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2020-12-24 趣觀歷史

引言

據《說文解字》序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人類文明已傳承千年,之所以能文化綿延不息,史料史書算是其中的最大功臣。昔日先祖茹毛飲血,尚不知何為記錄。而後,逐漸的出現了「結繩記事」用作簡單記錄,直到後來,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這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文字記錄下來的人類文明。

▲倉頡雕像

《淮南子·本經》中也有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雖為神話鬼怪之傳言,也充分地說明了倉頡和其發明創造的文字的重要性。歷史的車輪沉沉碾過,文字也在逐漸地改進完善,在歷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隸書等文字後。秦始皇為了更好的交流溝通,首次將中原大地的文字統一了起來,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書同文」。有趣的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近現代,也有這麼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在使用了短短九年之後便被廢棄,這種「夭折」的文字就是和日本文字極為相似的中國「二簡字」。

01

上個世紀50年代初,祖國剛剛成立,神州大地也逐步的呈現出萬物復甦的景象。就在這個時候,一批曾出國留學的有文化的進步知識青年,發現了社會上仍舊存在些許頑固的封建思想,在錯誤的思想引導下,這批進步知識青年直接將矛頭對準了無辜的漢字。

▲漢字改革漫畫

他們認為,之所以腐朽的傳統文化和封建殘餘會如此的頑固,其根本原因就是漢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這自然是無稽之談。但有趣的是,「廢除漢字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是無形之中卻是促進了漢字的革新之路。

02

事實上,因為之前封建專政王朝的存在,除了達官顯赫,極少有人能上得了學堂,這也就直接地造成建國後民眾的識字率普遍偏低,甚至大多數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為了能更好地完成基礎教育普及,提高綜合國民素質,漢字簡化是勢在必行的。

▲「二簡字」對照表

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

「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與最初晦澀難懂的繁體字相比較,更是脫胎換骨一般的變化。

▲二簡字

從某個意義上說,「二簡字」的誕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廣和鼓勵漢字學習的浪潮中,極大的一批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並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效率極高。有效地提升了我國中下層民眾的閱讀和知識水平。

03

然而,這麼成功的一次漢字革新運動,最後怎麼被廢除了呢?原來,「二簡字」在推廣中卻是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很快人們便發現了一些問題。眾所周知,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象形字,其本身的框架、結構便是經過前人千錘百鍊而流傳下來,漢字不僅具備藝術美感,甚至還具備一定的史料價值。專家指出,這麼一簡化,字形「缺胳膊斷腿」,看起來不僅不美觀,連漢字本身的精髓都沒了。

▲「請勿停車」二簡字

在使用「二簡字」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地發現了諸多不便。因為「二簡字」簡化過多,導致新詞語表述不明;又或是「二簡字」和原來的字形千差萬別,導致難以辨認等問題。再加上,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他們的片假名、平假名就是取自中國漢字的偏旁部首,而經過太多簡化後的「二簡字」反而更像日本文字,倒不像中國文字了。因此,在「二簡字」投入使用9年後,最終被國家決定廢除。

結語

有趣的是,二簡字」在廢除之後,卻達到了「廢而不止」的效果。直到今天仍有部分「二簡字」在被使用。在漢字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過程中,「二簡字」是第一次唯一一次的革新失敗,但依舊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畢竟,改革和創新總是會有成功有失敗,同理有付出,也會有收穫。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

