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2020-12-15 周老師教育談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說起二簡字,也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印象,其實在建國以後,我們國家對文字進行了兩次簡化,1956年,國務院出臺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出臺《簡化漢字總表》,這便是我們說的一簡字,這些簡化漢字一直沿用至今。

為什麼要對漢字進行簡化呢?簡化以前的漢字我們現在稱為繁體字,筆畫比較多,書寫比較複雜。建國初期,文盲比較多,為了儘快提高國民素質,更好地普及漢字,方便認讀,所以對於比較複雜的繁體字進行了簡化。

不過,繁體字也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在書法作品中,為了美觀,很多採用的還是繁體字,現在我國的香港,臺灣使用的也還是繁體字。字典中在簡體字的旁邊,一般也會註明這個字的繁體寫法,因為繁體字是簡化字的根源。

一簡字出臺之後,漢字簡化,加上國家大力推行教育,我們國家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到了1965年,文盲率只有30%,而在建國初期,這個數據高達百分之八十,不得不說,一簡字為我們國家的掃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一簡字取得這麼大的成果之後,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覺得應該再接再厲,對文字進行進一步的簡化,1977年5月,出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草案)》,同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該草案。

漢字的最大特色在於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小小方塊字,不囿於四方之地,橫豎撇捺,一筆一划都能引發無數遐想。而且很多字的筆畫,部首都有其特殊的含義,所以漢字簡化簡化漢字必然伴隨著原字功能和審美上的削弱。

二簡字簡化方法更加激進,遭到更激烈的反對,所以1978年7月,中宣部就通知各大報刊以及出版社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國務院正式批覆國家語委《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二簡字改革宣告終結。

二簡字之所以不為大家接受,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失去了漢字特有的含義和美感。比如將「展」簡化成「屍」下面加一橫。「屍橫遍野」蠻驚悚的,當年有個「樓蘭古代女屍展」,人們調侃到,此簡化字用在這個展覽上再確切不過了,屍體橫在門口作展覽。

「副」簡作「付」,副局長變付局長,也不知道是姓付的局長還是副局長。「蕭」簡作「肖」,姓都改了,姓蕭者祖宗是否會認為後代不孝。「道」簡作「辺」,殊不知此乃日文也,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如今,「道」中有刀,老子也會覺得這個「道」實在難以解釋。

不過「二簡字」倒也不是全無是處,有的字經過那麼一簡化,一解釋,還覺得有點道理,比如「家」簡作「宀」頭加人,原本有豬便有家,簡化以後把下面的豬換成人,以人為本。「雪」簡作「彐」,下雪了,哪裡有雨呢?說得也是。「富」簡作「宀」頭加「夫」,家有夫就富裕,這個字這樣寫只怕獨立女性會不高興的。

