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老家的罐罐茶

2021-01-08 中鄉美

老家有一道美食,叫罐罐茶。小時候放寒假,一家人湊到一起,圍在火爐邊。窗外飄著雪花,小鳥們擠到柏葉下取暖。我們坐在母親身旁觀看著陶罐裡的水上下翻滾,母親將備好了皮,椒葉,藿香等調料下到沸騰的水裡。待調料煮上味以後,再往裡加上麵粉,那時沒有麥麵,母親就用玉米面做原料,雖然粗點,但味道還是滿香的。

我們弟妹幾個數我年紀最小,母親先從最小的開始一個一個輪流來倒。我喝著香噴噴的麵茶,一邊喝一邊看著母親熟練地在茶罐裡攪動,不由地從心裡泛起一種敬慕之情,那時我覺得母親真偉大,不論是什麼飯食,經過她的巧妙加工,吃起來就格外的香甜可口。看著看著,我對母親不禁地讚美起來:「媽,你燒的麵茶真香啊!"母親看了看我和姐妹幾個,挺自豪地說,咱家窮,沒什麼做調和,要是在裡面加上炒雞蛋,核桃仁那就更好了,喝起來味道會更香的。可是即便是這樣,我覺得味道還是滿可口的,總覺著有種喝不夠的感覺。

後來,我家日子過好了,每當想起家鄉來,就想起小時候喝過的罐罐茶。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季,學校放寒假,我帶上家人一起回老家。冬天的鄉村被寒氣籠罩著一層厚厚的涼意,白牆青瓦在冬雪的襯託下,顯得格外亮堂,人家屋頂上,高聳的煙筒裡在梟梟冒著炊煙。

雪依舊在下,村莊裡靜無一人,只偶爾間從遠處傳來幾聲雞叫聲,淹沒了村裡的寂靜。雖然接近年關,但外出打工的年輕小夥和媳婦們都還沒有回家,幸好這時節學生都已放假,在鎮子裡陪伴學生的人都已回家,要不即使是大白天進村,也見不到幾個人影。

剛進村口,遠遠就聞到一股悠悠的香味撲面而來,一回到家,隔家二嬸便熱情地迎了進來,她親熱地招呼我們到她家去喝麵茶,媳婦要收拾家裡,孩子們喝不習慣,只有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安頓好家裡便隨二嬸到了她家裡。

二嬸家就在我家東邊,距我家只隔著一堵牆,平時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就由二嬸幫著我們看家。二嬸是個賢惠的女人,她有兩個女兒都沒上過學,那是因為二叔過世早,家裡沒人做活養家,所以孩子們早早就已輟學了,現在兩個女兒都已成家去外地打工,家裡只有二嬸和孫兒,孫子在上補習班,還沒回家,家裡就只有二嬸一個人成了留守老人。來到二嬸家,她早把麵茶燒好了,雖然是用鍋做的,跟不上小時候母親用茶罐燒的好喝,但裡面有雞蛋,核仁彌補了調味的不足。喝著喝著,我們說起了小時候母親燒的罐罐茶,我說,如果母親還健在的話,如今這條件,讓她做出的麵茶,那便又是一番滋味。嬸子說:「是啊,那個年代苦呀,不過麵茶擱在哪個時代都一樣,這關鍵要看擱在誰手裡了,農村有句俗話說得好:家家房上煙蕩蕩,一家和一家不一樣,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說各家條件的差異,但也說明人與之間的本領的高低,同樣的食材,同樣的調料,做出來的飯菜卻大有不同。」忽然間我想起了母親說過的一句話:「茶罐雖小,可裡面卻裝著人生。」當時的我聽不明白,茶罐那麼小,怎麼能裝得下一個人呃?到現在我才仿佛明白,為什麼母親燒出來的麵茶總有一種濃濃的香味,讓人至今回味無窮,而現在卻怎麼也做不出兒時母親留給記憶裡的那種滋味?

