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可「清三焦火邪,除臟腑溼熱」的良藥,泡水喝消一身內外火毒

2020-12-12 養生巷子

中醫認為人們的健康是處於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而生活中一旦因為某些原因打破這種平衡,就會表現出病態。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上火』,就多是一種陽盛陰虛的狀態。

上火可以表現出來的病態有許多,像是我們因為生活壓力等煩心事導致的心火旺盛,常會伴有心煩不安、夜深難眠等情況;熬夜加班、追劇等引起的肝火旺盛,常會伴有目赤腫痛、脾氣暴躁等情況;喜食辛辣食物等引起的胃火旺盛,常伴有口臭、咽喉腫痛等情況……

相信這些症狀在很多朋友們的生活中都有存在,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可以用來泡茶喝,且能助人消去一身內外火毒的良藥---梔子

其實在很多火鍋店及川菜館裡面我們就能發現,店家常常會給顧客提供免費的梔子茶喝,一來梔子茶色澤鮮亮,既能解渴又能提升食慾;二來更是因為梔子茶具有很好的去火之功,可以有效避免顧客因為食用辛辣之物後出現上火的現象。

在中醫裡面,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之中便已經有了關於梔子的功效記載。由於當時對中藥的功效認識有限,所以書中只說到梔子能除「五內邪毒,胃中熱氣」,但這已經明確了梔子善於去火邪的主要功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介紹梔子功效的時間,根據前人之論述並加上自己的實際應用體會則說到,梔子能「瀉三焦火邪,清胃脘熱氣,除熱厥心煩,解熱鬱,行結氣」,從中足以看出梔子清火之功的範圍之廣、功效之佳。

到了現代,梔子依舊受到醫者的青睞,每逢遇到實熱火毒之疾,醫者往往就會在配方之中加些梔子以增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些梔子泡茶喝,可以說是既能起到「清三焦火邪」之效,又能達到「除臟腑溼熱」之功。

一、梔子對臟腑內火邪的清瀉作用

梔子屬於苦寒之物,功善清解熱毒,且梔子的應用範圍頗為廣泛,它的藥效可以入人體的心、肺、肝、胃以及三焦經,幾乎可以說對於一身臟腑內外的熱毒之邪皆有很好的清解之效。

用法1:生活中常見的風熱外感之症,常常還伴有發熱、燥煩不安,甚至是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等情況,每次用梔子3-5枚泡水喝即可。中醫裡面則將梔子和生石膏、連翹、生地、知母等藥材配伍使用,可以起到更加明顯的清熱解毒之效。用法2:生活中若是因為瑣事煩心導致的心火旺盛、虛煩不安,胃火旺盛引起的口乾口臭,咽幹舌紅,肝火旺盛造成的情緒不穩、目赤紅腫等『上火』症狀,平日裡直接用3-5枚梔子泡茶喝即可有效緩解。中醫裡面還常將梔子和陳皮、柴胡、香附子等一同配伍使用,更適宜緩解上述情況。

二、梔子對臟腑內溼熱的清瀉作用

古代名醫朱丹溪曾說,梔子之效『大能降火,從小便瀉去』,可見梔子除了善於清解熱毒之外,對於臟腑之內蘊結的溼熱之邪也是有較好的清瀉之效。

用法一:比如肝膽之內溼熱蘊結過重的話,我們常會出現『黃疸』之症,此時用幾枚梔子同茵陳草、金銀花一起煮茶喝,可以起到較好的清瀉臟腑溼熱、助人消退黃疸的作用。用法二:當溼熱蘊結於下焦,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腎及膀胱等部位,則很容易引發人們出現水道不暢之淋症、尿路感染之炎症等情況,這時間我們則可以用些梔子和白茅根、車前草、小薊、滑石等一同煮茶喝,可有效起到利溼以通淋、清熱以消炎的效果。

三、梔子對皮膚內外熱毒的清瀉作用

若是體內熱毒之邪壅滯過盛,透達於肌表而不能外散的話,則很容易在皮膚肌表之中生出熱毒瘡癰之疾,而梔子對於此類皮膚瘡癰紅腫之症,也是可以起到效果的。

用法一:對於皮膚內外因為熱毒導致的瘡癰紅腫之症,則可以內外同用、雙管齊下。內則是以梔子煎湯飲用,外則是將梔子仁搗碎,同麻油拌勻後外敷於瘡腫,頗有解毒消腫之良效。用法二:當熱毒火邪侵襲於血脈之中,從而導致人們出現血熱而出血的情況,比如常見上火流鼻血,直接將梔子燒成灰炭,然後再研磨成細粉後吹入鼻子內部就可以起到止血之效。用法三:若是肺內上火導致的咳嗽咯血等出血情況,則可以用些梔子和側柏葉、白茅根、葦根、藕節、小薊草等一起煮茶喝,也是可以起到止血作用的。

