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牛隱士」被杜甫評為「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2020-12-19 高芯蕊

「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是古詩詞古文中非常常見的表達手法,大致意思是文人用古代典故來創作和表達他們的現實主義思想。

詩聖杜甫是從過去借用到現在的大師。他特別喜歡把漢末三國時期的故事用在詩歌中。

例如,劉備的「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評估諸葛亮、「英雄割據雖已矣,文採風流今尚存」寫作曹操都是眾所周知的千古句子。

除了在三國時期背誦英雄豪傑,杜甫還談到了一些當時的隱士。例如,在《遣興五首》中,他提到了「龐德公」,說他是「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任何認識「龐德公」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人可以被稱為三國「最牛隱士」,後,他仍讓後人念念不忘。然而這首詩詩聖的意思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評價他?這從龐德公的生命周期開始。

01襄陽龐德公

東漢末年,皇權衰落,英雄們齊心協力,諸侯分離。有雄心的人民都在徵兵,在亂世爭權奪利,想分一杯羹。有學習天賦的人更有可能爬龍附鳳,他們想利用動蕩的機會成名成名,他們互相崇拜封侯。

然而在渾濁的世界裡,常常有一股清流,東漢末年,有一批高潔隱居在山野田園中的隱士。

事實上那時候有很多隱士,比如司馬徽,胡昭,管寧等等,甚至諸葛亮、龐和司馬懿實際上在一段時間內都是隱士。

然而隱士與「真假」不同,有的文人躲在山林裡,一是觀察世界,尋找機會,二是有好名聲,找大師。當他們隱居時,諸葛亮,龐統和其他人不是隱士,當他們隱居在山林時,他們不僅等待機會,而且走出大山做出貢獻。

襄陽和司馬和胡昭的龐德公都是真正的隱士。為什麼他被稱為最好的隱士?你知道,那時沒有很多「牛人隱士」。

評價歷史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標準。如果你想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三國最牛隱士」,你通常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真正的隱士。第二,他們有向天地學習的能力。很明顯,龐德公是這兩個標準最合適的字符之一。

難道沒有策略來幫助時間嗎

首先,龐德公是個真正的隱士,他沒有機會炫耀,但心甘情願選擇隱居山林。龐是住在峴山的荊州襄陽人。當時,荊州省長石劉表非常欽佩他,為了讓龐德公進入政府就職,他彎下腰來看望他好幾次。

當劉表問龐德公時,他說了很多偉大的事實,什麼大丈夫不僅可以保護我們自己,而且可以保護世界上的人民。龐德公中龐德公是什麼意思?其實,龐德公是動物的隱喻築巢,說自己的巢是生命和行為的選擇,萬物都有自己的追求,保存世界不是他的願望。

在龐德公中也有許多古代聖賢的例子,最後,他只說了劉表羞愧。在他心中,追求名利是對自己有害的,對和平的漠視可以拯救自己和家人。後來龐德公也做了同樣的事情,把他的妻子和孩子帶到鹿門山隱居。

龐德公有什麼天賦嗎?因為杜甫以為他有,他說「豈無濟時策」,明代才子陳繼儒也認為他在漢末有龐德公為「黃石公」。原文是:

「黃石公降一子房而隱谷城,龐德公降一孔明而隱鹿門,老子降一仲尼而隱流沙。蓋名遂則身退矣!」

實際上,龐德公不僅是孔明的「黃石公」,而且是「龐統」的黃石。龐統是龐德公的「從子」,他從小就被他教,而且諸葛亮經常諮詢龐德公。事實上「臥龍」和「鳳雛」這兩個標題都來自他,甚至「司馬微」的標題「水鏡」也來自龐德公。

臥龍鳳雛的才能和策略在千古中都很少見,他們的「師父」不會更天下無雙?

03最後還是怕羅谷

在後人看來,一個充滿知識和謀略的文人無雙可能會選擇隱居山林,原因有三。

第二個原因是喜歡山水。有些人喜歡財富和權力,有些人喜歡山水田園,在學者們習慣了為權力和利益而戰之後,可能會更喜歡山水和寧靜之間的山水。

第三個原因是憎恨世俗世界。有些隱士選擇隱居,不是因為他們冷漠或者喜歡山水,而是因為他們厭倦了爾虞我詐的生活,過著不穩定的生活。

其實,以上三個原因並不衝突,而且常常同時出現在隱士的腦海中。然而其中一個原因總是起主導作用。根據杜甫,龐德公隱居山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終竟畏羅罟」。

