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隱士入定二十年,終被洪水衝出山來

2020-12-09 牧陽道人

本故事出自《夷堅志 茅君山隱士》作者:洪邁

元豐中(指的是宋神宗元豐年間 即西洋歷 1078-1085年),說金陵發大水(江蘇南京地區),山水很大,可以說是溝滿漕平。

從茅君山(現在的茅山)衝出來一截大木頭,木頭上有些草藤和苔蘚。從旁邊路過的人,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這塊木頭看起來,與其它朽木外形看起來是一樣的)

說有一個打魚的人,在岸邊灘涂上就看見了這塊木頭。遠遠的看見,這木頭上冒蒸汽。於是漁人,就走近了看看仔細。一看是個人,十分驚訝,就趕快跑到茅山觀,跟觀主劉混康報告。

劉混康聽到此事後,領著幾個徒弟,就前去查看。一看果然是個人,劉就命人將其抬到岸邊空曠處。把這個人身上的樹枝苔蘚等等雜物去除,又給他衝洗了身體。

話說這個人身上原來的衣服,都爛的跟漁網似的。此人的頭髮紺青色就像玉一般的感覺,兩個瞳孔是方的,並且炯炯有神。

此時這個人,突然就坐了起來,對大家說:「我要喝水。」 喝完水後,又問:「現在是什麼年月了?」,大家又告訴他是什麼年月了。

只見這個人長嘆一聲說:「算來已經二十年了,我以前在真州(今江蘇儀徵)遇到兩個僧人,對我說:『看你骨骼清奇,是出世修道的材料,你可以修道。但是這個地方不行人太多,你應該去茅君山,找個地方修行。』我又說,『我也沒錢去不了啊!』僧人說:『不要緊,跟著我們一起走』。於是來到茅君山的一個山洞中,又教我 收視返聽 之術(收視返聽 一種修行方法。),他們臨走的時候,又給我一些方書,還囑咐我說:『融神寂慮,勿撓勿畏。他日當復見汝。』從此以後,我就在這裡,潛心修行,也不知寒暑歲月四季以及各種天氣的變化,也沒有人世間的得失憂患男女之累。我翱翔在宇宙之間,就像是躺在巨大的房子裡不知不覺。現在我醒了遇到你們這些人,這還怎麼再能見到我的師父。」(原文用詞很美,我給簡化了。)這幫道士一聽,這肯定不是凡人,於是請回觀中,早晚侍奉香火,沐浴更衣,反正這幫道士侍奉的很仔細謹慎。

這個消息,就一傳十,十傳百也就傳開了。當時的金陵太守(太守官名,金陵的一把手)也聽說了這個事,於是就把這個人請到館舍,當地的達官貴人也都來往不絕,去看這位異人。這些人禮拜恭敬,為得是求一些養生的方法。當這消息傳到外地,有些聽說這件事,又沒辦法來見的人都悔恨的不得了。

然而這個人,本也沒有什麼證悟,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他本人也變得十分傲慢和浪費。具體表現為,有人送給他水果,他拿著啃兩口也就不吃了,別人給他拿來素菜,他也挺高興接受;有人送了好衣服好被子錢財寶物,他也來者不拒。慢慢發展也開始吃肉喝酒了,反正是沒有忌諱了,以至於最後有了男女之事,還肆意放縱。沒過多久也就病死了,沒有其它神奇的事。

上官彥衡把他的這個事寫成了傳記。可嘆他在頃刻間斷送了這麼多年的修行。背逆了老師的教誨,違背了自己的初心。

原文:

