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是古詩詞古文中非常常見的表達手法,大致意思是文人用古代典故來創作和表達他們的現實主義思想。
詩聖杜甫是從過去借用到現在的大師。他特別喜歡把漢末三國時期的故事用在詩歌中。
例如,劉備的「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評估諸葛亮、「英雄割據雖已矣,文採風流今尚存」寫作曹操都是眾所周知的千古句子。
除了在三國時期背誦英雄豪傑,杜甫還談到了一些當時的隱士。例如,在《遣興五首》中,他提到了「龐德公」,說他是「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任何認識「龐德公」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人可以被稱為三國「最牛隱士」,後,他仍讓後人念念不忘。然而這首詩詩聖的意思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評價他?這從龐德公的生命周期開始。
01襄陽龐德公
東漢末年,皇權衰落,英雄們齊心協力,諸侯分離。有雄心的人民都在徵兵,在亂世爭權奪利,想分一杯羹。有學習天賦的人更有可能爬龍附鳳,他們想利用動蕩的機會成名成名,他們互相崇拜封侯。
然而在渾濁的世界裡,常常有一股清流,東漢末年,有一批高潔隱居在山野田園中的隱士。
事實上那時候有很多隱士,比如司馬徽,胡昭,管寧等等,甚至諸葛亮、龐和司馬懿實際上在一段時間內都是隱士。
然而隱士與「真假」不同,有的文人躲在山林裡,一是觀察世界,尋找機會,二是有好名聲,找大師。當他們隱居時,諸葛亮,龐統和其他人不是隱士,當他們隱居在山林時,他們不僅等待機會,而且走出大山做出貢獻。
襄陽和司馬和胡昭的龐德公都是真正的隱士。為什麼他被稱為最好的隱士?你知道,那時沒有很多「牛人隱士」。
評價歷史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標準。如果你想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三國最牛隱士」,你通常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真正的隱士。第二,他們有向天地學習的能力。很明顯,龐德公是這兩個標準最合適的字符之一。
難道沒有策略來幫助時間嗎
首先,龐德公是個真正的隱士,他沒有機會炫耀,但心甘情願選擇隱居山林。龐是住在峴山的荊州襄陽人。當時,荊州省長石劉表非常欽佩他,為了讓龐德公進入政府就職,他彎下腰來看望他好幾次。
當劉表問龐德公時,他說了很多偉大的事實,什麼大丈夫不僅可以保護我們自己,而且可以保護世界上的人民。龐德公中龐德公是什麼意思?其實,龐德公是動物的隱喻築巢,說自己的巢是生命和行為的選擇,萬物都有自己的追求,保存世界不是他的願望。
在龐德公中也有許多古代聖賢的例子,最後,他只說了劉表羞愧。在他心中,追求名利是對自己有害的,對和平的漠視可以拯救自己和家人。後來龐德公也做了同樣的事情,把他的妻子和孩子帶到鹿門山隱居。
龐德公有什麼天賦嗎?因為杜甫以為他有,他說「豈無濟時策」,明代才子陳繼儒也認為他在漢末有龐德公為「黃石公」。原文是:
「黃石公降一子房而隱谷城,龐德公降一孔明而隱鹿門,老子降一仲尼而隱流沙。蓋名遂則身退矣!」
實際上,龐德公不僅是孔明的「黃石公」,而且是「龐統」的黃石。龐統是龐德公的「從子」,他從小就被他教,而且諸葛亮經常諮詢龐德公。事實上「臥龍」和「鳳雛」這兩個標題都來自他,甚至「司馬微」的標題「水鏡」也來自龐德公。
臥龍鳳雛的才能和策略在千古中都很少見,他們的「師父」不會更天下無雙?
03最後還是怕羅谷
在後人看來,一個充滿知識和謀略的文人無雙可能會選擇隱居山林,原因有三。
第二個原因是喜歡山水。有些人喜歡財富和權力,有些人喜歡山水田園,在學者們習慣了為權力和利益而戰之後,可能會更喜歡山水和寧靜之間的山水。
第三個原因是憎恨世俗世界。有些隱士選擇隱居,不是因為他們冷漠或者喜歡山水,而是因為他們厭倦了爾虞我詐的生活,過著不穩定的生活。
其實,以上三個原因並不衝突,而且常常同時出現在隱士的腦海中。然而其中一個原因總是起主導作用。根據杜甫,龐德公隱居山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終竟畏羅罟」。
這個詞「羅罟」實際上是指用來捕鳥和魚的網,這裡指的是灰塵的腳鐐。杜甫覺得龐德公因為害怕世俗世界的各種束縛而隱居。
另一方面,他認為龐德公可能不完整淡泊名利或完全愛山水。事實上杜甫在談論他自己。
04致堯舜帝
儘管杜甫在他的生活中不是很重要,無論是在他閒置的家裡,還是在流浪的路上,他總是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放在心裡。
希望杜甫能幫助君王整頓亂世,整頓皇位,讓他的皇帝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事實是唐肅宗不認識英才,並將杜甫降級為秦州,杜甫不得不辭職。
然而積極參與入世的傳統儒家思想,讓無用的杜甫擔心有一天會像上一代的隱士一樣,有著空洞的雄心和才華,這些都浪費在深山老林中。
龐德公和杜甫之間有相似之處,但仍有許多不同之處。龐德公是一個真正的隱士,杜甫是一個真正的聖人。
如果你出生在困難時期,你認為是杜甫還是龐德公更好?歡迎參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