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文/雷科技汽車出行組
來源:羅超頻道(ID:luochaotmt)
無論是車企,還是網際網路企業,誰都無法放棄智能汽車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空間。就在今天,百度宣布將進軍汽車行業,將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
[圖片]
可能有部分讀者很驚訝,百度不是做搜尋引擎之類的網際網路公司嗎,怎麼突然會跑去造車呢?簡單來說,百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智能汽車市場,在 2015 年大規模投入無人車技術研發,當年 12 月即在北京進行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全自動駕駛測試;2016 年 9 月獲得美國加州自動駕駛路測牌照,11 月在浙江烏鎮開展普通開放道路的無人車試運營。旗下的 Apollo 與吉利、大眾、豐田和福特等汽車公司均有合作,也能夠幫助它們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
[圖片]
但百度不滿足於此,這次百度希望組建一家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企業,並由傳統車企代工模式生產電動汽車,如此看來百度更渴望自主造車。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投入了巨量資金和時間,或許正是這其中的些許問題促使了百度再進一步造車。
百度並不是國內第一個敢吃螃蟹的「外行」,在它之前也有不少「外行」已經開始布局智能汽車市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非就是華為、騰訊、阿里以及小米。那麼這些廠商也會像百度一樣親自下場造車嗎?
我們不造整車——華為
事實上,在這波「造車熱」之前,多數科技公司只願做供應商,還有很多科技公司誓言不造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華為。
去年 11 月份,有內部人員爆料華為可能會開始造車,原因是一份流出的內部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即業務單元)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 ICT 業務調整到消費者業務,從 To B 調整到 To C。
但就在當天下午,華為在心聲社區刊出了一份名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內部文件,文件再度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 ICT 技術,幫助車企造車,成為網際網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在文件結尾處還放了一句狠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圖片]
此言論一出,基本可以確定華為在短期內不會去生產整車,畢竟一個外行企業想成為一個造車的主要角色,要投入海量資金,回報周期很長,成功率也不高,沒有一定的決心和長期的投資打算,很難成功。如果做車企背後的增量部件供應商,不但不用背負太多的資金,還有可能賺到更多的利潤。
那麼華為到底可以給傳統車企提供怎樣的幫助呢?我們都知道華為是依靠通訊起家的,而這恰好就是汽車的短板,未來的自動駕駛模式需要保證極低的信息延遲,需要藉助 5G 網際網路才有可能實現。而華為早已推出過能夠用於自動駕駛場景的 AI 晶片,通過自身的優勢為智能汽車提供優質的網絡以及極低的延遲,未來華為還會針對不同場景推出不同級別的 AI 晶片。
[圖片]
當然,華為也會繼續完善自己的車機系統,前段時間的鴻蒙 OS 2.0 開發者版發布會上,華為明確表示會將鴻蒙 OS 應用到車載系統上,隨後發布的車載智能大屏也驗證了華為的決心,會盡力打造出一個全場景通用的生態 OS。
[圖片]
目前,華為已與一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公司、上汽集團等首批 18 家車企,共同建設 5G 汽車生態圈,啟動 5G 技術在汽車產業的應用創新,加速 5G 技術在汽車行業的應用。不難想像,在未來可能會有不少汽車在軟體方面全部採用華為的技術以及相關系統,華為作為背後的技術商自然能夠賺得盆滿缽滿。
科技巨頭不會輕易入局
除了華為,之前也有關於騰訊、阿里等科技巨頭要造車的消息,但目前仍看不出有造車的打算。它們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如何將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技術融入到汽車的車載系統中,與華為有異曲同工之意。
[圖片]
與華為聲明「曲線造車」相比,阿里巴巴則更直接了當些——投資造車,早在 2015 年阿里就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了斑馬網絡,重點研發方向仍是車載系統,經過近五年的磨合,斑馬網絡的發展並不如預期。但是阿里自己透露,斑馬網絡面世四年半後,搭載該系統的車輛也不到百萬輛。
[圖片]
2019 年,阿里又投資十億美元與 AutoX 達成合作協議,掌握了 L4 及 L5 級的自動駕駛技術,並且想將這一技術集成到一個平臺上,大有想做大做強的趨勢,足見阿里的野心。
但目前阿里仍未顯現出要親自造車的想法,在智己汽車(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團聯合組成)的官方通告中,阿里對外表明了自己的定位:「以用戶的大數據、達摩院的最新技術、阿里雲等生態圈的協同優勢,共同為智己汽車全面賦能,助力其搶佔全球智能汽車領域的先發高地。」簡單來說就是為新車提供軟體上的服務,在硬體方面並不打算插手。
[圖片]
騰訊、小米等企業的趨勢也大致相同,都是只想做背後的供應商,相比單純的靠汽車硬體賺錢,技術和軟體產生的盈利想像空間更大,也更具持久性,這個大方向是絕不可能會錯的。這些科技巨頭大多不會親自下場去造車,畢竟一旦從車企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很有可能會迎來「雞飛蛋打」的局面。
[圖片]
當然,小雷也不排除這些企業在與傳統車企的合作過程中吸收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後,搖身一變成為車企。不管如何這些公司的都是以利益為第一目的,百度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華為公告的三年有效期也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科技對汽車業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如今的汽車行業已經迎來近百年內最大的一次改革,電動、新能源、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汽車行業勢必將迎來更多變數,傳統汽車巨頭的優勢可能會一步步遭到縮減,而以技術為主導的科技巨頭很有可能會成為「跨行業搶奪者」。隨著網際網路巨頭們不斷加入,這場造車運動會愈演愈烈。
[圖片]
總的來看,網際網路造車算是近幾年的風口,雖然如今的網際網路造車行業龍蛇混雜,但隨著大浪淘沙,剩下的「金子」會為汽車製造乃至整個汽車行業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