當然,苦寒之藥不同於其它養生藥材,苦寒之性多有傷身之弊,故而對於體質虛弱、脾胃虛寒之人,是不宜用梔子來養生的。而就算是內有火邪之人,一般每次用3-10g左右即可,以免過量傷正。

相關焦點

  • 「中醫健康課堂」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
    明朝沈周在《梔子花詩》裡描述:「雪魂冰花涼氣清」,是說它花開似雪,且吐清涼之氣,卓爾不群。提到梔子大家首先想起的是青春情懷,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梔子最早走進人們的視野,是因為它的果實可用作染料,故而有「梔黃」一說。後因潔白馥鬱被愛花之人慧眼所識,遂成觀賞植物。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農村人常用它來煮茶,能「清胃熱、祛內溼」
    一、白茅根能清內熱,生津除煩白茅根藥性甘潤且寒,既有一定的潤養臟腑之效,又能清解臟腑內熱。尤其是針對於胃內之熱邪,用白茅根最是能起到「清瀉胃熱而生津除煩、止嘔止逆」的效果。比如當我們生活中若是因為熱邪侵胃,從而引起胃熱上逆、心煩欲嘔等情況,就可以用些白茅根來起到清胃熱而止嘔逆、除心煩的作用。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野外採挖一些新鮮的白茅根、蘆根一起煮茶喝,不僅口感甘潤,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清熱養胃之效。
  • 用這種植物泡水,一杯喝下去虛火實火都搞定
    所謂的「上火」可要分清「火源」哦!暑氣重,夏季的天時屬火,火盛則成毒。火氣盛的時候,每天都感覺心煩意亂,心頭有座火山隨時都能噴發,總感覺自己坐不住。就算喝了很多水,還是覺得燥熱難耐,空調也不管用!這時候,水已經不能解渴了,得開始清火毒。
  • 《黃帝內經》:溼邪為病,可瀰漫於三焦周身各處,無處不到
    脾為陰髒,喜燥而惡溼,若溼邪留滯中焦,則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失權,發為腹瀉,甚則水溼停聚於肌膚或腹內,發為水腫,嚴重者可導致腹水等病證。故《素問》說:「溼盛則濡瀉,甚則水閉胕腫」。溼邪為病多見肢體困重,頭重昏沉。如以溼邪為主的痺證,可表現為肢體沉重,疼痛固定不移,中醫學稱為著痺,此即是溼邪沉重特性的反映。
  • 溼熱體質者不用愁,老字號產品同仁堂龍膽瀉肝丸是祛病良藥
    日常生活中,由於受到外界溼氣或氣溫偏高的環境以及自身嗜菸酒、經常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很多人都會產生溼熱體質,並會出現脅痛口苦、尿赤澀痛等症狀,讓患者非常煩惱,在對治肝膽溼熱方面,中醫藥行業知名老字號產品——同仁堂龍膽瀉肝丸工藝精湛,療效顯著,是祛除溼熱病症之良藥。
  • 如果你在路邊看見這「野草」,可不要輕視它,是一味「除溼」良藥
    今天就和朋友們來認識一味在路邊常見的中醫良藥,很多時間我們都誤認為它只是一種毫無用途的「野草」,但讀過這些之後希望你不要再輕視它,在中醫裡面這種「野草」可是一味很好的「除溼」中藥。這種野草的學名叫做「萹蓄」,由於它常生於道路之中,故而農村一些地方也稱此草為道生草。
  • 黃芪與這三味「苦口良藥」泡水喝,會有什麼用處,你知道嗎?
    在臨床運用中,溼熱諸證、實熱證、血分熱盛、外科瘡瘍等由於火熱邪氣所引起的病症,用這三味中藥都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在具體使用中,它們又各有側重,黃連擅長消上焦實熱,黃芩善於清中焦之熱,黃柏則長於清下焦之熱。因此,若將黃連、黃芩和黃柏共同配伍,再加上能夠清熱瀉火的梔子,就組成了能夠通洩裡外三焦實火的黃連解毒湯,不管是內科還是外科疾病,火熱熾盛時,這個方劑都能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 有1味被人忽略的良藥,服之可分清去濁
    而對於小便混濁不清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時有發生的。尤其是到了夏季,體內溼邪容易停滯,造成水道排洩不暢,加上一些人本身體質較為虛弱,這時間就容易出現小便混濁不清的症狀。而在諸多的中醫良藥裡面其實就有一味被人們經常忽略的良藥,卻有通利水道、分清去濁的妙用,對於小便混濁不清這種情況,往往服之皆可見效。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9章 元神與三焦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 中醫治胃腸溼熱
    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屬於外邪,稱為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
  • 一味能「去熱邪散各種無名腫毒,除溼氣消一身水腫溼瘡」的良藥
    民間良藥多,造福百姓廣。本草除百疾,遇病莫驚慌。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民間常用的中藥材---半邊蓮。《嶺南採藥錄》:半邊蓮可解跌打傷瘀疼痛,惡瘡、火瘡。《陸川本草》:半邊蓮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利腹水。
