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字,因為我國的歷史發展是非常悠久的,所以對於文字的發展和變動也會隨之產生相應的改變。發展至現在,中國的文字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的體系,對於文字的運用也有著廣泛的理解。在世界的範圍中各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文字體系,我國也不例外,對於文字同樣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支撐。
正是因為文字的發展歷史足夠悠久,對於文字如何統一以及普及的問題我國也作出了相應的策略支撐。在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響應全國人民普及文字、加強教育水平,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使大部分繁體字簡化,增加文字在生活中的普及效果。
這樣的改變帶來的成就也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的學習門檻比起繁體字來說會小很多,學習的進展也會大大加大。所以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在簡化前的80%一下就減少至6%.但之前也和大家說過,第一次漢字簡化只是針對大部分生活中常用的繁體字,還有小部分可能生活中鮮少會使用到但依然有著一定使用率的漢字沒有得到簡化。
所以順水推舟的,1977年12月20日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對於需要簡化的漢字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收錄的需要簡化的漢字數量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充。雖然制定的計劃和政策是好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漢字,加大漢字的普及率。
但是這第二次簡化卻出現了一個嚴肅的問題,那就是簡化的尺度太過了,很多字使用的都是一個字形導致文字難以區分,使用起來反而更加麻煩了。由於第二次簡化工作導致文字的普及以及發散工作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導致使用困難麻煩重重。
以至於學術界專家、學者甚至民眾都對此表示質疑,所以在1978年7月開始,各大傳媒途徑就開始逐漸禁止使用「二簡字」了。到了1986年6月24日正式出臺了《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存在了9年的「二簡字」正式廢除。
雖然文字簡化的工作到此為止,不過想必大家也很是好奇,為什麼漢字簡化的工作第一次可以進行的如此順利,第二次分化更加清楚反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呢?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簡化太過的原因。「二簡字」是在簡化的基礎上再進行簡化的過程,還將一些繁體字也過度簡化。
這就導致了很多字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特別是每個人的書寫習慣都不一樣,所以很多人在書寫時一旦字跡潦草就更是很難辨析了。這樣的改變不僅看不太懂沒有意義,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是沒有讓人體會到漢字的魅力和獨特之處,也就是說這樣的改變失去了漢字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