拿下。有些文章說,在城破之日,8000推羅人被屠殺,30000推羅人被擄去當奴隸,古人寫人數時總愛誇張,這些數也許是不可信的,但是古時城被敵軍攻破,城裡百姓的命運確實會十分悲慘。
在聖經裡,推羅也是個命運多舛之城。中東地區每個大國崛起,都要將其慘虐一遍,以致聖經裡很多先知書多次「預言」推羅被滅亡成為荒場。以賽亞書第23章、耶利米書第47章、以西節書第26-28章都是這些「預言」。以賽亞書說推羅要荒廢七十年,耶利米書說推羅已被剪除,以西結書說推羅不再存留於世直到永遠,他們寫的應該都是指推羅被巴比倫滅亡的事,不過顯然他們的「預言」不準,如果準的話,推羅早已被滅亡,亞歷山大時怎麼可以再滅亡一次呢。
第5句意思是說亞歷山大打了推羅就順勢而下來攻打非利士,這點是否真實就不好說。按耶利米書第47章,好像說巴比倫也是打了推羅就下來打非利士,歷史是否都這樣演呢,我覺得不一定。非利士在聖經裡也是被滅絕多次的地方,阿摩司書1:8說,我必剪除亞實突的居民,和亞實基倫掌權的,也必反手攻擊以革倫,非利士人所餘剩的必都滅亡。俄巴底亞書1:19說,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這些書的意思是說在巴比倫的時候非利士就被滅亡,然後他們的土地會被歸回的以色列人得到。這些「預言」仍舊不準,要是準的話,非利士早已因沒有人而被以色列人佔有,亞歷山大來打非利士,就不是打非利士人,而是打以色列人了。
第5名後半句說亞實基倫不再有居民,第6句說各族在將住在亞實突,作者的意思都是非利士人被滅絕,在各先知書裡,這兩個地方的居民早已被滅絕多次,也不在乎作者給多編一次。
不過按照第7句,非利士人並沒有滅絕,作者說他們像耶布斯人加入猶大一樣,非利士人也會成為以色列人的一部分。我將會除掉他口中的血和牙縫間的可憎之物,是指他們要加入以色列的話,就要遵守以色列人的規矩,不能吃帶血的肉和所有不潔淨之肉,比如野獸撕裂的牲畜就不能吃等等。前面有幾個先知書作者幻想以色列以後將佔有非利士、以東的土地,不過說他們的人將成為以色列人是第一個那麼說,算是有創意。他的這個主意跟第三以賽亞書作者提議讓外邦人和閹人入會一樣,根本原因都是當時歸回的以色列人太少,他們想要引入一些人來增加民族力量。
第7句作者開始做美夢,第8句做更大的美夢,四圍安營,敵人進不來,也沒有暴君來壓榨,意思就是獨立成國。
第9句說以色列人的王騎著驢駒慢慢(或:謙卑地)走來,為他們施行拯救,錫安的人要大大地歡喜和高聲歡呼。這個王說的是誰呢,從上下文來看,因為作者寫的內容太過虛幻,肯定不是指馬加比,而是他幻想耶和華能幫他們興起的王。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年代沒有到馬加比時期,因為如果他生活在那個時期,寫的事情應該就會現實一些。
作者為什麼要寫他們的王是騎著驢駒來的呢,有經學家說,那個時候驢駒是有身份的人喜歡騎的,王室的人就應該要騎驢。實際上這種說法當然是沒根據的,傳道書10:7說,我見過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作者寫的是反常的情況,反過來就是說王子才應該是騎馬的。但是那時候馬的數量比較少,特別是以色列,他們的馬更少,在他們傳統中沒什麼人養馬騎馬,基本上都是養驢騎驢。比如說約伯記1:3寫約伯家有七千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沒有一匹馬。民數記31:32-35寫摩西消滅了米甸,擄了戰利品:羊675000隻;牛72000隻;驢61000匹;女人共32000口,同樣也沒有一匹馬。民數記22:21寫巴蘭去摩押,也是騎驢去的。撒母耳記下16:1寫大衛逃難,米非波設給他送來兩頭驢給他家眷騎。從這些可見,騎驢是以色列人的傳統,而不是說有身份的王就要騎驢。
要說聖經裡提到馬少,肯定有很多讀者不同意,他們可以舉出好多馬的例子。但是在聖經裡,馬主要的作用是拉戰車的,或者騎兵打仗用的,作者在下一句就寫神要除盡戰車和戰馬,就按這點,這句如果讓他們的王騎馬也不合適。
也有人說,作者寫他們的王騎驢可能與創世紀49:11寫雅各給猶大的臨終祝福有關係:猶大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把驢駒拴在美好的葡萄樹上。這也有可能,他也許用騎驢駒來表示這是猶大人的王,或者暗示這王是大衛的後代。
另外還有個可能的原因,他寫騎驢只是為了表示王的謙卑,實際上那個時候真正有身份的人應該是騎高頭大馬才對,比如以斯帖記6:8就寫亞哈隨魯王有御馬,但是那個時候馬是戰略牲畜,隨了王家和軍隊普通人家是沒有的,驢卻很常見,就算窮人,騎個驢也沒什麼,所以作者以騎驢來表示王的謙卑。
