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近年來,明山區委、區政府提出加快發展農村種植業轉型工作,部分鄉村由傳統的種植方式嘗試向新型農業轉變,在種植應季作物的同時,引入葡萄、藍莓和草莓等種植業,農民冬閒時期不僅忙了起來,一年四季都有錢賺,腰包也鼓了起來,不少村民還實現了致富夢。
小小草莓讓村民日子甜如蜜
近幾年,隨著草莓市場逐年火爆,購銷兩旺,農民積極性高漲,紛紛加入草莓種植業分一杯羹,據專業人員介紹,由於氣候等原因,在我市種植的多為大棚草莓,每年8、9月份進行定植,12月中下旬部分果實開始成熟,結果期可持續到來年的5、6月份。春節期間是採摘和品嘗的最佳時期,不少草莓大棚對外開放,吸引廣大市民親近自然,體驗田園採摘的樂趣。大棚外冰天雪地,大棚內草莓掛果滿棚,鮮豔欲滴,採摘些鮮果送給親朋好友,讓種植戶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豐厚的收益。與此同時,各種形式的採摘遊和周邊的旅遊產業相互帶動,實現了雙贏。高臺子街道塔峪村村民王國柱告訴記者,今年家裡的2個大棚主要種植九九草莓,全部採用的是富硒肥,從栽苗開始就噴富硒肥,這樣草莓富含有機硒元素,既提高了草莓的品質,又增加了營養價值。靠著本地回頭客們口口相傳,預約採摘和訂購的客戶應接不暇,12月初就有顧客預訂,小小的草莓讓自己過上了甜蜜的日子。
近日,記者在臥龍街道歡喜嶺村村民韓寶石家的草莓採摘大棚看到,棚裡已經結出大大小小的草莓果實,正在棚裡幹活的韓寶石告訴記者,以前2個暖棚1個種草莓1個種柿子,種草莓前期的活兒少、柿子活兒多,待成果後相反草莓的打理比柿子勞動量大些,這樣正好能打個生長期的差,幹活賣果都能穿插開。眼下,草莓已經結果,到月末就可以上市,守著本桓公路很多市內外來旅遊的遊客都直接找上門購買,客流量一直很穩定。韓寶石的愛人鄭喜萍說:「今年想著輕鬆點只種了草莓,準備秋天利用另一個閒棚種點蔬菜,增加點收入。」
特色種植讓村民生活更滋潤
在臥龍街道歡喜嶺村,村民以往種玉米、白菜等基礎作物收入低微,後來村裡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西紅柿、藍莓、草莓等產業,將歡喜嶺的特色果蔬打造成為一張張響亮的名片遠銷各地,特色農業種植讓村民們擺脫了往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紛紛過上了滋潤體面的小日子,也加快了走向小康生活的腳步。
在張慶柏家的鐵皮柿子大棚裡,老兩口正在除草,張慶柏說:「我家種鐵皮柿子20多年了,守著本桓公路銷路一直不錯,現在柿子處於生長期,過了元旦開始上市,能賣4到5茬,果實都是自然紅,紅一顆摘一顆,我們老兩口精心培育,不求多,多了忙不過來,只求品質和口感。一年收入十多萬,生活的很滋潤。」
在歡喜嶺村柿子種植成型時,有人大膽引進新產業種植藍莓,鄭鉑譯就是這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8年鄭鉑譯回到家鄉同父親鄭喜坤籌建了3座藍莓大棚。近年來,隨著藍莓豐富的營養和保健作用,給藍莓產業帶來廣闊的前景。因為緊鄰本桓公路水洞等景區的沿線,客流量很大,藍莓很快打開了銷路。鄭鉑譯說:「我種的屬於小眾的純天然無公害藍莓,不施農藥,一棵樹的產量控制在7、8斤左右,果實自然成熟後還要觀察它的外形,等待甜度達標再採摘,價格稍高,但必須保證每顆果實都是精品。」小鄭家藍莓打開銷路的法寶的確是依靠品質和口碑,記者看到他的手機裡有幾個寶媽群,都是起初給家裡的寶寶嘗過了藍莓,覺得品質不錯的寶媽們相互推薦的,所以小鄭家的藍莓有一批忠實的「寶兒粉」。現在處於藍莓的休眠期,待到來年五一,市民就能吃到新鮮的本地藍莓。
葡萄種植帶頭人帶領村民奔小康
進入冬閒季節,農民們幾乎都在貓冬,而牛心臺街道下牛村村民周洪雲卻閒不著,他在忙著育苗的同時還在找資料學習研究明年的葡萄新品種。
周洪雲告訴記者,早在2013年,村主任帶領大家去鳳城大梨樹學習考察「鬱金香」葡萄品種,回來後他覺得種菜的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相比之下種葡萄收入更高。2014年周洪雲便籌錢投資6萬元建了4個冷棚,從鞍山臺安縣引進的「茉莉香」葡萄品種。周洪雲告訴記者,選擇這個品種是因為該品種上市早,與本地葡萄上市打出時間差,更主要的是葡萄的品質好、口感好,深受百姓喜愛。周洪雲自豪地說:「我家的葡萄拿到平山早市10塊錢一斤都不愁賣,讓顧客吃好了他們自然主動願意買。」不到兩年時間,周洪雲不僅還清了外債,還有了積蓄,給兒子買了婚房和轎車,過上了「不差錢」的日子。2019年,由於同品種市場競爭激烈,葡萄賣不上價錢,周洪雲主動去瀋陽學習新品種種植,引進了「遼峰」「玫瑰香」「藤稔」等新品種,種植面積也擴大到8個大棚。2019年開始繁育小苗,今年已經盈利了,回頭客特別多。隨著產量的擴大,周洪雲家的葡萄給華聯多個超市和市內幾家個體超市供貨,每年葡萄上市的前幾天,訂貨電話就響個不停,年收入達到近20萬元。看到周洪雲的日子紅火起來,周邊的5、6戶村民也開始種植葡萄,大家經常向他請教技術問題,有時候周洪雲也「上門服務」,幫助種植戶解決難題,希望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本報記者 於佳鈺 /文 字
李龍江 /攝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