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擴張拐點已現,短期貨幣政策料將維持穩中緊

2020-12-12 中華網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張曉翀)訊,央行周三公布了11月份的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信貸數據。數據顯示,11月社會融資存量增速降至13.6%,為一年以來的首次回落。分析人士表示,本月數據確認了信用擴張拐點的出現,但社融拐點仍難確認,短期貨幣政策料將維持穩中緊平衡態勢。

他們並認為,11月社融數據基本符合預期,信貸總量和結構繼續向好,企業中長期貸款帶動信貸增長。預計今年全年新增貸款規模或略低於20萬億的目標,年內新增社融總量將控制在35萬億左右。數據發布後債券市場保持平穩。

央行數據顯示,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1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億元。人民幣貸款和政府債券仍是11月社融增量的主要支撐。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53萬億元,同比多增1,676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4,000億元,同比多2,284億元;而企業債券淨融資862億元,同比少2,468億元。

華創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周冠南對財聯社表示,受信用事件衝擊,11月信用債發行顯著放緩,拖累社融增速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至13.6%,但考慮12月還有2,000億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的專項債發行,社融增速或再度回升。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認為,11月存量社融增速降至13.6%,為本輪貨幣擴張周期以來首度下降,顯示寬信用已全面進入「退潮期」。

「總體上看,11月金融數據體現了本輪寬信用進入「退潮期」帶來的影響,預計這一趨勢在12月將會延續。」他表示。

華泰證券固收團隊報告指出,2021年尤其需要關注信用收縮的風險,主要原因在於政府信用擴張放緩、非常規貨幣政策明年面臨退出壓力、商業銀行開始面臨資本金和指標等約束、信用事件衝擊信用債市場等。

對於社融存量增速是否已見頂,東吳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陶川認為,若假設全年8.51萬億的政府債券淨融資發行完畢,且新增社融其他部分符合過去三年歷史均值,那麼本輪社融頂部或出現在12月份。

此外,數據顯示,11月末人民幣貸款增加1.43萬億元,同比多增456億元。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53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48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049億元。

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符合季節性規律,也顯示出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依然旺盛,尤其體現在基建、製造業和房地產。不過近兩個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規模有所收斂,或與臨近年底銀行信貸額度吃緊有關。此外,當月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保持高位,顯示居民房貸規模仍然較大;而短期貸款增加較多,或與「雙十一」帶動的消費增長有關。

11月數據並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個和2.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61.86萬億元,同比增長10%,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個和6.5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8.16萬億元,同比增長10.3%。當月淨投放現金557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M1增速連續3個月回升,反映出企業經營活力的進一步增強,也得益於信用風險爆發下央行公開市場淨投放力度加大。