這個詞「羅罟」實際上是指用來捕鳥和魚的網,這裡指的是灰塵的腳鐐。杜甫覺得龐德公因為害怕世俗世界的各種束縛而隱居。

另一方面,他認為龐德公可能不完整淡泊名利或完全愛山水。事實上杜甫在談論他自己。

04致堯舜帝

儘管杜甫在他的生活中不是很重要,無論是在他閒置的家裡,還是在流浪的路上,他總是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放在心裡。

希望杜甫能幫助君王整頓亂世,整頓皇位,讓他的皇帝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事實是唐肅宗不認識英才,並將杜甫降級為秦州,杜甫不得不辭職。

然而積極參與入世的傳統儒家思想,讓無用的杜甫擔心有一天會像上一代的隱士一樣,有著空洞的雄心和才華,這些都浪費在深山老林中。

龐德公和杜甫之間有相似之處,但仍有許多不同之處。龐德公是一個真正的隱士,杜甫是一個真正的聖人。

如果你出生在困難時期,你認為是杜甫還是龐德公更好?歡迎參加討論。

相關焦點

  • 三國史話:龐德公為啥隱居襄陽鹿門山?
    三國時,劉備兩個軍師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司馬徽推薦的。諸葛亮和龐統為蜀漢立下的功勞世人皆知。可是司馬徽、諾葛亮、龐統三個人又都敬重一個人,這就是龐統的叔叔龐公。他們三人都拜龐公為師,「水鏡」、「臥龍」、「風維」的美稱,就是龐公給取的。龐公住在峴山下的白沙曲。
  • 杜甫啊杜甫,一首《茅屋歌》,留下誤會有幾多?
    成都杜甫草堂隱士生活,不是什麼人都過得起的事情要從公元760年說起。尾聯道出他在此隱居目的:從這裡可以乘船順長江飛流直下,抵達他喜歡的山陰,因為山陰發生過王微之雪夜駕舟訪著名隱士戴安道的故事。 隱士,這就是杜甫離職後給自己的定位。縱觀天下隱士,莫不是遁入山野,居於草廬之中,吟風弄月,或待價而沽,或貽養天年,優雅而閒適,這種生活,不是每個人都過得起的?
  • 三國最牛的兩位隱士,至死都不肯下山,兩大弟子左右三國的格局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這個亂世也就成就了英雄的舞臺。如果論謀士,魏國有郭嘉、司馬懿,蜀國有諸葛亮、龐統,吳國有周瑜、陸遜等超級謀略家,他們都是不世之才,又各司其主,共同演繹了驚心動魄的三國史。然而,這些超級謀士中,其中郭嘉、周瑜、龐統都屬於英年早逝之人,他們的離去,不但影響了三國的走向,更讓一些原本沒有發跡的謀士有了一展舞臺的機會。比如說,曹操最寵愛的謀士郭嘉,他給曹操獻的計,幾乎「算無遺漏」。但他在官渡之戰勝利不久,在東徵歸來的途中病逝。也正是因為郭嘉的早死,曹操才會有赤壁之戰的大敗。
  • 三國神秘的四大隱士,其中一人推薦兩位奇才
    二、黃承彥漢末三國時期沔陽名士,其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那就是是諸葛亮的嶽父,他的圈子可都是名士階層如龐統(鳳雛)、三、龐德公龐德公也是位極具才學的大隱士,他是早年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有較大影響的人物,諸葛亮等人都十分敬重他,可見其有著非同凡響的學術造詣。荊州刺史劉表,數次邀請他輔佐自己,他卻用比喻告訴劉表不願做官的理由「鳥就應該棲息在樹上,烏龜就應該生活在海底,我就應該躬耕於山野,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志,這是強求不得的呀」。
  • 茅山隱士入定二十年,終被洪水衝出山來
    ,他們臨走的時候,又給我一些方書,還囑咐我說:『融神寂慮,勿撓勿畏。他日當復見汝。』從此以後,我就在這裡,潛心修行,也不知寒暑歲月四季以及各種天氣的變化,也沒有人世間的得失憂患男女之累。我翱翔在宇宙之間,就像是躺在巨大的房子裡不知不覺。現在我醒了遇到你們這些人,這還怎麼再能見到我的師父。」(原文用詞很美,我給簡化了。)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詩題中的「杜二拾遺」就是詩聖杜甫。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年間就相識,當時二人都是有才而無人識,落魄不遇同病相憐。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亂後高適曾顯赫過一段時間,做過節度使平定過永王叛亂;杜甫也入朝當了個左拾遺的小官。
  • BBC記錄片《杜甫》熱播:探尋古詩中的杜甫足跡 與南京有這樣的淵源...
    但第二年,杜甫在齊魯又與李白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範野人。兩人還互贈了詩篇。杜甫的詩是這樣寫的: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 【文化思想】錢穆先生:中國人的「畏」與「無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生命終有一內外之分,內則此心,外則此身。身體健康亦不可忽。內則為己,外則為天,畏則為一戒慎心。…… 西方人生命寄在外,外面一切事物此爭彼奪,勝敗無常,若終有一不可知之外力存在。此外力不可知,乃造為各種神怪,以代表此不可知之外力,以形成各種恐怖小說、恐怖戲劇、恐怖電影,使人看了反覺內心有一安慰,有一滿足,此正見西方人之內心空虛,故遂生出此要求。
