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大和尚開示:入定、住定、出定的秘訣

2021-01-20 東華禪寺

東華禪寺方丈 | 萬行大和尚

養正堂開示

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

秘訣在下文

【入定的四個層次】

入定分為四個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前三禪都有身體的存在、喜悅的存在。

初禪是身體空掉了。在打坐的過程中,如果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只有呼吸、雜念存在,說明已進入初禪。

隨著功夫的加深,雜念少了,呼吸減弱了,進一步不存在了,說明已進入二禪。

再接下來,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可知已進入三禪。

如果你沒有把身體、呼吸、思想調好,是無法入定的。

住在一禪,要把身體的姿勢調好;二禪,要把呼吸調好;三禪,要把意念調好。

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調身、調息、調意念,所以不能入定。

深吸一口氣,停在那兒,是什麼境界?沒有雜念,心內靈靈明明,身心高度放鬆。但不到1分鐘,5秒鐘一過,又有了雜念。

但是你可以在這5秒之內進入初禪。一個人入定,一定是在吸氣時,而不是在呼氣時。念頭是在呼氣時才產生。

有的人通過多年死坐,也能進入三禪。但不知道是怎麼進去的,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出來。同樣,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

坐了幾個小時,出定後不知道這幾個小時是怎麼過去的。這幾個小時中有入定、住定、出定,但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初禪

在入初禪的時候,必須要做到萬念歸為一念,也就是說沒有雜念,只有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安住在當下,身體放鬆、身心和諧了,才叫做初禪。

初禪最怕就是人家突然喊你或推你。如果你在打坐的時候,旁邊的人不懂,有可能會叫你或推你。

當然,我們打坐一般都會告訴身邊的人,我要打坐了你不要打擾我,有什麼事情就等打完坐以後再處理。

在入定之前,身體的疼痛、麻木這些情況都沒有了,都已經突破了,整個身心已經形成一個整體的能量,身體已不是支離破碎的了。

就像一個氣球一樣,整個充滿了氣,這樣才能夠安住在當下,才能夠達到初禪。

當你通過初禪住上一段時間後,身心內外會有一個質的變化,就像花開一樣,一直在持續的開。

剛開始形成一個花苞,就相當於初禪,到了二禪的時候,就開始開放,心靈上就有了這種開放。如果身邊沒有人幹擾,花開的過程就持續地張開。

二禪

進入二禪,最明顯的一個反應就是怕周圍的聲音,對周圍的聲音特別敏感。

因為當一個人的呼吸由粗變細時,連自己的心跳聲、血液流動聲都聽得到。這種內在的安靜超過了外在,所以對外在的聲音特別敏感。

之所以有的人你大聲喊他,他也聽不見,就是因為他的頭腦很複雜,內在很散亂。

當一個人接近二禪時,你喊他不需要大聲,只要輕聲一叫,他就能聽見。

因為他身心寧靜的磁場延伸得很廣,甚至把你也包容進去了,所以你輕聲一叫,他就聽見了。

如果內在的寧靜還沒有產生,聲音即使響到你耳邊,你也聽不見。

在進入二禪時,身體會有明顯的變化,呼吸會越來越弱(有呼吸意味著能量會漏掉,也是在釋放能量)。當真正進入了二禪,呼吸就沒有了。

為什麼會沒有呢?因為他的能量就像伸出去的手腳一樣,全部和宇宙融為一體了。也就是說他「心靈的手」已經伸向了天邊,伸向了能量的源頭了。

這個時候,隨著「心靈的手」伸出去,內在就會升起一股開花的力量,內在的花就會不停地綻開。

當二禪經過了以後,就意味著內在的花全部打開了,手全部鋪張出去了,呼吸就停止了。

再繼續下去,手腕上的這個脈也不會跳動了。當這個脈不跳動,就意味著自身的能量全部釋放出去、外面的能量全部進來、內外融為一體了,不是片斷的,也不會支離破碎,已沒有你和我的關係,沒有能量和我的關係,沒有天地和我的關係了,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沒有二元,只有「一」了。

三禪

在三禪,身心會產生許多反應。通常最明顯的反應是有喜有樂。「喜」是心理反應,「樂」是生理反應。

能進入三禪的人,從外在的生理現象看,即便80歲的老人,身體的柔軟度也和小孩子一樣,絕對不會僵硬。因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現了。

人的身體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漸漸發硬,是因為暖相漸漸沒有了。

為什麼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懷裡,大人會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團火一樣,而大人卻沒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小孩子的暖相還存在。

當我們的身體出現暖相後,身上的筋就會變得柔軟。

為什麼小孩子摔一跤,爬起來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傷筋骨折,幾個月都爬不起來呢?越是堅硬的東西,摔在地上越容易破碎、受損。越是柔軟的東西越不容易受損。

莊子說過:「會道者雖跌扑而不傷。」如果坐禪坐得好,即便在冬天,手腳也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時候手腳冰涼,說明身體的這股力量還沒有甦醒。

處在三禪時,最明顯的反應是不願意思考,也就是念頭很難產生。這時動一個念頭都會感到身心很累。這時候也會有念頭,但是自然產生的,不是刻意想的。

因為起心動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著這股力量處於定中,也即所謂的氣定則神閒。

為什麼有的人打坐一個小時就感到很疲勞,想伸伸懶腰,躺下休息;而有的人疲勞時只要靜坐一個小時,疲勞就消除了,就感到很輕鬆呢?