原來我們至今所懷念的並不是單純的一種美食,而是留在我們骨子裡的過去那段久已疏遠了的人生和離別已久的鄉愁!

審閱:劉豔梅

簡評:兒時,母親為我們烹飪的罐罐茶,清香無比,長大後才明白母親的話:茶罐雖小,可裡面卻裝著人生。」

終審:嚴景新

作者:侯佐智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隆德搗「罐罐」,搗出鄉土味!
    它不僅是一種茶道更是一種品茗和飲食相融的習俗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輩相傳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熬茶一口饃饃一口茶茶足飯飽後下地幹活伴隨著罐罐茶的茶香由此可以推斷,至少在明代時期這裡的人就已用罐罐茶。這大概與當地人們的遊牧生活和經商貿易有著直接關係。 所謂罐罐茶,在南方用的是陶瓷瓦罐燒的茶。而其中面罐茶與油炒茶是罐罐茶中極有代表性的兩種飲茶習俗。而寧夏人自古以來沿用的是火炭罐罐茶,就是將茶放入鐵罐子裡,再注入涼水,待水煮沸後,倒入填好紅糖的杯子即可飲用。長期飲用罐罐茶,不但強身健體,而且還有抗癌功效。
  • 山城略陽,當地人喜愛的「罐罐茶」,具有古羌遺風
    喜歡徒步旅遊的人,可以去略陽,這裡不光是山大林深,景美宜人,還有深受當地人喜愛的美食「罐罐茶」。罐罐茶是略陽縣農村的一種傳統茶點,在略陽民間有著這樣的說法:「鄉土風味罐罐茶,略陽城鄉不離它;清早起床掛鼎鍋,柴棒樹根火架大;水倒半罐放茶葉,面拌調合清油下;茴香、藿香、生薑加,邊煮邊調油鹽茶;一人一碗放調料,臘肉、核桃、雞蛋花;火烤乾饃香又脆,肚飽心暖精神佳。」傳說略陽罐罐茶是古羌族的遺風,是氐羌族人一種生活習俗。
  • 鄉土散文:我想回老家種田
    人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這幾年農村戶口吃香了,老婆心裡的這塊疙瘩才日漸消散,每與人聊起家鄉的話題,她總愛說我老家還有院有地呢,話裡言外我是農村人的自豪。有人說我謀事長遠,再過幾年退休了居住在鄉下務農種田,好不悠閒自在!是鄉愁的情愫,讓我做出了在當時來說腦子有病的下策。農村老家一直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近六百人的村莊走的只剩老小几十個人了。
  • 陽光杯子茶(散文)
    作者|李木生朗誦|胡保玲編輯|清平世界一直不能忘記己亥年末陽光下的那杯茶。過年也不忘,就在眼裡心裡晃動如畫。矮的玻璃杯,滿著澄黃的茶。上午九時的陽光,將杯、茶之影,印在白木原色的電腦桌上。陽光將茶色染成醬灰醬黃、赤黃亮黃;杯與茶則變幻變形,讓我難辨實與影,並似乎昭示著一種難曉的秘密。當時心動莫名,拍下一些眼中的奇妙,又知道筆墨無法轉述其萬一,也就遲遲沒有動筆。過年人閒,適逢冠狀病毒迫人獨處,也就簡要地寫下那時的情形。一杯茶。燙的心。世界就浪漫在這杯茶中。
  • 【鄉土資訊】中國鄉土文學院第一期培訓班正式開課
    先後發表作品30000多篇(首),創辦了紙質期刊《鄉土文學》,成功開展了一系列文學培訓活動,還成功地主辦了「歷史文化與文學大餐」文學講座,「李巧文散文集《遇見》研討會」「楊東志小麥系列小說研討會」,及各種徵文大賽。編輯出版了《鄉土文學叢書》三套15本。培養一大批優秀作家、詩人和文學愛好者。目前,正與湖北省文聯主辦的大型文學名刊合作,創辦《中國鄉土文學》期刊,2020年已出版發行兩期,反響非常好。
