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越高的老師,其教學能力也強嗎?有人會酸酸地說,這不一定,但其工資一定會增多。
職稱越高的老師,其工作積極性也一定高嗎?
為了能多快好省地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無數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總會絞盡腦汁,不惜用上「洪荒」之力,動用各種關係:可見,能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對於很多一線老師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評上了更高一級的職稱就相當於你每個月的工資收入能增加一大截——同樣的教齡,同樣的地區,甚至同一學校畢業的兩個老師,如果職稱不一樣,那麼二者的月薪一定存在較大的差別。職稱越高的,評得越早的,工資一定更高。
有一同事,就因一級職稱比我先上一年,即便比我後一年參加工作,工資也比我高几塊錢。
想當年,論文難倒多少老師,他們「出錢」發論文,動用各種人脈資源「爭取」職稱評聘加分資格或名額,為了能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不惜出大代價……而事後這些做法對於某些老師來說很「值得」:有人曾經沒花錢買論文、也沒找關係,而後一年還是這樣做了才拿到高級教師資格證。
職稱越高的教師,教學能力與積極性就一定高嗎?有老師當初為了能早日評上高一級的職稱,尤其是估摸著有指標出來時,他教學認真,輔導學生盡心,競賽爭相參加,當班主任很給力……一度在同行中傳為「佳話」。然後副高職稱一上,要再上更高一級的職稱又無望,一般平時就多「佛糸」處之。
真要論能力的話,他們都曾經輝煌過,也相當拼。因為不這樣,就獲取不到榮譽,也得不到較好的教學成果(評價。
對於中小學老師來說,目前他教師的職稱可分為五種情形:
最低等的是未聘級,一般是剛畢業的新老師,暫還未轉正,也沒辦法定級。
其次是三級教師,連同已經上升了一級的二級教師,一起被稱之為初級職稱。
接下去是一級教師(也就是中級教師),工資變化很明顯了。中級裡有三檔次(崗位工資),從十級到八級。
比一級教師更牛的是副高級職稱,工資也有種情況(三檔),分別是七、六、五級三種崗。
教師職稱中的最高的是正高級教師,估計一個縣也就一二個,而且各方面都要很牛的那種。
2008年職稱未改革前,我們這裡的小學老師能評上中級職稱就已經接近職稱的天花板了,能評上副高職稱的老師少之少,基本就一二個——但中學稍好,一所學校有那麼三五個。2008年後,我市職稱大改革,統稱中小學高級教師(不分小學、初中),沒區別,有資格的總能上幾個。我校當時一下就增加了好幾個指標,一批人受了益。
受益的人越多,競爭越大,矛盾越深——大家彼此無望,互相沒差距,基本還能相安無事。
估計所有地方職稱評聘也是「只進不退」的情況,除非你犯了某個比較嚴重的錯誤。但我們這裡如果調離了原單位,競爭不過新單位的人也會出現職稱降級的現象。於是有人就玩起了「借調」的把戲,人走編制不走、職稱不走——最讓人家有資格上的本校老師眼巴巴無望等待。
高級職稱,在工資待遇方面絕對高於其他職級的老師。因此對於很多老師而言,評上了副高職稱或者更高級的職稱就如同進入「保險箱」。但也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一旦上了高職稱的師一般都不會主動去承擔比較重的教學任務,有些人甚至連班主任都不願當,不會當。
職稱,本意是為了提高老師的教育教學積極性,但本是一部「好的經」卻被一大群「歪嘴和尚」念歪了,無形中就把老師分成了三六九等。
不論職稱評聘還是績效工資,其本意就是為了激發教師從教的積極性,獎勵有能力、有貢獻的老師。可惜好事成壞事,記得原來的高級職稱指標少,能上的老師也不多,大家彼此都沒什麼傷害,一般到了時間就上一級(中級),雖然也要評,但有資格的遲早會上。而高級卻不一定,指標太小,即便有資格也難上。
如今網上取消職稱的呼聲越來越高,或要求漲大水的比比皆是。在教師隊伍中,職稱評聘之路走到今天這一步,可以說是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不以職稱論英雄,又以什麼評判呢?教學成績嘛,這更不好說,誤會或許會更大,水分或會更多。
關於教師職稱評聘,大家還有什麼要吐槽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