茅君山隱士元豐中,金陵大水,溪壑暴溢。有一大木可及尋,泛泛出茅君山中,蘿荔蒙羃,被以蒼蘚,過者不覺其有異也。有漁者遇於曲渚,其氣薫然,就視之,人也,亟走告茅山觀主劉混康,劉率其徒至,驗之信然,為遷於岸側,剔荔去蘚,從而浴之,弊衣凋落如網罟然,紺發玉色,方瞳炯炯,蹶然而興,顧謂眾曰:「飲我以水。」既飲,復問歲歷,對以今某年,悵然曰:「二十年矣。餘昔歲客真州,遇二僧,語予曰:『觀子風標清峙,有方外之趣,可以學道。然通都囂塵非棲養之地,宜遊茅君山,以練真觀。』予以無資可遊為解,僧曰:『但從吾行。』遂同塗以來,寓洞中,授我收視反聽之術,臨別一方板見授,且戒曰:『融神寂慮,勿撓勿畏。他日當復見汝。』自居於此,茫不知晦明寒燠風雷霜雪之變,人間得喪去取欣戚之累,方翱翔廣漢之鄉,莽蒼之野,悵悵(呂本作「倀倀」。)然如偃於巨室而無所覺。今寤而偶俗,詎可見吾師邪!」道流驚異,延致齋室,朝夕奉香火,盥沐謹甚。(呂本作「慎」。)鄉閭奔趨,浸浸聞於郡邑。金陵守備禮迎置館舍,達官搢紳日造謁,曲拳跽拜,以蘄養生之方。流傳他邦,聞者以不得見為恨。而此人本無悟入,歲餘,志日憍汰,間有遺之果實者,稍取啖食,或饋以素羞,亦喜而弗拒,衣衾錢帛,到則受之,至於服靡齧肥,耽嗜醇酒,情慾所肆,漫不省擇。未幾病死,略無他異。上官彥衡作傳書其事,嘆其以俄頃之間敗累年之養,畔師教,捐初心雲。

評論:

先解釋一下文中的一些專業名詞吧:

收視返聽之術:

這是一種修煉方法,從見地上分為兩種。

一者 淺見識,將身心視為內,將一切外在的事物視為外,換言之就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一切外事不去管了。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其理論根據就是「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

二者真見地,就是立在身心亦是大妄想的見地上,直直地照在當下一念,從而悟道。

融神寂慮,勿擾勿畏:

所謂融神,就是把這個我與天地宇宙融合在一起,從而放下小我。所謂寂慮是一切思想心念都安靜下來。後一句勿擾勿畏,就是說達到先前所說的境界,不要荒廢,是時時保養在這其中。

好了,再來說這個事講的是從茅山中,發大水而衝出一個人來,剛衝出來的狀態就像是一截朽木。如故事中所說,上面布滿苔蘚,以及一些藤類植物。

不仔細看分不出來是人還是木頭。這也側面的說明這個人,是長時間的不動,所以才導致表面出現了這些綠植。這狀態類似一個深入定中不出來的人,一直沉溺於定中。

如文中說「此人本無悟入」,再結合他自己所說,僧人教他收視返聽之術等等。也間接的說明了,為什麼他在洞中定了二十年也沒有出定,也沒有什麼證悟。因為他的師父只教給了方法。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有定而無慧。民間的話有術而無道。

從他無意間被洪水衝出,再到後來的諸多行為,也沒有說他再有入定的情況來看,先前他入的這個定,應該屬於偶然入定,也就是瞎貓碰死老鼠。因為定中是很舒服的,他又貪這個舒服所以一直沒有出來。什麼證悟也沒有,到後來,外緣一來,又沉溺在世俗樂欲之中,白白毀了自己。

這件事的原記述者 上官彥衡 說:「嘆其以俄頃之間敗累年之養,畔師教,捐初心雲。」在我看來也不盡然,從他一開始偶遇兩僧,說他是個修道的材料。這個人就稀裡糊塗跟著來到了茅山開始修行。僧人是只傳其術,而未傳其理。以至於長時間在定中不出,也未能有丁點證悟。即便是身體發生了神奇變化,又有什麼用呢?正如佛在楞嚴經中所說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這位異人,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佛言 「戒定慧」 是三無漏學。這個故事就是一個真實的反面案例。一個人有定而無慧,有定而無戒。最終是白白浪費這大好時光 。

給當下很多修行看一看,只求定,就跟這個人一樣,沒有好處。在見地上、因地上,必要與佛相應,才可能走在正修行的路上。道理很簡單,佛是過來人,大覺者。如莊子所說:「先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故事名《茅君山隱士》說明這個人即非佛門中人,也非道門中人,至少作者是這麼看的。所以作者只以隱士稱之。

據他所說的境界如「自居於此,茫不知晦明寒燠風雷霜雪之變,人間得喪去取欣戚之累,方翱翔廣漢之鄉,莽蒼之野,然如偃於巨室而無所覺。」 前兩句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在山中住久了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正所謂山中無歲月。他又是一個人,自然沒有人情世故之累。

這也是為什麼當今亦有很多人,喜歡跑到山裡修行的原因之一。這也是環境造就了一點心境。而其後兩句,就是定中的境界了,這兩句話出於莊子的「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當然這是他自認達到了莊子所說的境界。

莊子本義是無所憑亦無所住,很顯然他入境界亦不是莊子之境界。莊子為了後人說明才強言之,說有個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就像老子強言五千字。禪宗常說那個東西、這個東西只要說出來,就不是那個東西、這個東西了。有點饒是吧。呵呵!

