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2020-12-10 趣觀歷史

引言

中國南朝時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漢字運用的理解和看法:「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他的意思是說:聯字作文,對使用的字必須選擇:第一要避免「詭異」,第二要減少「聯邊」,第三要權衡「重出」,第四要調配「單復」。他還記載:「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他把漢字的作用拉到了很高,由此可見漢字在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地位,幸而漢字出現,我中華文明才能源遠流長。

「倉頡造之,鬼哭粟飛;黃帝用之,官治民察。」倉頡造字的時候,天地為之驚號,鬼神為之哭泣,黃帝用了倉頡造的文字,官府得以治理天下,百姓得以分清萬物。歷史的長河在不斷流淌,漢文字也在日積月累中變化,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大篆到小篆,從中國文字各異到大秦車同軌書同文,再從隸書延伸出楷書、行書、草書等等。秦始皇的書同文是第一次統一中國大地的文字,有意思的是,在我國剛剛成立之初,也曾有過這麼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這種新文字僅存在短短九年就被廢棄了。今天,我們把這種廢棄的文字稱之為「二簡字」。

▲漢字始祖——倉頡雕像

01

上世紀50年代,祖國也是建立初期,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就在這時,一批海外留學多年,受西方文化影響極深的青年回到祖國,支援祖國建設。他們在某一天,忽然發現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保守、頑固的舊思想盤踞在各個角落,迫切想改變這一現狀的他們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走入了歧途,錯誤地把目標指向了無辜的漢字。他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這麼難改變、這麼難革除,其根源就是在文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很正常,運動失敗了。

▲漢字改革漫畫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失敗的運動卻在無形當中推動了漢字的革新之路。實際上,在封建社會,讀書上學一直是特權階級的專利,要麼有錢,要麼有權,真正出身貧農的士大夫少之又少。這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愚民政策」十分成功,百姓目不識丁,文盲遍地走。新中國建立後,百姓們的基礎素質教育亟需提高,綜合國民素養也亟需提升,因此,漢字簡化在當時看來,勢在必行。

▲二簡字

1972年,在總理主持修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操刀的情況下,歷經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二簡字」對照表

02

原來,在「二簡字」不斷推廣的同時,無數的專家、學者在經過他們自己的研究和討論發現了很多問題。中華文化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之久,漢字作為眾多象形字中的一種,其本身的框架、結構早已經過前朝不知多少名士大家的修改和描摹。因此,到現在的漢字,它不僅僅是書寫朗讀,在某些時候,它更是一種藝術品,甚至帶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這麼一簡化,很多專家學者就認為,不僅字形的美感消失了,甚至連漢字的本身精髓也在丟失。

▲日本文字

而且在使用「二簡字」的過程中,人們也漸漸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不方便。比方說因為簡化過多導致詞語意思不清晰;又或者新字和原來的舊字字形千差萬別,難以辨認;還有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他們的片假名、平假名就是取自我國漢字的偏旁部首,而改動太多的「二簡字」反而更像是日文而不像中文了。因此,在使用9年之後,最終還是被國家廢除了這種新字。

結語

文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基礎最根源的東西,輕易不可改動,畢竟牽動著千千萬萬國民的生計,也關係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改動務必當心,文字不可輕變。

參考資料:

《漢字改革運動》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當時很多人覺得如果想要拯救中國,那就應該廢除漢字,於是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漢字廢除的熱潮就誕生了,就連參與者裡面還有赫赫有名的知識分子,比如魯迅和譚嗣同。他們的想法也是想讓文字能夠得到人民群眾更好的利用,畢竟那些漢字本身筆畫實在是太多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所以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在簡化前的80%一下就減少至6%.但之前也和大家說過,第一次漢字簡化只是針對大部分生活中常用的繁體字,還有小部分可能生活中鮮少會使用到但依然有著一定使用率的漢字沒有得到簡化。所以順水推舟的,1977年12月20日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對於需要簡化的漢字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收錄的需要簡化的漢字數量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充。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到了1978年便開始在教科書上使用,它主要選擇的範圍是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漢字改革漫畫 這次漢字簡化得到了大眾認可,客觀上也促進了識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1985年,隨著「文字改革委員會」轉變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文字改革的重心也調整為「已有的簡化成果要穩定下來,規範用字,不準任意簡化,拉丁化拼音只作為語音符號使用」。1986年1月,專家建議廢止「二簡字草案」,同年6月,「二簡字」被正式廢止。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到1964年為止,一共公布了二千餘個「一簡字」。「一簡」推廣成功後,相關部門急於求成,又在漢字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於是在1975年,國家又花了兩年搗鼓出了「二簡字」。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最終導致了「二簡」失敗。1986年6月,「二簡字」被正式廢除。
  • 「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請不要因三次元的無知讓二次元背鍋
    雖然有被帶跑偏的無知網友,但還是有部分網民指出「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是國家第二次漢字簡化字。1986年廢除二簡字,但少量字仍可使用實際上,二簡字只是被廢除,並非禁止。由於當時推廣力度較大,二簡字廢除前在社會上已廣為流行,即便是今天的輸入法中仍可使用少量的二簡字。
  • 口字旁的「當」為何沒了?曼德拉效應浮現,專家:根本沒那個字
    ,這個字確確實實的存在,並且很多人還表示絕對見過,如今很多人寫「叮噹」兩個字的時候,還時常會寫出來,那麼為何憑空消失了呢? 漢字 對此很多專家表示「根本沒有這個字」,那麼如此說來就是真的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 日文中的漢字大抵與中文的漢字意義相同,日語漢字的讀法技巧
    日文中的漢字大抵與中文的漢字意義相同,以下只列舉不同或非凡者: 近代產生的日文多為外來語,如為漢字,其義亦經常與中文有所出入.
  • 安倍也會書法,但他是寫漢字還是日文,完全出乎預料
    安倍也會中國書法,但由於日本字和中國字不完全一樣,那麼他寫的書法到底是漢字還是日文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看他書法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二幅吧。 這是安倍的妻子昭惠和梅拉尼共同舉起了「和平」二個字,看來他們對中國漢字還是挺感興趣的啊。這是安倍在展示一幅中國書法作品,其內容是「風雲論道」。這幾個字是行書,寫法別有一番風味,算得上一幅好作品吧。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漢字,中日雙方都有著爭議,畢竟文字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認日文發源於我國,那就相當於承認了日本的文化都是源於我國。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近日,有日本教授在一個節目中稱,日文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起源於中國,這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爭議,甚至有日本網友罵其為「日奸」。
  • 日文沒了漢字會變成什麼樣?有可能取消漢字嗎?
    所以日語中的漢字其實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充當一種分隔作用,這點也是日語中的漢字無法去除的最為重要的理由。為了區分単詞以提高可讀性:日語在單詞之間沒有空格,因此「のなまえはたがわです」(僅使用假名寫的句子看起來像一個長單詞。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文
  • 日本網友: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只因中國有一方面比日本強
    其實很多對日本文化比較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大串的日文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夾雜著幾個漢字,如果你細心一點的話,甚至會發現這些語句的讀音甚至都與中文有些類似,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日本網友在國外歷史論壇提出這一疑問:「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