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民不聊生,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做亭長時,曾經斬殺過一條擋路的白蛇,也因此,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為後世廣為流傳。到了東漢末年,皇宮中又出現了一條大青蛇,這條青蛇從天而降,囂張地在大殿龍椅上呆了半刻鐘才飛走,滿朝百官避讓,漢靈帝直接嚇倒癱瘓在旁。那麼,關於這兩條蛇究竟有何來歷,它們象徵著什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開篇為何先讓大青蛇登場呢?
我們先從劉邦斬白蛇說起。這個故事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具體記載,大致如下:
劉邦做亭長時,一天夜裡喝醉了酒,探路的人回來說有一條白蛇擋住了去路。劉邦就趁著酒勁兒拿著劍衝出去,把白蛇斬成了兩半。
這便是《史記》中關於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當然,事情真實性我們無法考證,因為記載在正規的史料中,所以這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古代的帝王,能夠成為天下霸王,總是需要有些與眾不同的事跡,以此來彰顯這是真命天子,是天命所歸。
比如,宋朝的趙匡胤,出生時據說紅光繞著家宅三日方才散去,屋子裡瀰漫著奇香。這些,都是為了顯示這個人物後期有什麼不同。但是,這些也都是在後期有了不同之後才被「發現」的。中華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史官如此記載,也有其深意。
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史記》上的記載並不是斬了就完了,而是接著登場了一位老婆婆在哭泣。有人問老婆婆,為什麼哭得如此傷心?老婆婆說,有人殺了她的兒子,兇手是赤帝之子,她的兒子是白帝之子。很明顯,這裡其實就表明了劉邦的天子身份,他是赤帝之子,而白帝之子,則就是那條擋著劉邦道路的白蛇。那條白蛇,也或許,就是後期的霸王項羽的象徵。
劉邦斬殺了白蛇,其實就是清除了障礙,開闢了自己的道路。白蛇的斬殺,象徵著大漢政權的替代和建立。那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第一回就提到了嚇倒眾官和皇帝的大青蛇,又是何意呢?我們也先來了解一下《三國演義》中的記載:
「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
從《三國演義》的描述來看,這裡出現的青蛇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伴隨狂風,忽然出現。這就使得青蛇的出現蒙上了一層難以控制、瞬息萬變的色彩。其實,這種場景,就是東漢末年政局特點,動蕩不安,宦官當道,朝廷已經難以控制局面。
第二個特點,青蛇佔據龍椅,皇帝被嚇倒,卻沒有鬥爭勇氣。這裡的皇帝是漢靈帝,他見到大青蛇,被嚇得跌落龍椅,這一跌,其實意味著漢室江山的丟失。另外,漢靈帝被青蛇嚇倒的懦弱,與劉邦揮劍斬白蛇的英勇形成鮮明對比,也意味著當年開拓的帝業,如今子孫再難守住,漢室江山已經不穩。
第三個特點,群臣沒有鬥爭,也是只顧自己躲避,沒有英勇之士站出來斬殺青蛇。這其實暗示的是朝政日益昏暗,大漢江山已經不再受群臣擁戴,皇帝也已經不得人心。沒有人站出來驅趕斬殺青蛇,也意味著沒有人能夠再讓漢室江山穩固。所以,後期蜀漢的掙扎,其實也只能無力回天。
白蛇出現,劉邦斬殺,開創了大漢幾百年的帝業。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大青蛇開篇,其實就是和前面劉邦斬白蛇形成呼應,暗示著漢朝江山不穩。如果說白蛇是劉邦開創帝業的阻礙,代表著秦朝的統治和項羽的威脅,那麼斬殺白蛇其實就是這種障礙的掃除。
只是幾百年後,他的子孫再也守不住他曾經開創的基業。羅貫中描述的大青蛇的突然出現,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是帝業阻礙的再現,只是這次,劉邦的子孫沒能像他那樣,英勇斬殺青蛇,而是皇位都被青蛇佔據,皇帝被嚇得癱倒一旁。這也暗示了,大漢江山將要易主。那麼青蛇到底象徵著誰呢?
青蛇是能夠讓漢室江山易主的人,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漢獻帝最終被曹丕逼迫退位,漢室政權因此被徹底顛覆。所以,這裡的青蛇,其實就象徵著曹魏政權,漢靈帝被嚇倒也象徵著在曹操控制下,東漢末年皇帝懦弱無能,有名無實。最後青蛇停留片刻離開,也代表了曹魏奪得江山並不長久,龍椅上也坐不久,最終由司馬家替代了。
參考書籍:《三國演義》、《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