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詩句
1964年3月,在安徽省懷寧縣的查灣村中,一位名字叫做查海生的男童誕生了。當時沒有人知道這位男孩會在20歲的年紀以海子之名響徹大江南北,也沒有人知道他會選擇在25歲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人們只是知道,在當時的環境下,家裡多了一位男孩就意味著多了一分勞動力量。
誠然,在20世紀60年代,由於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進行,工分成為了當時中國老百姓普遍使用的"貨幣"。
與中國千萬群眾一樣,海子的父親査振全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通過耕種來為家裡賺取工分。雖然年少時他曾經在城裡跟裁縫部老闆學過手藝,但最終還是將自己的一生交付與了土地。海子的母親操採菊在幼年時也曾經讀過幾年書,後來因為戰爭的影響最終輟學回家,在嫁與査振全之後,她也成為了一位終日與土地打交道的農婦。
所以雖然海子出生的地方是在農村,但世代與土地打交道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往更遠的方向發展,便為其取名為海生。
年少成名的天才
年幼的海子也沒有辜負自己父母的希望。
1968年,在公社舉行的"毛選背誦賽"上,年僅4歲的海子憑藉出色的記憶力豔壓群雄成功奪冠,他也成為了人們公認的"天才"。
也許天才就應該別具一格吧,1965年5歲的海子被送往學堂,在校期間的日子成為了海子一生的夢魘。
少年的海子
60年代的中國,大環境的影響使國家發展道路遭到了嚴重的危機,當時身處中國農村的海子一家也受到了影響。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上學期間的海子也早早的懂得了這個道理。每次放學回家後,他總是先讓家中幼小的弟弟吃飯,自己僅僅吃點剩飯。
因為縣城內高昂的物價,海子每次返校的時候總會從家裡帶走一些糧食,盡力不增加家庭負擔。
但即便這樣,海子家中依舊一貧如洗。窮困生活壓迫下的海子慢慢產生了自卑的心理,開始不喜歡與別人交流,讓自己沉浸於書的海洋中。
在海子的求學生涯中,外界環境的急速變化也沒有讓他受到系統的教育。倒是在此間期間海子參加了許多的社會活動,也在其中見到了社會百態。
在海子的詩文《村莊》中,一句"萬裡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是海子對多年來農村發展的無奈,也是對自己悲慘童年生活的嘆息。
所幸,雖然海子沒有經歷過系統的知識補充,但是他天才的光環並沒有因此而丟失。
海子(後排右三)入北大後班級合照
1979年15歲的海子憑藉370分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律系。在北大錄取分數線僅為310分的時代裡,海子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學霸。
他成為了班級裡面年齡最小的孩子,即便是與海子一同考入北大的駱一禾,也比海子大了整整三歲。幼小的年齡使得當時的海子成為了班中同學戲耍的對象,甚至在課餘時間還有人專門跑到海子面前摸著他的頭稱呼他為"小孩"。
所幸在1981年,海子在結識了駱一禾,年幼的他終於找到了可以保護自己的人。
80年代的中國,因為社會風氣的變更,思想大解放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時中國的文學界,也伴隨著這股新風正在掀起追求詩歌的浪潮。剛剛成年的海子,因為摯友駱一禾的影響也加入到這股浪潮中去。
身為北大中文系學生的駱一禾,在1893年開始便發表屬於自己的小說與詩文。在校期間,他也曾經憑藉自己所寫的詩句在校期間獲得了極大的成就。這對於一直與駱一禾在一起的海子來說,詩歌的出現為海子提供了一條正確的方向,也幫助海子找到了屬於自己心靈寄託。
駱一禾照片
自1982年起,海子開始獨立創作詩詞。在多年的求學生涯中,不善交際海子經常泡在圖書館內,眾多的典藏也為海子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靈感。
因為年齡的緣故,海子在創作生涯前期所寫的詩句並沒有得到認可。不過想想也對,在當時追求"利益至上"的大環境下,身為一個"小孩"的海子怎麼會被人認同。
