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斜斜角兒餅,又香又韌勁,不圓又不方,尖尖是菱形……」寥寥幾句歌詞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如藤蔓一般牽絆著我的味蕾。
角斜有著悠久的歷史。唐末宋初,沿海一帶的鹽產量越來越高,大大小小的鹽場,從「小作坊」發展到「三十六鹽場」,角斜場就在其中。從燒鹽趕海亦漁亦農到田園阡陌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催生了角斜自成一體的飲食文化。
角斜的「斜角兒」,製作方法跟燒餅差不多,燒餅一般是圓形或者橢圓形,而「斜角兒」是菱形,顧名思義「斜角兒」,更因為反串當地地名「角斜」而聞名遐邇。
「斜角兒」的加工製作一般是在下午,上午做燒餅,下午做「斜角兒」;同樣是莊酵老鹼,發酵的麵團加上鹼水揉和,使面中的谷膠蛋白結成緻密的網絡,使面產生彈性。麵團擀成長條形,刷上一層油,撒上鹽、味精、豬油渣、香蔥……包卷後再次擀製成長條形,抹上糖稀,撒上芝麻,用刀切成有稜有角的平行四邊形,將菱形的面坯蘸水後貼在爐膛壁上烘焙成熟。
聞著「斜角兒」的餅香,眼前仿佛看到南黃海的漁夫們帶著一身的疲憊滿載而歸。他們結伴而行,一聲漁號一路歡笑。此時,「斜角兒」的餅香在小鎮蔓延,已經飢腸轆轆的他們,買上幾隻「斜角兒」,夾上幾塊豬頭肉,咬上一口,瞬間元氣滿滿,愜意十足;包上兩隻,揣在懷裡,捎給盼歸的家人……
循著「斜角兒」餅香,我仿佛又回到了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小鎮外烽火連天,小鎮裡爐火通紅,民兵們冒著槍林彈雨,把美味的「斜角兒」送往前線,戰友們吃得香又甜,小小的「斜角兒」為戰役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如今,羈旅四方、闖蕩天下的遊子,最不能忘懷的就是家鄉的「斜角兒」;鄉土的味道,早已滲入人們的血液,滋養人們的性情。如今,在角斜的街頭難覓原味純正的角斜「斜角兒」,但只要是咱海安人,聽到「斜角兒」那獨特的發音,就會不由自主地升騰起濃濃的鄉情。
來源:海安發布 融媒體記者:林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