  • 三焦不通,該如何調?打通三焦經,中醫有4個簡便之法
    在地鐵上,妙姐無意間聽見一位女生和朋友聊天時說起「三焦」的問題。民間常說五臟六腑,可大多人掰著指頭數:心、肝、脾、肺、腎是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五腑,那還有一腑去哪兒了呢?其實,這另外一腑就是三焦。三焦不通,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那麼,怎麼才能疏通三焦呢?
  • 民間良藥:「木瓜」的妙用!
    木瓜相信很多人都吃過,然而在中醫裡面木瓜還是一味比較常用的中藥材。尤其是在民間,很多醫者都是非常善於運用一些民間的中草藥來緩解各種疾病,而木瓜便是其中一種。在歷代的本草學著作中,醫者對木瓜的藥性做出了很多詳細的記載,比如《本草經疏》之中說到,「木瓜溫能通肌肉之滯,酸能斂濡滿之溼,瀉下大吐,轉筋不止,脾胃傷溼皆可除」。《景嶽全書》之中對木瓜的藥性也是比較認可的,書中說到木瓜「酸能走筋,斂能固脫,得木味之正,故尤專入肝而益血」。可見在古人的眼中,中藥木瓜乃是一味入肝脾之經而除溼、舒筋、和肝胃的良藥。
  • 李時珍說它「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而瀉火」,清臟腑而減糖
    所以不論處在哪一個年齡段,養生不僅是為了當下,也是為了以後的幸福,中醫文化中可用於養生的好東西很多,比如有一物「在上則清肺,在中則退胃火,在下則去肝腎熱」李時珍說「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而瀉火」,清臟腑、清餘火而減糖。
  • 拿蒲公英泡水喝,5個益處「不請自來」,學會搭配,效果更佳
    蒲公英有「藥草皇后」之稱,是一種藥食兩用的食材,田間地頭、家前屋後很常見,幼嫩時可以挖回家當作野菜食用,老了之後可以曬乾入藥或者泡水喝,其中泡水喝深受老百姓的歡迎。蒲公英泡水喝究竟有何功效?飲用時又有何禁忌?隨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 養生保健,先調理哪個臟腑最關鍵,八段錦八部金剛易筋經不約而同
    那麼,先調理哪個臟腑最為關鍵呢? 當然是三焦! 三焦的部位,歷代醫學大家爭議頗多,但對功能還是有比較一致的意見。 三焦總攬全身諸氣,統領全身水液運行。是生命的根本,是血液的原動力。 人體的十二經絡,通過三焦,激發於五臟六腑,無微不至。
  • 它是除溼良藥,善於「去中焦之溼而健脾胃,散風寒外邪而闢穢濁」
    現在人們在養生的時間最容易提到一點就是如何去除體內的溼氣,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因為其自身粘滯重濁的特性,故而是很容易留滯於體內。其實如今人們在生活中也是非常注重如何除去體內的溼氣的,或是喝些除溼茶、或是做些理療來除溼。
  • 一味路邊常見卻又被人們忽略的良藥,「明耳目,烏鬚髮,固肝腎」
    但在養生方面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越是名貴的滋補良藥,對於自身的健康也就越好。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常見的中草藥,但由於這些中藥材過於普通、廉價,往往就會被人們忽略掉它的養生價值。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具有較高養生價值的常見中藥材---女貞子。
  • 女貞子泡水喝可以治療什麼?療效到底怎麼樣?今天來告訴各位答案
    女貞子泡水喝可以治療什麼?可以黑髮明目,返老還童嗎?可以滋陰補腎嗎?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恐怕並不是各位想像的那樣嗎?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女貞子。1、女貞子:女貞子又名:白蠟樹子、女貞實、鼠梓子、冬青子。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溫化肺中寒痰、行散胸中氣滯、通調一身經絡
    比如這味叫做「白芥子」的中藥材,就是一種價格低廉,但藥用價值卻非常高的中醫良藥。中藥白芥子源自於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古人認為白芥植物的葉子顏色發白,故而稱它為白芥,而其種子自然也就是白芥子。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更是詳盡的記載到,白芥子可「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此時對於白芥子的藥用價值總結的已經非常細緻。而現代中醫裡面在汲取古人的經驗之後認為,白芥子乃是一味辛溫行散之藥,入藥有溫化肺中寒痰、行散胸中氣滯、通調一身經絡等功效,可以說此物還是一味非常值得人們學習和應用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