佛在金剛經中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最後留下四法印與諸同修共參:

諸法無我。

諸行無常。

諸受是苦。

涅槃寂靜。

相關焦點

  • 中國名山:茅山 道家聖地
    ,我們就暫且不論了,但是茅山確實實實在在的矗立在那裡,等著我們去一睹它的風採。茅山又名句曲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這裡是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相傳西漢時,陝西鹹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來茅山創建茅庵,潛心修道,採藥煉丹,為民治病,濟世救人,後人們遂將句曲山更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 莫欞鷹:論冬眠與入定
    我們的本師在成佛前修六年的苦修,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這等於闢了六年的谷。當然,我不是也叫你修六年的苦行,闢六年穀,我只是說明辟穀跟入定的關係及對身體有什麼用。我們當代著名的高僧虛雲禪師定力驚人曾三次入大定。第一次入大定是光緒二十七年(1907年)冬天,時六十二歲,居於終南山嘉五臺獅子巖茅棚時,時值萬山積雪。虛雲禪師釜中煮芋,跏趺待熟之際,不覺入定二十一日。
  • 為什麼三國「牛隱士」被杜甫評為「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是古詩詞古文中非常常見的表達手法,大致意思是文人用古代典故來創作和表達他們的現實主義思想。詩聖杜甫是從過去借用到現在的大師。他特別喜歡把漢末三國時期的故事用在詩歌中。除了在三國時期背誦英雄豪傑,杜甫還談到了一些當時的隱士。例如,在《遣興五首》中,他提到了「龐德公」,說他是「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任何認識「龐德公」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人可以被稱為三國「最牛隱士」,後,他仍讓後人念念不忘。然而這首詩詩聖的意思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評價他?這從龐德公的生命周期開始。
  • 以三空藏理論來談出定與入定的妙用
    入定、出定又在指什麼?讀過楞嚴的人都知道,此經是藉助阿難示現多聞足慧,卻不勤修定力,終有摩登伽女之難的因緣來演說的一部究竟了義大法,開示了由奢摩他入三摩提、證禪那果位的修行次第法門。其中妙三摩提便是指楞嚴三昧大定,欲得此定必須先見如來藏性、悟三空藏義理。而稱之為如來密因成就的大定有何殊勝?是不是更非我們凡夫能為?又該如何認知定的出入呢?
  • 鎮江的茅山道士,就是影視劇中驅鬼捉妖道士的原型
    上世紀九十年代,港劇鬼片,屢有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的茅山道士,這茅山道士與鎮江句容的茅山有何關聯呢?茅山道士,來源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其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茅山宗之弟子,稱為茅山道士。
  • 詩經《考槃》:讓我們靜下心來,品讀一下賢人隱士的悠閒與愜意
    這種隱士生活真是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啊。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賢人隱士的悠閒生活《考槃》[先秦 無名氏]考槃(pán)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xuān)。關於考,有四種含義:一指年紀大,老,如「疫厲不流,民獲考終」;二指死去的父親,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死去的人有專門的名稱,可見古人對養生送死的重視;三指成,本詩就是這個意思,又如《左傳·隱公五年》:「考仲子之官」;四指通過一定手段了解,如考古,考績。
  • 江蘇茅山橫跨兩個省,遊客喜來探尋茅山穿牆術,和品嘗美味道膳
    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是道教清流派的發祥地,「三茅真君」建庵修道,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茅山橫跨江蘇省鎮江市文容市和常州市金壇區,南北約10公裡,東西約5公裡,面積50平方公裡,為了地理區劃,茅山被分成兩片,西面屬於鎮江市的文化,而且在東區,常州的索道。
  • 萬行大和尚開示:入定、住定、出定的秘訣