相關焦點

  • 11月新增社融超2萬億,難改信用擴張放緩趨勢,這一指標顯示...
    相比於10月新增信貸社融的季節性回落,11月新增信貸社融規模如期反彈,不過不少分析表示,總體看,11月信貸社融增長整體溫和,反映出信用擴張有尋頂跡象,12月新增信貸、社融規模將略有下降。臨近年末,市場資金需求較為旺盛,預計央行將繼續通過加大逆回購和MLF操作力度,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滿足跨年資金需求。
  • 華創宏觀:信用擴張基本觸頂 經濟還沒到頂
    主要觀點 一、信用擴張拐點已現,但實體融資需求和流動性依然不弱 11月金融數據釋放出本輪信用擴張基本觸頂的信號,在總量和結構上都有一些線索。
  • 2021年債市展望:上半年按兵不動基本面拐點後將迎機會
    隨著今年利率債供需矛盾的發酵,利率債收益率已經回升到利率上較有吸引力的位置,尤其是中短端的利率處於歷史中上水平,而國債的性價比也更為突出。加上明年超長期國債和地方債供給減少,明年超長端利率債收益率也有望回落。該機構建議,投資者應從配置角度可以先從中短期國債、超長期國債和地方債開始配置。
  • 天風宏觀宋雪濤:明年信用環境會重複18年嗎?
    (原標題:天風宏觀宋雪濤:明年信用環境會重複18年嗎?)本輪信用擴張的拐點已經到來。今年的政府債發行高峰已過,企業融資需求隨經濟復甦保持旺盛,但是在超儲率持續偏低限制銀行資產端擴張、年末信貸額度偏緊等因素的影響下,融資供給約束將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 理財市場龍虎鬥持續:貨幣基金初現下行 P2P網貸穩中有升
    雖然從7月的走勢來看,收益指數基本維持6月水平不變,但考慮到6月受時點因素影響的衝高表現,7月收益指數漲幅的放緩並未改變整體上行的趨勢。  另一方面,7月,銀行理財短期與長期指數變化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其中短期期限指數環比小幅下滑。
  • 11月LPR報價出爐:連續7個月維持不變
    對於LPR報價已連續7個月保持不動的現象,王青認為,這根本原因在於這段時間宏觀經濟出現「V型反轉」。與此同時,10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降至5.3%,遠低於今年6.0%的控制目標。這意味著短期內沒有下調政策利率的需求,貨幣政策進入「觀察期」,更加強調要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把握好平衡。
  • 廣發證券:美貨幣財政大概率共進退 拐點或在21H2
    2021Q1:貨幣邊際寬鬆利好美股;美元貶值強化順周期。除短期的邊際寬鬆信號外,美聯儲還延長美元互換操作,預計2021Q1美元指數大概率跌破90。結合經濟條件及風險偏好,預計2021Q1風險資產將保持積極態勢,美元貶值也將強化順周期邏輯。
  • 信用風險呈現「先抑後揚」格局 短期切忌過度信用下沉
    站在違約風險頻現的年末時點,業界普遍判斷,在「寬信用」向信用收縮方向轉變的大背景下,2021年整體信用債的到期續作壓力依舊居高難下,彼時宏觀經濟政策逐步回歸常態化的情況下,信用風險或將進一步抬升,特別是上半年伴隨債券到期高峰的來襲(目前存續的信用債中有約8.3萬億元將於明年到期或回售),違約風險存在短期集中暴露的可能。
  • 廣發證券戴康:21年順周期板塊盈利將延續改善 A股估值大概率收縮
    流動性:穩貨幣、緊信用21年「緊信用」是基本確定的,在「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政策導向下,21年信用主線將是「縮量穩價」,監管環境將更重視「穩槓桿」以及風險的防範和化解。預計21年貨幣政策將「穩健」為主。股市供求緊平衡。
  • 廣發策略:明年A股估值擴張大概率轉向收縮 降低預期收益率
    結構上,順周期板塊將延續「相對業績」優勢,「出口鏈」順周期有望開啟新一輪結構性「擴產」。● 流動性:穩貨幣、緊信用。21年「緊信用」是基本確定的,在「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政策導向下,21年信用主線將是「縮量穩價」,監管環境將更重視「穩槓桿」以及風險的防範和化解。
  • 中信建投2021年信用債投資策略展望:抱樸守真
    為對衝衝擊,宏觀調控頻頻出手,政策的預期差亦對今年債市拐點及邊際走勢影響重大,但總體不改利率10年國債先震蕩下行後震蕩上行的走勢,信用利差也經歷了被動放大、被動壓縮及主動走闊的行情。
  • 清和泉資本2021年度策略:全面緊信用的概率較低跨周期調節更值得關注
    長期來看,A股牛市周期已經在拉長;短期來看,政策周期能否被熨平是最關鍵的因素。二是明年政策走向到底是「全面緊信用」還是「跨周期調節」?這關係到政策收縮的節奏和力度。三是市場哪些是確定性趨勢,哪些是不確定性因素?市場盈利驅動和風格再平衡是確定性趨勢,估值收縮的力度具有不確定性。四是具體到明年,我們的應對?
  • 樓市開啟「緊信用」周期!未來10年房價邏輯變了
    去年至今,經濟已走出陰霾,並呈現企穩態勢,新的一年,下一步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怎麼走?還有沒有降息、降準的動作?房地產金融政策何去何從?新形勢下,對普通人來說應該如何應對? 別小看這個制度,對樓市來說,意味著將開啟「緊信用」周期。中泰證券經濟學家梁中華指出:展望2021年,順周期的居民融資主要體現的是房地產相關的融資,未來會受到房貸集中度監管的影響,增速可能會出現回落,整體來說,我國「緊信用」的周期已經緩慢開啟。
  • 本周22個重點問題:關於上證50、周期拐點、順周期資產等(2020.12...
    會員提問4:有些專家看到12月9日出的社融數據就說,11月社融存量增速年內首次下降,或指向此輪信用擴張周期見頂。信用擴張見頂意味著什麼意思呢,是否意味著這輪順周期行情到拐點了,快要提前結束了,還是意味著有色金屬這類復甦類前期的品種行情結束了?
  • ...貨幣政策進與退:市場信號混亂,投資者需把好風險控制「安全閥」
    國盛證券分析師熊園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還是會強調穩健中性、強調靈活適度、強調精準滴灌,也會把近期央行確認的一些表述加上,包括「把好貨幣總閘門;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貨幣供應與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GDP相匹配;不讓市場缺錢,也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等等。總體看,明年的信用環境較今年會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