每當先知書裡提到王,並寫到一些虛幻的事情時,新約的作者就不放過編故事的機會,比如哈該書2:23說所羅巴伯是被揀選的,新約就把耶穌編為所羅巴伯和撒拉鐵的後代,本句話說王是騎驢駒來的,新約的作者也給耶穌編了相應的故事。馬太福音21:2-7說: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這裡的「溫柔的」就相當于謙卑的,新約的這個故事就是完全按這句話編的,因為如此,所以經學家們所作者寫的王都解讀成新約中的耶穌。不過這明顯不是作者的原意,在第13句,作者還想這個王能帶領以色列人攻擊希臘呢,到新約的時候希臘早已成為過去式。作者的這個幻想跟其它先知書的幻想一樣,都是希望彌賽亞能很快降臨,而不是說要到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年後才降臨,他們希望能夠快點得救,而不是那麼晚才能得救。
第10句說除掉戰車和戰馬以及弓,意思是要實現和平,從這海到那海、大河到地極都歸以色列人的王管,就是以色列代替馬其頓稱霸之意。這跟以賽亞書第2章幻想的差不多。
第11句說的血約,經學家們說是指以色列人獻祭的時候都讓血流到壇角,使約得到堅定,這種解釋是不對的。血約的說法最早出自出埃及記24:3-8,說摩西下西奈山後,將耶和華的命令寫成約書,向耶和華獻燔祭、平安祭,然後將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灑在壇上,接著念完約書後,將剩下一半的血灑在百姓的身上,這個叫做血約。這個血約在舊約中只有出埃及記和撒迦利亞書的本句提及,新約中再有馬太福音26:28和馬可福音14:24提及,不過新約中寫以葡萄汁代耶穌的血,暗含之意是說耶穌死後,他的血能給以色列人贖罪,這跟舊約中血約的意思就完全不同。
使被擄的人脫離無水的深坑,有人可能會說,幸好這個深坑無水,否則不待神求、早就被淹死。不是這個意思,這裡的水是生命之水,不是害命之水,無水就表示要渴死。至於深坑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就表示那些人在落難中。
第12句呼籲希望得救的被擄以色列人都回到以色列去,說會雙倍補償他們。受罪的補償又沒有確定的補償標準,比如說被擄多少年,賠償多少元,雙倍又怎麼算呢,很明顯,作者是在開空頭支票,只期待別人聽到雙倍好處就來聽他的話。
第13-15句意思是說神會興起他們,他們就可以起來打倒希臘的反動統治,有神保護,他們沒事,有神幫忙,他們必勝。這事真是想的容易啊,不要說無敵的亞歷山大帝國,就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南北兩國還你來我往踐踏以色列多少遍,直到很久之後,南北兩國衰落,馬加比王朝才在夾縫中求生、好不容易活了幾十年。
這句話告訴我們作者生活的年代可能是在亞歷山大的時候,如果在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他應該像但以理書後面一樣,要寫南方王和北方王的事。
第15句說他們要吞食和踐踏甩石的敵人。什麼是甩石的敵人呢,我們前面說過,亞歷山大的軍械很厲害,其中有一種甩石的裝置更是攻城的利器,作者說的意思就是踐踏了這些機器。
第15句後半句說要大碗喝敵人的鮮血,這當然是比喻殺死很多敵人的意思。其實這個比喻對他們來說是不合適的,作者寫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沒想過,按規定,他們以色列人是不能吃血的。
第16句說神會像來救他的百姓,他們要像冠冕上的珠寶一樣閃耀在他們的土地上,就是說他們從卑賤變成高貴中最高貴的人。這點說明他以色列人所說的卑微不是他們真心願意的,實際上他們想當的不僅不是卑微的人,而是最高貴的人,完全的心口不一啊。我們以前曾說過他們對財富的態度也一樣,在聖經裡他們經常把財富寫成罪惡的代名詞,但是實際上他們是很嚮往財富的,比如約伯記就是典型,他們所謂的得到神的賜福,就是財富已經很多了之後,還要再加倍多。
第17句和合本寫: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榮美何其盛;五穀健壯少男,新酒培養處女。從詞語詳解版看,這句話本意是稱讚以後以色列是一個很美好宜人的地方,滋養著以色列的少男和少女,但有些人可能覺得讚美都要給神,所以就「他」、「它」不分,把作者對幻想中以色列的讚美翻譯成對神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