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舒適堡美羅城店一女孩健身時突然死亡」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流傳。
7月7日,澎湃新聞記者從接診這名女孩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這名女姓患者年僅20歲,7月4日14時28分急救入院,來院30分鐘前,她曾在一家健身房運動,在靜息狀態下突然倒地,現場人員即刻對其進行心肺復甦,隨後經由120送入該院,經搶救最終不幸身亡。
院方透露,這名女姓患者入院時已沒有脈搏和呼吸,急診科醫護人員全力搶救,當即予以氣管插管、心肺復甦等,輪流心臟按壓持續一個多小時,除顫十多次,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死神,這名女姓患者於當日17時30分被宣告死亡。
該事件的發生在網絡上引起一陣熱議,如何更為有效、安全地開展運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醫生王翔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運動的風險與運動的強度有著直接關係,過高的強度使得運動風險急劇增加,甚至猝死。「在馬拉松比賽中,50%的猝死發生在最後1-2公裡路程,這往往是運動員進入了衝刺階段,運動強度顯著增加所致,運動前必須了解運動強度的判斷方法,至關重要。」
王翔飛說,2016年4月他在醫院運動平板室進行運動極限測試。結果顯示,當心率超過94%峰值心率時,心電圖中ST段顯著下移,這意味著心臟處於缺血狀態中。大量文獻報導,超過85%峰值心率時,心輸出量開始下降,心臟可能隨之發生缺血。
「作為無專業人員陪伴的普通健身人群,不建議挑戰極限。」王翔飛認為,每個人每天狀態都是不一樣的,狀態不好時,稍微降低一點點的強度,沒有經驗的初期鍛鍊者,需要總結自己的疲勞程度,不宜過度疲勞。中等強度的持續運動鍛鍊和力量訓練儘可能不要放在同一天進行,因為受到刺激後的身體需要時間來恢復。
對於當前不少人採取運動前不進食來減肥的做法,王翔飛認為並不合適,「運動前需要適當進食,可以幫助你度過運動時可能碰到的飢餓感,避免低血糖,或者頭暈、心慌等不適。即使是減肥人群,也需要補充適宜的營養。同時,儘量在運動前喝點水,可以根據經驗判斷喝水量。如果運動時間短暫、強度中等,可能不需要飲用過多的水。」
什麼時候運動比較好?王翔飛表示,早上鍛鍊身體需要好的身體素質才行,對於一些患病人群來說,下午可能更能適合。另外,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一般10分鐘左右。
(原標題:上海20歲女子健身房猝死,專家:狀態不好應降低運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