    中國的修行人有一種彈指的方法,當看到同修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耳邊三彈指叫他出定。由此發明了引磬。「引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從甚深的禪定中喚醒、引出而使用的磬。為什麼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入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出定的呢?這種情況靜坐的人經常會出現:在打坐的過程中突然空掉了,剛感覺空掉,這種感覺又突然沒有了(即恢復了對身體、呼吸和念頭的覺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進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出來的。【入定與住定的技巧】佛門裡經常讓修禪者參一個話頭,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 焦山這座山,如隱士,如高人,如寂靜的煙火……
    焦山位於鎮江市區東北的大江之中,雖然高只有150米左右,但比起金山和北固山來可稱得上是巨人了。焦山滿山蒼翠,恰似碧玉浮在江面。遠遠望去,寺廟若隱若現,所以這裡又流傳著焦山山裹寺的說法。01東漢隱士:焦光唐代《潤州圖經》記載:焦山因「焦光所隱,故以為名」。
  • 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上清派祖師「三茅真君」指的是哪三位尊神?
    早在漢代,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年輕人的「至友」隱士 帶來仲夏微醺的愉悅
    「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當下正是炎炎夏日時節,約上三倆好友,找一處有水有荷葉的地方,樹蔭下吹吹夏日的涼風,喝點隱士冰飲黃酒,說說過去,聊聊未來,空氣中散發著荷葉的清香以及淡淡的隱士黃酒甜香,愜意得簡直不要不要的!
  • 上清派祖庭 茅山道院
    茅山道院位於江蘇省句容市東南部。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名"華陽洞天",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並為民治病,後於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
  • 《星際戰甲》目標入定怎麼獲得 目標入定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星際戰甲遊戲中,目標入定獲得方法是玩家使用聲望購買獲得,所需聲望為25000點,需要注意的是玩家需提前獲得血色面紗的崇高的稱號或新世間的無暇稱號後,玩家才可以購買該戰甲強化
  • 聊城:黃河24年來最大洪水安全下洩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許金松 通訊員 孫明學 畢經濤)記者從聊城黃河河務局了解到,7月9日,我市黃河艾山水文站流量回落到3000立方米/秒以下,24年來最大洪水安全過境我市,隨著黃河水位持續回落,我市境內11座黃河浮橋將陸續搭接。
  • 鄰裡土地糾紛二十年 現場勘定一朝終化解
    鄰裡土地糾紛二十年 現場勘定一朝終化解 2020-08-2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坐時怎樣入定
    這裡是從佛經記載的「心一境性」角度,而說的靜心入定的方法。打坐時,仿佛有另一自己在看著這些想法可以說,打坐靜心,或者說打坐入定,即是讓那個「仿佛另外一個自己」看著自己正在想的狀態,而不用關心正想些什麼。
  • 「夜讀」秋夜登茅山
    茅山夕照 唐紅生攝位於江蘇句容的茅山是道教名山,被列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兩千多年來,此地香火隆盛,高道輩出,享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美譽,茅山也是著名的抗日根據地。慈愛情懷、簡樸作風、審時度勢這「三寶」,今日讀來仍很受用。這條步道是在以往的簡陋小道上修建的,千百年來,無數遊客懷揣一顆虔誠之心從此登頂。我想,如能得到心靈慰藉、人生徹悟,找回那顆平常心,足矣。途中幾次小憩,最後一鼓作氣登上主峰。回歸清淨的廣場上,風呼呼作響,景觀燈把飛簷翹角的九霄萬福宮勾畫得古樸莊嚴。
  • 「靈異派掌門人」青子6大小說:《茅山捉鬼人》為代表,精彩刺激
    代表作《茅山捉鬼人》自2015年連載至今,創下平均訂閱突破三萬、總收藏人數近一千六百萬、電子訂閱超過一億次的佳績。為靈異類作品全平臺銷售總冠軍, 正版有聲小說僅喜馬拉雅平臺的播放量便超過16億次。2015年5月,當選為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入選「速途網」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家影響力排行榜。
  • 打坐的幾種境界,到底什麼程度算是入定?
    道家叫抱元守一,佛家叫坐禪入定。什麼程度才是入定,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可以簡單的說。入定之前一定是入靜。這裡面過去練功打坐的有一行話,叫久坐必有禪。很多領仙、修行的人一上來就追求入定,如果你能入定代表你已經修到一定果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