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望泰山到春夜喜雨,幾首唐詩,寫盡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2020-12-05 金娃趣說

公元766年,杜甫在夔(kuí)州(今重慶奉節)開始了他的耕種生涯。

地不全是他的,有一百頃屬於官府,夔州都督柏茂林照顧他,讓他代為管理;杜甫自己又買了四十畝果園,除了僱人幫著耕種之外,他自己以及家人也都投身於體力勞動之中。

這在當時的文人中並不多見,尤其像杜甫這樣的世家子弟、文章高手。

可是他很知足。

此時安史之亂剛剛結束兩年,經歷了多年漂泊之苦的杜甫一大家子在這裡才算是安定了下來,這讓55歲的老杜長長地籲了一口氣。他知道這寧靜生活實在是來之不易,所以對眼前的一切都非常知足。

知足的詩人正在逐漸老去,卻進入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高峰:在夔州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寫了430多首詩歌,佔他全部詩歌的將近三分之一。

春夜喜雨》就寫於這段時間: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對於此時以種果樹為生的杜甫來說,收成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當地氣候,所以當某個春天的夜晚,他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響起來的時候,一時的反應和多年種地的老農沒有什麼兩樣:下雨了,春雨貴如油,這回地裡的果樹有雨水澆灌,長勢一定會不錯,今年豐收有望了!

喜悅自然是農人的喜悅,可是杜甫畢竟不同於普通農人。他提起筆來,記錄下了自己後半生這難得的好心情。

以詩言志,以詩紀事,詩歌既記載喜悅,也會記錄下憂傷,此前他也曾經寄人籬下,當破敗的茅草屋難耐秋風之時,他還寫下了自己的窘態和發自內心的強烈期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juàn)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山中並不總是風調雨順,給了適時的春雨,秋天也不會吝惜寒冷的風。猛烈的秋風吹走了杜甫家茅屋上苫蓋的茅草,茅草飄飄悠悠居然飛渡過江,有的掛在高高的樹梢上,有的沉到了水塘之中。

南村的孩子也來搗亂,他們見我年老體衰,公然當面抱走了茅草,跑到竹林中不見了蹤影。我口乾舌燥,喊都喊不出聲,只好回來後獨自倚著拐杖嘆息不已。

茅草被風吹走,天黑了,屋裡更加寒冷,被子冰冷如鐵硬,孩子睡覺不老實又把被子給蹬破了。這還不算最糟糕的,糟糕的是天偏偏又下起了雨,屋裡到處漏雨,連一處幹的地方都沒有。經過戰亂之後我本來就睡覺少,此時更是眼睜睜地,只盼著天早些亮起來。

詩人把自己的窘境完全顯露在讀者面前,可是他並不滿足於此,即使自己落到這樣的境地,他卻仍然要為天下受苦的貧寒士子發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如果那些寒士都能過上「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日子,他自己即使是在這樣的茅屋中凍死也會感覺滿足!

這就是杜甫!哪怕自己身處貧寒,仍然憂國憂民,心繫天下!

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歌才具有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的魅力和感染力!

既然身在蜀中,自然少不了要去遊覽武侯祠—昔日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祠堂,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錦官城,是成都的別名,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

在詩中,詩人毫不吝惜對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心報國輔佐兩朝的精神進行稱頌,感嘆緬懷之餘,更表達了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安史之亂期間,杜甫曾經被叛軍俘虜,和當時被俘的官員一起被押往長安城,幸好他官職低微,沒有被囚禁起來。第二年春天,春回大地之時,他放眼看去,所見仍然是一片奼紫嫣紅,山河依舊,卻是國破家亡。他提起沉重的筆,滿懷憂傷和感慨地寫下了《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其中很重要的六部作品就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吏,描寫的是戰亂之中,底層的小官吏為了補充兵員,徵用年齡很小的男子,甚至捉拿年邁的老婦去服役的情景。

三別,描寫了戰爭中親人被迫分離的場景:剛過門的新媳婦忍痛離別丈夫,骨瘦如柴的白髮老者被迫扔掉拐杖而去應徵入伍。這些還不算最悽慘的,最悽慘的是,有人在應徵入伍之時,家裡已經無人送別,只剩下孤苦伶仃的自己。

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了,但是又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社會仍然沒有安定下來。

老年杜甫寄居夔州,窮困潦倒,百病纏身,雖然他十分思念家鄉,可是一時卻難以返回。金秋重陽時節,他登高遠望,不由百感交集,寫下了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時,杜甫已經56歲了,距離他滿腔豪情地寫下《望嶽》泰山詩,已經過去了31年。