因為前者打坐的時候,身心繃得緊緊的,這意味著他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個小時,所以會很想下座休息。而後者打坐的時候很放鬆,身體在這一個小時中得到了休息。

前者是在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後者是處於高質量的休息狀態。為什麼修行好的古人一天睡一個小時,精力就很充沛了?因為在這一個小時中,他身體的陰、陽合二為一,達到了平衡的狀態。

當你進入三禪變成了「一」以後,整個就與天地宇宙的信息融為一體了。這時,你就是天地的信息,天地的信息就是你。

如果這個時候你融合的快,那你住定的速度就快,就不需要住很久。

有的人住了以後就住在定中,信息沒有整合,出不來,沒有「我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我「的狀態。

當他把信息融完了,出現了「我就是信息,信息就是我」的時候,就會繼續往前面走,就進入四禪。

四禪

進入四禪的時候,不僅脈沒有了,連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反應全部都沒有了,也是說受想行識都沒有了。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已經超越了五識、六識、七識、八識了。

這時六根已關閉,受、想、行、識已盡,唯有靈明的覺知存在。這個「知」不是故意生起的,而是自然存在。

「知」即《心經》中講的「照」。此時你已成為一面鏡子,任何人來到你這面鏡子前,內在是什麼樣子,都會清清楚楚地顯現。

之所以現在你看不清別人,是因為你沒有把自己修成一面鏡子。有一天你修成了一面鏡子,就會看清來到你面前的每一個人,還原他的本來面目。

佛教講的「四禪」實際上是所有教派都走的一條路,是所有教派共同的修法。

在佛教未出現之前,印度的瑜伽教派就已描繪過「四禪八定」的境界和反應,和後來釋迦佛描繪的是一樣的。

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身心都沒有多大變化。現在的人修煉同樣要經過四禪八定。

四禪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須經過四禪八定。

【入定與出定的技巧】

入定的過程:首先感覺到身體逐漸消失,接著呼吸逐漸由粗變細,再接著念頭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即是進入定中了。

那麼,怎麼出定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要入定多久(例如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當時間一到,自然會出定。

如果入定前沒有動念,沒有把出定的時間輸入頭腦,又沒有外人引出,自己是很難出定的,必須靠別人幫助。

中國的修行人有一種彈指的方法,當看到同修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耳邊三彈指叫他出定。

由此發明了引磬。「引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從甚深的禪定中喚醒、引出而使用的磬。

你們現在可以想像一下入定的過程:先想著自己的身體空掉了,接著呼吸由粗變細,漸漸沒有了,接著念頭也沒有了,只有靈明的覺知存在……

出定和入定的感覺恰恰相反:首先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漸漸存在了,接著是感覺到自己有呼吸了,再接著是感覺到有念頭了,會分析、判斷了。

當這三種現象出現時,眼睛一睜開,就發現自己又真實地存在了。

為什麼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入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出定的呢?這種情況靜坐的人經常會出現:

在打坐的過程中突然空掉了,剛感覺空掉,這種感覺又突然沒有了(即恢復了對身體、呼吸和念頭的覺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進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出來的。

【入定與住定的技巧】

佛門裡經常讓修禪者參一個話頭,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會知道將來要到哪裡去。

之所以不知道將來要到哪裡去,就是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同樣,當你把握了入定,自然會知道如何出定。

在最初階段,通常在定中住十分鐘,就要趕快出定,然後再入定十分鐘。這樣出——入——出——入,反覆十幾次、幾十次之後,你自然就掌握了入定、出定的技巧。

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上幾個小時,被外界的人突然喚醒後,就入不了定了。因為在定中住得太久,把怎麼入定給忘了。

平常人在夢中也會入定,只是不知道這是在修行。例如你從夢中醒來,身體沒有動,不知不覺又睡著了,接著做夢。如果身體動了,翻了個身,就很難接著做剛才的夢了。

入定、出定和做夢是一樣的。如果你會修行,可以在睡夢中訓練自己(夢中一樣可以成就),時間久了就會入定、出定了。

有些人天生就知道自己是怎麼入睡、怎麼醒來的。就像剛睡醒時,前幾秒鐘感覺不到身體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細的念頭。慢慢地,才感覺到身體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頭的出現。這時候就要翻身了。

你們會問,身體這關沒有過,腿疼能不能入定?身體這關未過,一樣可以入定。

既然在睡夢中能入定,就沒有理由不能入定,因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點區別,身體氣脈沒打通的人,出定後會全身疼痛。

在入定時是由重到輕,身體逐漸消失,所以感覺不到疼痛。而出定時是由細到粗,進一步感覺到身體的存在,所以出定後身體會疼痛。

為什麼說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就掌握了生死?