二簡字一味追求簡化,忽略了漢字本身的含義和美感,有的字簡化得只剩下部首, 看上去就像日本文字似的。在簡化字體的同時,儘可能保留漢字原本的神韻底蘊。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燦爛的華夏文明由此生發,正因如此,在人為介入幹涉時不得不謹慎對待。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一直演變到現在,漢字是地球上使用時間最長,並且從來都沒有斷過層的文字,漢字在這幾千年的傳承裡面,也得到了不同的演變。在19世紀末一直到1950年前後,中國不僅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入侵,而且還有自身的薄弱,使得很多人都開始思考中國人落後的原因,對此有很多人開始提出,要將歷史上的一些舊的文化去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除根深蒂固的漢字文化。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到了1978年便開始在教科書上使用,它主要選擇的範圍是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簡化字因筆畫少,書寫時方便快捷,在推廣伊始就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現在更是成為我們學習與工作中的應用文字。可那些每天都寫很多字的人,比如在校的學生和一些習慣了手寫的文字工作者,有時還是會嫌簡化字的筆畫有點多,感覺寫字很辛苦,覺得漢字的筆畫要是能再簡化一些就好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在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響應全國人民普及文字、加強教育水平,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使大部分繁體字簡化,增加文字在生活中的普及效果。這樣的改變帶來的成就也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的學習門檻比起繁體字來說會小很多,學習的進展也會大大加大。
  • 「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請不要因三次元的無知讓二次元背鍋
    殊不知,「二簡字」不是二次元簡化字,請不要因部分群體的無知讓二次元背鍋。「歺」事件經過2020年10月24日,「反二次元吧」有人發帖《正體字變成這樣,二次元害人不淺》。不過該帖並沒有什麼熱度,僅有2人跟帖,很快就沉帖了。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漢字改革漫畫 這次漢字簡化得到了大眾認可,客觀上也促進了識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引言中國南朝時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漢字運用的理解和看法:「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二簡字」誕生了。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一、「二簡字」的來歷 進入二十世紀過後,中國最早提出漢字「簡化」的人,是五四時期的錢玄同。當時正值國家危難之際,文化界的有識之士為了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絞盡腦汁。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眾所周知,如今我們都使用簡體漢字,隨著我們影響力的擴大,就是在海外簡體字也漸漸取代了原先的繁體字。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有些人看不慣簡體字,其實, 他們看不慣的並不是簡體字, 他們看不慣的是從心底裡牴觸。文字的演變都是隨著社會需求而改變,從秦皇同一文字到簡體誕生無一不是,那些褒繁貶簡的人的核心無非就是簡體的結構失去了字的本意,可是我倒覺得文字的使用關鍵在人,一個無良知愛心的人哪怕是書聖再世也會被人唾棄。所以文字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使用他的人才有善與惡之別。
  • 口字旁的「當」為何沒了?曼德拉效應浮現,專家:根本沒那個字
    ,這個字確確實實的存在,並且很多人還表示絕對見過,如今很多人寫「叮噹」兩個字的時候,還時常會寫出來,那麼為何憑空消失了呢?其實對於漢字的寫法問題,在近現代歷史上發生過重大的變法,從「廢除漢字運動」開始,漢字便處於岌岌可危的地步,當初魯迅吶喊「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眾多文人接連呼籲,而後便有了「漢字簡化」的歷史,而我們現在所謂的「簡體字」其實就是漢字第一次簡化的結果。
  • 漢字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繁簡變化有起有伏(圖)
    簡體字是一個成功的僭替者,以新漢字的面目在世,在現代性的名義下,篡改著漢字的隱喻天性。  在21世紀的中國大陸,新簡體字世系公開指控說,「恢復繁體字是對80後的摧殘」。這無疑是一種嚴重的罪名。繁體字一旦無法獲得年輕一代的支持,便註定要在冷漠或聲討中消亡。
  • 漢字簡化的曲折過程與歷史教訓
    如此簡化的結果,實際上是增加了文字的辨析難度,相當於給使用者設下了陷阱——再後來,這類因漢字簡化而出現的陷阱,果然成了讓無數學子頭疼的「高考語文知識點」。(四)曇花一現的「二簡字」《簡化字總表》並不是漢字簡化史的終點。1977年底,「二簡字」橫空出世。
  • 《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 漢字規範被曝仍存問題
    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漢字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批比較成熟的漢字,但是漢字不可能一開始就這麼成熟。  漢字產生的方式,或者說漢字形體的來源,主要有四種情況:一是根據客觀事物的形體進行描摹而產生象形符號;二是人為規定某些標誌符號;三是利用已有的字形組合出新字;四是對已有字形進行改造而變為新字。
  • 日文沒了漢字會變成什麼樣?有可能取消漢字嗎?
    不可能,日語沒了漢字會難讀的:所以,先來給大家腦補一下去漢字以後的日語句子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我這樣寫英語,你能讀這個句子嗎?這樣很難閱讀,對吧。所以上面的日語句子是這樣寫的,用漢字「彼の名前は田川です」,平假名就像空格一樣分隔單詞。
  • 被全國女性辱罵3年的北大教授,就因發明了一個漢字,這是什麼字
    曾經有一位十分著名的北大教授,他雖然沒有老子的成就高,知名度廣,但是在當年卻成了全國女性的公敵,女性凡是說到他,一半人辱罵,另一半人表示不理解。他到底因為什麼事情被辱罵呢?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他發明了一個漢字,這到底是什麼字,竟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