這31年時間,大唐由盛轉衰,他也由風華正茂的青年成為潦倒多病的垂垂老者。

此刻,他抬眼望北方,難以看到巍峨高聳的泰山之巔,昏花的雙眼也不再有昔日的光彩。

他再沒有往日的滿腔壯志豪情,只想乘坐一葉小舟,好好回家。

相關焦點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春夜喜雨》杜甫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注釋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乃:就。發生:萌發生長。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詩一開頭,杜甫就讚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麼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雲:「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
  • 成都春光最佳代言文人,杜甫這首讚美春雨的詩作流傳了1200年
    前有李白出蜀,後有杜甫入川。一生顛沛流離的杜甫,在羈旅成都時應是其一生最安穩、快樂的時光。在成都居住的6年時光裡,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創作了200餘首詩作,幾乎佔盡一生中所作的五分之一,著名文化學者康震這樣點評到,「成都為杜甫提供了堅實的創作基礎,而杜甫則成就了成都的文化底蘊。」
  • 杜甫草堂,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這座文學的高峰之上,曾經站著許多優秀的詩人,杜甫是其中偉大的一個。 杜甫的詩以古體、律詩見長,現存世1400多首,語言精練,風格多樣,沉鬱頓挫是主要特點。杜甫其人其詩,生前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尊崇和重視,否則他也不會在窮困潦倒中終其一生,但死後,他卻聲譽日隆。
  • 杜甫這首寫雨的詩被譽為千古絕唱,至今無人超越,每一句都是經典
    我們曾讀到過「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無限柔情,也曾品味到「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的決絕無情,還曾欣賞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款款柔情,更是傾倒於「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萬丈豪情!但是不管詩人們寫了多少種雨,在我的心裡,只有一種雨最美,那就是」詩聖「杜甫筆下的春雨,下面就讓我和您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春夜喜雨》吧。
  • 古唐詩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
    古唐詩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時間:2020-11-04 12: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唐詩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 杜甫寫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它是五嶽之首還是當地武術門派名稱?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苦。
  • 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中的「發生」何意?能懂的是高手
    杜甫或許並沒有完全達到範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家國深深地聯繫在一起了。在讀了很多詩聖的沉鬱之作後,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他難得開心的詩作,詩名叫《春夜喜雨》。《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 你還記得讚美泰山的幾首詩?你一定要記住這個宏偉的唐詩
    從古至今,許多詩人都被泰山的壯觀景象所吸引,讚美泰山的詩歌也不少。最難忘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望嶽》成了讚美泰山風景的經典之作。《望嶽》杜甫泰山在五嶽開頭的景色有多壯觀和美麗?有一天,我們必須爬上泰山的山頂,俯瞰群山,原來高的山峰會變得這麼小。背景:杜甫25歲時參加了長安考試,當他考試不及格時,他孤獨地在河南、河北、山東徘徊,所以他寫了這首詩。他位於山東泰安市的北部。當時是杜甫,是青春年少,這首詩歌頌了泰山和壯麗的氣氛,以表達他對未來的期待。東嶽泰山一直是文人最喜歡的度假勝地。
  • 杜甫寫雨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即名句,少有人超越,被譽為:絕唱
    韓愈筆下的春雨,很美很柔,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到了僧人志南的筆下,春雨同樣有著無限柔情,「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但到了李商隱筆下,春雨又是無情的,「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等到了瀟灑的東坡筆下,春雨更是人生的一場洗禮,
  • 傷春、惜春、贊春……看杜甫、孟浩然、高鼎筆下的春天
    5首關於春的詩歌,讓我們走進杜甫、朱熹、孟浩然、高鼎,去看下詩人筆下的春天與春意。NO.1[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是杜甫一首描寫春夜雨景的五律名作。詩的前四句描寫了春雨應該帶來的條件「知時節」「潤物」——春天的及時雨悄然而至,潤物無聲。後四句寫了夜晚、和白天的兩重景象。下了一宿的雨水,暢想天亮後,整個錦官城(現成都)都是嬌豔欲滴了吧。寫詩貴有所寄託,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春雨以及「好雨」應該具備的品格,但也能看到作者的寄語「景語皆情語」。