因為入定的過程與死亡的過程一樣。當一個人住在定中時,他的神識走了。同樣,當一個人死亡後,他的神識也走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一個詞語——「中陰身」。什麼叫中陰身?離開前一個身體,還未進入後一個身體,中間的這個東西就叫中陰身。

但對於能把握的人就不叫中陰身了,叫什麼呢?古今中外的修行人給它起了不計其數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靈魂」。雖然佛教不承認有「靈魂」,但有另外的名稱。

今天講的聽懂了沒有?聽完了,回去後最好能再坐半個小時,把講的內容回憶一遍: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

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實際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在訓練死亡。因為入定、住定、出定的過程和死亡的過程一模一樣。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樣的道理(指聖人的睡)。

【入小定與入大定的區別】

在開的過程,在定境當中,會有一個畫面出現。開完了以後,就會合,一開一合、一開一合……

說不定要開合多少次,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但它一定要經過這個開和合的過程。

為什麼要有個開呢?開就是個體融入到整體裡面的過程。又為什麼要合呢?合成整體才能夠隨時分成無數個個體……

個體隨時又會變成一個大的整體,大的整體隨時又會分裂成無數個小的個體。佛菩薩的化身,整個形成、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的。

在入定的過程當中,個體的信息本能地釋放出去,整體的信息自然地進來。就像打開門一樣,外面的空氣自然就進來了。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存在,我們把身心一打開,它就進來,進來以後就形成內外一體了。

當形成一體後,就處於一種飽和的狀態,就不會動了。一般只有在支離破碎的時候才會動。一旦形成整體,就沒有來,沒有去,沒有真,沒有假,隨緣就勢,隨緣現形。

處在禪定當中時,旁人喊他是聽不見的。當從四禪退到三禪、二禪、初禪出了定以後,又有一個回爐的入定。回爐的入定是在日常生活中入定,不是在坐禪中入定。

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已經沒有任何一種形式了,你看他在吃飯、聊天、嬉笑怒罵,其實他是和整體的力量融為一體的。

這個時候的他不會被日常生活中種種瑣碎和聲色及事物擾亂禪定的畫面。但外面有任何影子投射過來,他立馬就能感受到。當外面的影像過去後,他裡面還是如如不動的。

內心就像一面鏡子,鏡前來什麼景象,鏡子裡面就顯現什麼。當景象過去後,鏡子裡面亦復如是,不留痕跡,永遠保持一個清淨的畫面。

前面講的坐禪的入定還不是一種真正的大定,還處在狀態當中。大定是從狀態裡面出來以後,入定在生活當中,在日常生活中入的大定才是佛祖講的真正意義上的入定。

在禪堂裡,在山洞裡坐禪的入定是一種小的入定,但對我們現代的凡夫來講已經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大菩薩和諸佛入的定,就是入在日常生活中,你根本看不到他在入定。他雖然在吃喝玩樂,其實是在定中。

他的心境就像明鏡一樣時刻保持著一個畫面,因為這時他的內心就是一面鏡子,不需要再一個進一個出。

要達到這樣,我們還需要通過前面半步的訓練,從有意識的入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從四禪裡面退出來,還有一個大覆蓋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