  • 對罐罐茶和一代人的記憶
    茶是三大飲料之一,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氏嘗百草每天遇到72種毒藥,我們有十種名茶,包括《茶經》。我們來談談罐罐茶,一種流行於陝西和甘肅山區的茶罐罐茶不是一種茶,而是山區(天水武山、甘谷、隴南、會寧、定西通渭)的甘肅部分的傳統飲茶方式。
  • 來甘肅天水喝罐罐茶,6元1位隨便喝,幹餅配茶更香
    ,可能一天都坐在火爐前喝茶聊天,我想他們喝的不是茶,而是這種愜意的生活吧。很多8090後小時候回老家,都會跟著爺爺一起喝罐罐茶,一定要烤幾個幹饃一起吃,放在火堆旁,熱騰騰的饃吃起來有點幹,但是配上罐罐茶,那麼就是完美搭配,而小朋友的罐罐茶裡還會加上糖,甜滋滋的味道才是小孩子的最愛。每次喝罐罐茶,就會讓人覺得是在細嚼人生。
  • 一種古老的飲茶文化印記:罐罐茶
    「瞌睡迷夢乏,想喝罐罐茶。」這就是在甘肅民間流傳已久的一句口頭禪。罐罐茶是廣泛流行於西北各地的一種最接地氣的農村土味兒茶飲方式,特別是在甘肅的中部山區,延續至今的一種獨特飲茶風俗習慣,長盛不衰!所謂的罐罐,是用陶土燒制而成的小砂罐,俗稱「曲曲罐」。
  • 牛紅蓮散文 ‖ 老家,老家
    直到有一天,在縣城的某一角落,有了我的安居之所,有了一個也叫家的地方,於是,那個從小陪我成長伴我歡笑的地方,開始被稱為老家。老家,承載了太多兒時的記憶和成長的點滴,即使父母姐弟已不再生活在那裡,但對它的思念卻不會有絲毫退減。那裡,有抬頭就能見到的母校,有出門就能碰到的鄉親,有隨手就能摘到的青菜,有出門就能聞到的花香,有站到房頂就能看到四鄰的視野,有蹲到地上就能觸摸到溼潤的泥土。這一切的一切,都撕扯著我的牽掛,於是,趁接回去的爸媽之際,帶著妞妞,再次回到了我的老家。
  • 黃國孫:山村深處秋山紅|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我們登臨高峰山,已是秋陽正豔時。
  • 衛輝老家:西街口的那眼井,一直好多人都很懷念!哺育了太多人!
    西街口的井(散文)□楊孟成網絡配圖老家衛輝是個古老縣城,一條大河穿城而過,流水不腐,縣城臨河人家大都飲用河水。我老家縣城裡的主婦一般不挑水,吃水靠家中的男人或者長大的孩子。我爸上班開工資,又經常出差,我小的時候家裡買水吃。記憶中的賣水人,拉輛大白鐵桶的架子車,從井裡打滿水,沿街搖著鈴吆喝:「西街口的井水來了!又清又甜。」那時候一挑兩桶水挑家,倒缸裡一毛錢,我媽一星期才用三挑水。
  • 徐玉虎:王吉元小說鄉土敘事的審美取向
    這篇小說同他的諸多詩歌、散文一樣,帶有濃鬱的文學地理特質。從這篇小說的選材、人物的命名,場景的描寫,以及小說中活躍著的一個個活色生香的生命,演繹著北方鄉土民間的基本要義,有摯愛、善性、寬容、仁厚,有狂野、乖巧,也有辛酸、悲苦,他將「生活」這一抽象概念,化為具象的日常細節,也將鄉土民間的想像,描寫為普遍的生存姿態,不難看出,它應歸屬於鄉土敘事的範疇。筆者只從鄉土敘事的審美取向角度談幾點體會。
  • 鄉土散文:村口的稻草人
    以前,老家山區樹木蔥鬱,鳥雀眾多,山裡人家種下農作物後,為了防止鳥雀來偷食,便會用稻草綁紮成人的模樣,套上一件破舊的衣服,頭上蓋個草帽,再插上兩個木杈作為手臂,手臂上插一根長竹竿,竹竿頭上綁幾根破布條,破布條迎風飄揚,遠遠看去,像個真人在揮舞鞭子,確實能引起鳥雀的恐慌,起到了驅趕鳥雀的作用。
  • 寒冬利器——罐罐茶!