1983年,19歲的海子從北京大學畢業,隨即便被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當時的政法大學,因為歷史因素的影響,已經荒廢了近20年。直至1978年,國家恢復了"北京政法學院",政法大學的建設才正式開始。
海子畢業之際,適逢中國政法大學成立,所以在北大法律系畢業的他成為了新學校迫切需要的人才。在政法大學任教的海子,也在那一段時期留起了鬍鬚,已經成為老師的他再也沒有人可以稱他為"小孩"了。
也是在這一時期,海子的詩正式發展起來。先是在校刊上,後來是在朋友駱一禾任職的出版社刊物裡,"海子"這一名字的知名度也在慢慢被人們所知。
但是擁有極大知名度的代價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建立初期的政法大學
輝煌背後的努力
據當時前往政法大學拜訪海子的朋友所說,當時的海子並不喜歡與人多有交流,而且在他的宿舍內,堆滿了之前所書寫的詩稿,有的詩甚至寫在了衛生紙上。由此可見,雖然海子有了極大的聲望,但在其內心深處依舊是孤獨的。
1987年,23歲的海子跟家裡說自己不想再擔任教職,而是想和朋友一起南下海南去辦報紙。本以為會得到父親同意的海子卻得來的父親的一番訓斥,無奈之下的海子只能選擇繼續任教。
海子的父親卻不知道,他的一番訓斥,毀掉了自己孩子的一生。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他父親的用意更加深廣。
對於有著教師"鐵飯碗"的海子來說,如果一直可以在教師的崗位上繼續發展下去,那麼未來的他一定會大有成就。
中國政法大學
而且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製的大環境下,對於沒有多少土地的査家而言,在北京任教的海子是家庭內部經濟的唯一支柱。像海子兩個弟弟的學費、家中土地的農藥、化肥錢,均是由海子所支付的。
生活的貧困壓迫得海子喘不過氣來,也許是因為想要求的一個安慰之地,也許是想為自己的詩篇增加新的創造力,回校的海子開始修煉起了氣功。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突然掀起了一股"氣功熱"的浪潮。與追求詩歌的浪潮一樣,修鍊氣功來延年益壽使得許多人對此趨之若鶩。
氣功報刊、氣功理療院等一些與氣功有關的景象出現在了當時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一些"氣功大師"也因此備受追捧,在各個領域均收穫大量弟子,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像錢學森一樣的著名科學家。
為氣功所痴狂的群眾
在當時的大勢所趨下,國家機關為了穩定大眾情緒,也為了響應錢學森等人的號召,便在大學內部設立了人體潛能研究院或人體科學研究室等來專門研究氣功。
這也直接導致了海子走向死亡。
與其他人一樣,海子也受到當時的潮流影響開始修鍊氣功。對於性情孤僻的海子而言,氣功的出現是他與別人唯一可以溝通的話題,遂逐漸對此痴迷。在海子修鍊氣功後期,甚至直接出現了"走火入魔",幻視與幻聽的現象不斷出現,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海子的狀態。
1989年3月26日,海子背著一個書包來到了山海關。看著鐵軌上呼嘯而過的火車,好幾天沒有吃飯的海子緩緩走向鐵軌躺下,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兩天前,也就是3月24日,海子才剛剛過完自己25歲的生日。
撲朔迷離的死因
與之前的生日不同,這次海子送給自己的並不是美好的祝福,而是五篇遺書。在海子的五篇遺書中,其中最厚重的筆墨均為海子在譴責常遠夫婦帶給自己的不良影響。
海子照片
常遠是當時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教師,十分喜歡氣功。其妻子孫舸 12 歲就被發現具有特異功能,因此二人結為夫婦共同修行氣功。也就是受到他們的引導,剛被父親訓斥一頓的海子也開始修習氣功。
因為海子的聰明與勤奮認真,初學不久的他就掌握了練功方法,並且在後來他自稱已經打通小周天,可以自由運氣。但是在海子告訴常遠夫婦他可以打通小周天之後,他感覺自己所修煉的氣功再也無法精進,所以他認為是常遠夫婦暗中發功破壞他的修行。
在海子的詩文中,他更是說道:就像兩個兇狠的僧侶點火燒著了野菊花地。
也因此海子開始記恨於常遠夫婦,並且在遺書中直截了當的說道是因為他們二人促成了海子的自殺。