這樣一進一出,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以三空藏理論來談出定與入定的妙用
    小編對定的最初認識是來自於武俠劇中那些修煉內功、打坐意守的場景,以及文字作品中有關閉關靜修入定、出定的描述,一直認為定是非常人所有且可自由出入。在接觸到佛法,對三無漏學中持戒生定的道理有所了解後,看到六祖那句」心平何勞持戒」的法語,也曾一度解讀為見性即佛,佛住常定為入、無需持戒為出。直到拜讀楞嚴、解三空藏理義後,才對定之說有了初步的認識。那麼,何為定呢?入定、出定又在指什麼?
  • 莫欞鷹:論冬眠與入定
    以上一節是從我所寫的一篇專門介紹如何找修定的地點的文章節選。在入大定前,另外要注意給待好家人或看護你的人,如果發現你入定了,請看好門,不要請閒雜人等進來打擾。在入定期間,不要強行叫你出定。如果要叫你出定,用專門引出定用的法器引磬在耳邊敲幾下,就出定了。
  • 元音老人講,如何攝心常定?
    很多人學佛,總是心不得定,心不定就煩惱不斷,如何才能常定?元音老人說,學佛人必須持戒不缺,攝心常定。有人說:「修密法不持戒」,那錯誤的,我們修密法是持大戒,持什麼戒?我們持心戒,心一動就破戒。禪宗有一位徒弟問師父:「如何是破戒呀?」
  • 萬行大和尚開示 | 何謂東華(覺照)禪
    有的修行人既不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也不能照顧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而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應該既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也能照顧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所以說覺照高於覺知。之所以釋迦牟尼佛今天還活在我們心中,是因為他開悟之後,享受了四十九天的大定,就出定,下到凡間弘揚他的思想,為眾生服務了。由於無量眾生從他這裡受益了,所以我們沒有忘記佛陀,直到今天還在效仿佛陀,直到今天佛陀還活在我們心中。我們之所以推崇佛菩薩,是因為佛菩薩有無我的精神。
  • 茅山隱士入定二十年,終被洪水衝出山來
    這狀態類似一個深入定中不出來的人,一直沉溺於定中。如文中說「此人本無悟入」,再結合他自己所說,僧人教他收視返聽之術等等。也間接的說明了,為什麼他在洞中定了二十年也沒有出定,也沒有什麼證悟。因為他的師父只教給了方法。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有定而無慧。民間的話有術而無道。
  • 打坐時怎樣入定
    這裡是從佛經記載的「心一境性」角度,而說的靜心入定的方法。打坐時,仿佛有另一自己在看著這些想法可以說,打坐靜心,或者說打坐入定,即是讓那個「仿佛另外一個自己」看著自己正在想的狀態,而不用關心正想些什麼。
  • 萬行大和尚開示:行願成就第一功德,行願成就一切
    東華禪寺方丈 ┃ 萬行大和尚禪堂開示師:既然我們聞到了佛法,就要從內心深處去改變,要完全地接受佛的思想,用佛的思想來武裝自己。只有思想改變了,你才能脫胎換骨;只有轉變了思想和心態,我們的整個人生才能改變。凡夫與聖人的區別就在於思想境界、觀念和心態的差異。我們說一個人很俗,是不是從他的為人處事上看呢?
  • 《星際戰甲》目標入定怎麼獲得 目標入定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星際戰甲遊戲中,目標入定獲得方法是玩家使用聲望購買獲得,所需聲望為25000點,需要注意的是玩家需提前獲得血色面紗的崇高的稱號或新世間的無暇稱號後,玩家才可以購買該戰甲強化
  •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在家念佛人的福音:聽太虛大師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的好處。淨土法門的修行有因有果,比如老實念佛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念佛數量與時間是因,念佛質量是果。
  • 打坐入定的三種狀態,你出現的是哪一種?
    一旦對外物產生執念,就會干擾到自己的心,無法入定。談到入定,有人覺得那是一種玄之又玄的狀態。由於每個人的狀態不同,很多人出現的入定狀態,也各有不同。一般說來,不同的人入定,主要有以下三種狀態。能夠入定的人,不妨看看,你出現的是哪一種?
  • 打坐的幾種境界,到底什麼程度算是入定?
    道家叫抱元守一,佛家叫坐禪入定。什麼程度才是入定,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可以簡單的說。入定之前一定是入靜。這裡面過去練功打坐的有一行話,叫久坐必有禪。很多領仙、修行的人一上來就追求入定,如果你能入定代表你已經修到一定果位了。
  • 靜坐的知識:做到這三點,修行就可以快速入定
    許多人靜坐,都難以入定,甚至不能入定。歸根結底,是因為靜坐前沒有注意許多影響入定的因素。影響入定的因素有許多,但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如果修行者做到這三點就能快速入定。其次吃油膩的肉類食物,也是影響入定的重要因素。油膩的肉食,最愛生痰。痰這個東西非常不淨而且很粘黏,非常阻礙氣道,特別影響呼吸。雖然有些修行人並不吃肉,但卻吃五辛的蔬菜,還喜歡炒食。五辛的蔬菜,最容易上火,而上火後最影響人修行。普通五辛食物都容易上火,比如辣椒,韭菜,大蒜類。
  • 佛法開示:不違因果,觀世音菩薩在世間,真修行人常有這樣感應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就開示我們,世間眾生若遇危急時刻,若至心皈依,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皆得解脫。據倓虛大師自傳中記載,在某個時期,倓虛大師的徒侄清淨師和幾個道士被壞人抓住,在危機時刻,清淨師至心默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壞人武器盡失靈。以此得免災禍。佛說世間一切緣起緣滅,皆因果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