    寒冬利器——罐罐茶!熬罐罐茶一定要用炭火如果藉助電器之類的那就失去那個味兒了饃饃最好是帶油的一個罐罐不夠那就多架幾個罐罐茶能喝出冬日裡的溫暖也能喝出對親人無盡的思念……
  • 一壺茶,一段江湖,你怎么喝茶
    我印象裡的茶是從爺爺開始,一個黑乎乎的小罐子帶著長長的鐵絲,裡面的茶垢黑,外面的煙燻黑,搭在爐子邊上,撲哧撲哧的冒著白煙,爺爺來回搓著雙手,然後打開烤烤火,烤熱了繼續搓....等爐面上的饃饃烤熱了,爺爺咬口饃饃,滋溜一口滾燙的茶,茶杯裡沒茶了,小罐子繼續熬。
  • 【今日廣東·鄉音】一杯工夫茶,一生故鄉情
    後來,一家人終於返回家鄉,圍坐在一起喝家鄉水泡的工夫茶,實現了父親念叨幾十年的願望……醬紫FM出品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記者 陳亮 實習生湯舒夷「這叫『關公走麥城』,接下來是『韓信點兵』。」在汕頭老家的新房子裡,老爸一邊泡茶,一邊說起他那一套潮汕工夫茶的套話。
  • 新世紀陽光世紀霧都城外鄉土菜新店開業,美味好食等你來
    三餐茶飯,四季輪迴。城外人家,菜香四溢,幸福的滋味,往往也因食物而聚。來到新世紀陽光世紀購物中心的霧都城外鄉土菜餐廳,遠遠就能被他家匠心獨具的裝修風格所吸引,石塊地磚、裝飾的草簾、門口的果樹和木框裡的玉米南瓜,滿滿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有種回到農村,誤入了農家樂的感覺。
  • 茶癮 - 茶癮-新聞頻道-和訊網
    《西出陽關:絲路紀行(一)》 作者:小重山可山裡人不管,這就是「茶癮」。有茶癮者通常是家裡的男主人,即「掌柜的」。他們對茶葉的品級倒不介意,以雲南產大葉粗茶為佳。隨後煮茶時間逐漸拉長,沸水蒸騰,茶葉外溢,便不斷用茶筆搗下去,直到茶湯至濃至苦。隨意安閒得讓人嫉妒。我們常說誰喝的茶几乎能「上線」,或謂「像眼淚一樣擠出來」,蓋指茶湯濃而少,潛臺詞就是「此公茶癮極大」。這「一罐子茶」其實也是早餐。西北人喜歡麵食,喝茶時以酥脆幹硬的食物為好,麻花鍋盔蔥油餅,都很有嚼頭。邊喝邊吃,重點在「喝」,但都不可或缺。
  • 田日曰散文新著《瀟水漣漪》出版
    作者簡介:田日曰,本名何田昌,湖南道縣人,瑤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何紹基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已出版散文集《瀟水清清永水流》。內容簡介:這是作者出版成書的第二本散文集,共收錄作者近年創作的三十七篇散文隨筆類作品,分「溯江而上」「時空迴響」「鄉愁絮語」「欸乃瀧河」四輯。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作者:陳劍暉(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關注當代散文創作的人們也許注意到,近幾年的散文已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一些新動向:散文從過去的「固體」到時下的大幅度「破體」,從面向社會寫作到面向天地寫作,從回憶鄉土到「重塑」鄉土。特別是,網絡的興盛使散文更貼近生活,親和大眾,甚至有人斷言:零準入門檻、即時傳播閱讀推動散文進入到「全民寫作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