  • 「萬磁王」朗誦杜甫詩作,英文翻譯唐詩是對文化的發揚還是災難?
    英國BBC近日就上線了一部講述中國詩文化的紀錄片,短短59分鐘的時長細數了詩聖杜甫的一生。《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由2020年4月6日在英國上映,由英國著名主持人麥可伍德在紀錄片中主要出鏡,他通過史實資料和杜甫的詩作在中國重走了杜甫當年的足跡,體驗了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
  • 杜甫啊杜甫,一首《茅屋歌》,留下誤會有幾多?
    長安失守後,唐玄宗及大批官員、富商西逃,躲入地勢險要、戰火不易燒到的四川。 這一年,杜甫也拖家帶口的,進入四川成都。不過,杜甫去成都,除了避亂,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隱居。因為杜甫與繼位不久的唐肅宗發生了點誤會,唐肅宗不再重用杜甫,將他貶職,做了一名8品小官——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對朝廷很失望,於是辭職,注意,是辭去公職不幹了,這是需要底氣的。
  • 詩詞:一生必背50首經典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收藏
    在唐詩。幾百年來,有多少唐詩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又有多少唐詩撫慰了我們的心靈。從音律到文字,從寓意到內涵,讀之朗朗上口,看之韻味無窮。唐詩源於生活,是自然 ,是生命,是心靈的寫照。今天總結了50首經典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詩友們收藏保存。-01-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杜甫在泰山下寫的一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讀來激勵人心
    這一年冬天,在潭州的一條小船上,貧病交加中的詩人杜甫帶著「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偉大的詩人走完了他的一生,他最終沒能回到洛陽首陽山故裡,杜甫去世後被安葬在了耒陽。幾本當時流行於世的詩集都沒有刊載杜甫的詩作,他的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無人轉發,無人評論,無人讚賞,無人刊印。他的詩稿靜靜地躺在書箱裡,只是被家人收藏保管著。杜甫去世43年後,他的孫子杜嗣業,跋山涉水來到耒陽,他背裝著祖父杜甫的遺骨,還有他常年隨身攜帶的祖父的詩稿,踏上了從湖南耒陽出發,回河南洛陽首陽山安葬祖父之路。
  • 同一地點,杜甫一首便拿下唐詩第一稱號,李白8首也難以匹敵!
    唐宋兩朝歷來推李白和杜甫為詩壇「霸主」,而且在歷史中,兩人生活的年代相同,也有過交集,更是為這兩位大咖級別人物增添了些許趣味色彩。杜甫比李白小11歲,那時候李白都名揚天下了,杜甫還是啃老本的公子哥,到李白在翰林院被賜金放還的時候,兩人相遇,李白44歲,杜甫33歲,多巧合的數字,杜甫終於見到自己偶像了!
  • 重讀唐詩:杜甫這首七律第7句7個字,寫出了人到中年逃不脫的命運
    杜甫的這首七律《登高》被譽為唐詩七律之冠,歷來也都是高中語文課本必不可少的詩詞作品。雖然年少的時候我們就學了這首古詩,但是恐怕直到人到中年之後,才能懂得杜甫在這首唐詩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那份情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讀《唐詩三百首》,賞美景
    讀讀唐詩,看看在那些偉大的詩人眼裡,咱們中國的風景是有多美。同時,我也製作了一個趣味視頻,希望大家喜歡。賞析:第一句,泰山如何呢?在齊國與魯國的青山之間。第二句,自然界將所有的秀美集中在泰山,最妙的在於大膽地用了「割」字,讓靜態的山的陰陽面的美景,一下生動起來。第三句,杜甫爬到了泰山頂,近看,白雲朵朵,層出不窮;遠看,睜大雙眼,飛鳥歸林,已是日暮黃昏。第四句,年輕的杜甫充滿豪情壯志,在泰山最高處,俯視腳底群山。
  • 唐代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秋興八首》是唐大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在非常寂寞抑鬱的心境下創作了這組詩。本詩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唐詩三百首中最具生活氣息的詩,可惜杜甫名句被內涵網友玩壞了
    唐詩300首當中有很多寫關於生活的古詩,畢竟文學就是人學,反映的是人類的基本活動。而且中國古代的詩歌要求詩言志,詩緣情,要求言之有物。所以這些詩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個人生活、個人習慣的烙印。比如今天所說到的這一首古詩,可以說是唐詩300首當中最具有生活氣息的古詩: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餘 通:餘) 這首古詩的題目叫《客至》,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
  • 李白和杜甫,誰才是唐詩第一人?
    因此「唐詩第一人」的稱號只能在李白和杜甫之中產生,要客觀比較兩個人的高低,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比較,俗話說的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得出的結果也只能僅供參考。數量李白一生創作大量的詩歌,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許多詩歌慢慢的遺失了,流傳到今天的有九百多首,今天的李白全集收錄1010首 。李白豐富的人生經驗,為他創作詩歌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每到一個地方,每次和朋友離別,都會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