《淮南子·本經》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二簡字就是第一個通過實行的字體,在1966年的開始實行,一直到1977年的時候,現實從人民日報開始使用,到了1978年的時候就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使用二簡字。這些字體不僅把繁瑣的偏旁還有筆畫結構都簡化了,還有的漢字直接去除掉了偏旁。這樣也就更加有利於大家記憶並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當時太平天國所有的公文以及來往信件書籍,用的都是民間所流行的簡體字,當時還創造了一些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也被現在的《漢字簡化方案》收錄。當時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開始掀起學習西方的狂潮。當時甚至是想要廢除漢字。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可簡化漢字勢不可擋,於是1935年,當時的大家錢玄同在《簡化字》譜中選出來近1300個漢字進行簡化,這就是如今我們使用的「一簡字」。 隨後的1955年,當時的新中國已經成立。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在世界的範圍中各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文字體系,我國也不例外,對於文字同樣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支撐。正是因為文字的發展歷史足夠悠久,對於文字如何統一以及普及的問題我國也作出了相應的策略支撐。在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響應全國人民普及文字、加強教育水平,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使大部分繁體字簡化,增加文字在生活中的普及效果。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到了1978年便開始在教科書上使用,它主要選擇的範圍是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眾所周知,如今我們都使用簡體漢字,隨著我們影響力的擴大,就是在海外簡體字也漸漸取代了原先的繁體字。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漢字也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且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其衍生文字包括已經消亡的西夏文、女真文等,目前世界上文字中受漢字影響較大的只有日本平假名。在3000多年漢字發展歷史中,它經歷多次改革變化,這些改革大部分都是成功的,但在近代也有一次漢字改革以失敗告終,那就是「二簡字」。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這兩個字,都體現出漢字的理據性。而「二簡字」過於追求筆畫減省,將形聲字的形旁進行簡化或略去,有的則用同音或導音替代,造成很多「二簡字」理據性缺失,比如:蝌蚪(科斗),蚯蚓(丘引)等。二、「二簡字」,簡化規律性不強。
  • 「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請不要因三次元的無知讓二次元背鍋
    雖然有被帶跑偏的無知網友,但還是有部分網民指出「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是國家第二次漢字簡化字。1986年廢除二簡字,但少量字仍可使用實際上,二簡字只是被廢除,並非禁止。由於當時推廣力度較大,二簡字廢除前在社會上已廣為流行,即便是今天的輸入法中仍可使用少量的二簡字。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包括魯迅、胡適等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欲救中國,必先廢除舊有的方塊文字,使漢字拉丁化。但是,漢字拉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於是,在1920年,錢玄同率先在《新青年》上提出漢字簡化。後來,胡適等人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甚至認為,「十畫以上的漢字,都應該被簡化掉」。
  • 口字旁的「當」為何沒了?曼德拉效應浮現,專家:根本沒那個字
    ,這個字確確實實的存在,並且很多人還表示絕對見過,如今很多人寫「叮噹」兩個字的時候,還時常會寫出來,那麼為何憑空消失了呢? 漢字 對此很多專家表示「根本沒有這個字」,那麼如此說來就是真的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 今年日本年度漢字為「密」,漢字文化圈今年都有什麼字?
    為便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疫情防控要領、方便在生活中操作,小池百合子將疫情專家的意見總結為嚴防「3密」。如今,嚴防「三密」已成為日本國民防控疫情的新生活方式。其中九州北部大暴雨和北海道受颱風影響的農作物減產最為嚴重貫主的變化就是今年多了口罩可以看出每年的漢字都代表了當年在日本的狀況或是讓民眾激烈討論的事件「今年の漢字」是由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自1995年起創辦的活動。
  • 日本想廢除國內全部漢字,但有個字怎麼都廢不掉,日本人都認識
    ,基本上都是從中國的文字演變而來的,而文字又是文化的載體,從這一方面來說,東亞各國的文化就根本就擺脫不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日本。上面說了日本的文字基本上全都是從中國的漢字演變過來的,所以我們在看一些日劇或者是日本動漫的時候也能發現,日本的很多文字和我們中國的漢字是一模一樣的,只但是在讀音上有些不同,表達的意思也都不一樣,這些應該都是日本人後來自己演變出來的。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但是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從根本上將這一組漢字廢除掉,因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漢字的音譯拼寫太複雜,根本就不利於國家的教育和推廣普及,甚至還想用簡易的字母來代替漢字。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
  • 日本年度漢字定為「絆」字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12日宣布,將最能反映2011年日本情況的漢字定為「絆」字。在日文裡,「絆」字意為紐帶、聯繫,也有「牽掛」的意思。12日下午,日本京都清水寺的住持森清範,在長1.5米、寬1.3米的紙上,用特大號毛筆寫下今年的年度漢字「絆」。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所以,簡化漢字在當時掃盲班來說,還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的話,不管是簡化還是復繁都無必要。現在很多孩子上書法班,都有學繁體字。對文化的研究及傳承繁體字確實至關重要,但基於現實社會發展的趨勢恢復繁體通用絕無必要,簡體字並不是毫無根據亂簡一氣,漢字成字的內在規律就決定了簡化過程的科學性,可以說簡化字為新中國掃盲運動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真是居功至偉。
  • 日本女生的名字裡,為何九成都有「子」這個字?寓意太過直白!
    大家好,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已被小編的華麗文採吸引了吧,你一定要成為小妹的鐵桿粉絲哦~日本女生的名字裡,為何九成都有「子」這個字?寓意太過直白!對於中國人來說,名字是很重要的,同時對於其他的一些國家來說,他們也是十分注重名字的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