宣傳氣功的人
但隨著海子的死亡,人們在整理海子遺物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張寫著"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的紙條。與之前的遺書一起,這張紙條的出現將這位偉大詩人之死推向了一個撲朔迷離的局面。
如果說五封遺書與海子的遺言是促使海子自殺的根源,那麼海子本身浪漫又波折的愛情可以被稱為海子自殺的導火線。
海子的一生之中,曾經經歷過數次的感情波折。與海子浪漫的人生一樣,海子一生中遇到的女人,有他的青梅竹馬,也有著他的狂熱粉絲,有兩情相悅的初戀,也有沒有結果的表白,有已婚的紅顏知己,還有海子唯一的偶像。
在海子的一生中,如果說他做的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沒有抓住安妮的手。海子曾經教過安妮寫詩,安妮也是海子的崇拜者之一。但是在政法大學教書的海子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對安妮有過想法。並且由於當時海子有女朋友,所以安妮選擇帶著自己對海子的思念回到了四川老家。
後來海子經朋友提醒,終於認識到自己喜歡的原來是安妮,當他前往四川尋找安妮的時候,安妮已經嫁為人妻。
坐在鐵軌上的海子
自古文人最多情,雖然安妮嫁為人妻,但海子並沒有放手。在海子前往四川遊玩的時候,多次邀請安妮為伴,安妮也在那一段時間成為了海子的精神寄託。海子也在這期間大量創作了諸如《大風》、《雨》等愛情詩歌詩來送給安妮。
但後來因為二人的事被安妮家人發現,他們最終分開。
在海子與四川的安妮打得火熱的時候,他的好友白佩佩向海子介紹了詩芬。
人如其名的詩芬急速因為喜歡海子的詩便義無反顧地選擇與海子在一起,而且成熟穩重的她是海子在北京的情感寄託。但最終因為詩芬缺乏詩意,縱使她對海子百般喜歡,最後二人依舊分開了。
況且因為當時的海子與安妮打得火熱的緣故,他對於這一段感情的逝去並不感到惋惜。
但後來隨著海子與安妮的分別,缺乏情感寄託的海子將目光瞄向了為他介紹詩芬的白佩佩。
當時的白佩佩已經在京嫁做人妻,而且就單從關係而言,她算得上海子的紅顏知己。在海子的《日記》中,那句浪漫多情的"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中的姐姐就是白佩佩。
海子
同樣,也是因為海子的追求,白佩佩慢慢地與自己的家庭產生了矛盾,最終的她選擇了家庭,二人開始慢慢疏遠。
與前幾位不同,在海子的安徽老家,也有一位女人在等著海子。蘆花,從小一起陪海子玩到大的人。後來因為海子15歲外出上學的緣故,二人不得不分開。在海子學成歸來後,卻發現蘆花已經嫁人。
身為海子心中僅剩的一片純潔寶地的蘆花,海子發誓下輩子一定要娶她,並強忍著沒有去破壞他們的家庭。但即便這樣,在每次回家的時候,海子依舊會選擇去看望蘆花。
每次歸家的海子,因為他名氣的影響,都會是小小查灣村被人仰望的存在。但是在海子心目中,卻也有著一位自己的"女神"。
海子所仰慕之人,名叫李華。她被海子比喻成雪域女神,曾經的海子一度認為李華是西藏文化的代表。也就是這種近乎瘋狂的崇拜,讓海子在一次拜訪李華的過程中,竟然大膽地提出了晚上想在她的住所留宿的想法。雖然事後海子遭到了拒絕,但這也依舊抵擋不住海子對李華的崇拜感。
在經歷過這麼多次的情感波折之後,海子突然懷念起了他的初戀女友波婉。
和海子的歷任女友不同,波婉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她與海子相識在1984年的秋季。當時剛年滿20歲的海子正在經歷著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剛大學畢業的她選擇留京發展,以後長長的輝煌道路等著海子去踐行。
回到家鄉的海子
也在這一段時間內,兩位熱愛詩歌的年輕人誕生了愛情的火花。雖然是師生戀,但這也不能阻擋愛情的發展。身為海子一生中最愛的女子,他寫了許多的長詩送給波婉。最瘋狂的時候甚至寫了長達20000字的情書。
最終因為家庭和社會的原因,一對本來可以雙宿雙飛的情侶分手了,在二人的心中,他們卻沒有分開。
在海子追求李華失敗後,他收到了一封波婉給他的信。信中的波婉告訴海子說她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並且馬上要移居美國,所以想邀請海子來一場離別的宴席。
收到信的海子在周末便立即前往深圳與波婉見面,缺少情感依託的他在見到心上人後不可避免得喝了許多酒。醉酒之後的向波婉講述了近年來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戀愛故事。
第二天酒醒了,海子回憶起昨晚自己所說,萬分自責,甚至不能原諒自己。
幾天後,回到北京的海子起了個大早,一步一步地前往了山海關。
海子的朋友與家庭
海子死了,最先收到消息的人不是查家,而是海子的摯友駱一禾。
駱一禾照片
當時的査家,因為在遠在千裡的安徽,所以收到信息相對較慢。因為駱一禾與海子一同在北京的緣故,所以他是第一時間收到消息的人。
這位與海子一樣同為天才的詩人,在畢業後便進入到了北京出版社進行編輯工作。因為上學時期所建立的深厚友誼,他與海子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詩歌,欣賞彼此的才華。也是因為海子性情的影響,一直與海子在一起的他在大學期間並沒有很多好友。
海子走後,缺少傾訴對象的駱一禾便開始決定幫海子整理他凌亂的詩稿,以此來追念自己的摯友,這也是海子在遺書中拜託他做的。
但是生命卻給駱一禾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在海子死去的65天,1989年5月31日,駱一禾突發腦溢血死亡,這一年他年僅28歲。
這位與海子沒有血緣關係,但卻有著深厚友誼,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海子精神支柱的詩人,最終在天堂與海子成為了堅守詩歌殿堂的組合。
北大詩壇三劍客:海子(左)、西川(中)與駱一禾(右)
海子死後,當時的中國詩歌界仿佛被人下了詛咒一般:顧城殺妻後自殺、戈麥焚詩自沉...中國的現代詩壇也因此由盛轉衰。
在海子離開的那個三月間,本來是春季百花齊放的環境,査家卻因為海子之死陷入了沉重的悲傷之中。
査家父母永遠也想不到,在自己眼中一直是家裡頂梁柱的兒子竟然選擇了自殺。而且根據海子朋友的描述,自殺之前並不吃飯的海生(海子)並不是想要做個餓死鬼,而是因為自己手上實在沒有錢買飯吃了。
聽到這番話的査家父母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同時在他們心中,也蔓延出一種奇特的想法。
以海子之才,即便考入了名校北京大學,但仍改變不了家中貧困的事實。所以在海子去世後,其父親査振全便不肯再讓海子的兩個弟弟繼續讀書了。
後來,海子的弟弟們紛紛輟學回家,開始了在各個地方的當過賺錢生涯,也跟自己的父母一樣成為了農民。後來隨著海子紀念館的建立,他的一個弟弟查曙明成為了海子紀念館的館長。有時的查曙明會跟自己的哥哥一樣提筆寫詩,但是其才華卻與遠不及自己大哥。
海子弟弟查曙明
至於海子的另一個弟弟,因為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所以只能安安心心的當一位農民。査家的命運,也因為海子的去世而改變。
自5歲出門求學的海子,到25歲離開人世,雖然中間有著長達二十年的生活,但海子真的是與家人聚少離多。
所以在海子離去後,海子的父母選擇將海子的骨灰葬在了離家僅有300米的松樹林中,並壘起了一座土墳。雖然之前的二十年中海子孤身一身漂泊在外,但從此以後的他再也沒有離開自己父母的視線,他的父母也沒有離開兒子的土墳。
留盡身後名
每年3月的時候,總會有無數的是詩詞愛好者或者敬仰海子的人前來弔唁海子,査家對此也沒有多加阻攔。在弔唁者走後,海子的母親操採菊便將兒子墓上的一些酒瓶、鮮花盡數收去,永遠保證兒子長眠之地的整潔。
在每天的清晨,幾乎總可以看到海子墓前有一位年邁的老人在朝著海子墓訴說著什麼。這位老人就是海子母親,有時候她想和自己兒子說會兒話,有時又只是單純的在兒子墓前讀幾首詩。
海子的父母查振全與曹採菊
據老人自己所說,她真正了解自己的兒子是在海生(海子)死後。曾經只想著讓孩子在外面發展,並沒有過多考慮孩子的感受,直到海生死後,想再近距離的接觸卻已經是天人永隔。
2017年,海子的父親査振全在海子出生的小屋內永遠辭世,在臨別之際,老人心中所想的依舊是倘若當初不阻攔海子辦報紙,那麼也不會有後來的故事。
巨星的隕落是悲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為了海子一生的絕唱,也成為了他追求的夢想。
現如今30年過去了,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了,但當年那個以夢為馬的海子,卻再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