  • 影響三國走勢的隱士「水鏡」,為何人稱「好好先生」?是貶義嗎?
    了解過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水鏡不僅是當時的一位知名隱士,而且還對「三國」的走勢,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為何這樣一位牛人,會被稱為「好好先生」呢?是貶義還是褒義呢?這要從水鏡的「為人處世」說起了。在亂世中,過上了神仙般的隱士生活。司馬徽就是這群隱士中的代表者。他雖然也是飽學之士,但卻心甘情願的過起了田園生活。種地採桑,餵豬養蠶,怡然自得。甚至還總結出了一套高明的理論。比如有一次,南郡人士龐統打聽到了司馬徽住處,不遠千裡的來拜見。
  • 破解「杜甫不賦海棠詩」之謎,豈是少陵無句子,可是無心賦海棠
    豈是少陵無句子,少陵未見欲如何。楊萬裡(1127年-1206年)南宋著名詩人、大臣。「吾詩多為海棠哦」,楊萬裡是古代「吟哦海棠」詩最多的詩人。他對詩聖不詠海棠疑惑不解,「豈是少陵無句子」。故而,杜甫避母親名諱「海棠」之說法,尚待考證。(3)有人說杜甫不但避母親名諱「海棠」,還避父名「閒」之諱。杜甫為避父名「閒」之諱,詩中全無「閒」字。
  • 李白與杜甫超乎常人的深厚友誼,我猜你不知道
    很多人熟知李白的《贈汪倫》,還有李白與汪倫的深厚友誼,但卻鮮有人知李白思念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這首詩位列《唐詩三百首》,寫於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分別後不久。剛分手不久李白就對杜甫深深思念,「思君若汶水」,可見兩人的友情之深。話說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一路遊玩,在洛陽第一次遇見了杜甫。
  • 杜甫寫三國的經典,看似歌頌諸葛亮,實則映射自己,讀完令人感慨
    諸葛亮也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少有的集忠、孝、勇、義於一身的偉大人物,也是大家公認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謀士,整個三國因為有他的存在才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時至今日歌頌諸葛亮的詩篇數不勝數,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首歌頌諸葛亮的詩篇,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偉大的詩篇。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 王者峽谷三大遺憾,有李白沒杜甫,有三國沒水滸,有曹劉卻沒孫權
    出李白不出杜甫王者榮耀中李白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一位瀟灑飄逸、鬥酒成詩的浪跡詩人兼劍客,仿佛再現了千年前唐朝盛世中的真人李白。除了形象氣質佳,李白的技能設計更是出色,可玩性極高,新手大神都能玩出自己的樂趣。
  • 三國中的兩位隱士,至死也沒出山,卻推薦了臥龍鳳雛!
    歷史上有很多隱士,他們身懷經天緯地道術但卻不為帝王所用,寧願隱居在山林中和飛禽走獸為伴,坐看天下浮浮沉沉。比如有名的鬼谷子,天文地理、奇門遁甲、治國安邦、排兵布陣等等樣樣精通。
  • 杜甫:大詩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遠到十幾代以前的三國時代。尤其是杜預,絕對值得杜甫好好炫耀一番。作為西晉一方率領軍隊滅吳的功臣之一,杜預更出名的地方在於他為《左傳》寫了一部《春秋左氏傳集解》。 按照「經史子集」的排序,「經」是地位最高的官方政治經典,而《春秋左氏傳集解》是唐朝九經之一《春秋左氏傳》的權威註解,那麼,杜預在儒家學子眼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 《三國志13》真三國無雙8女武將頭像包
    導 讀想想假如把《三國志13》的人物頭像都換成帥哥美女豈不是非常養眼,不知大家平時都收集了多少,同為三國題材的「真三國無雙8」就不錯,今天給大家帶來「終の二代目」分享的《三國志13》真三國無雙8女...
  • 張子論三國,英雄所見略同
    老人忽見群兒如此胡鬧,生恐神經過敏,竟釀焚書坑儒之禍,於是掩書不說,專舉日後八陣圖,地雷火炮,木牛流馬一類故事,枝葉橫添,天花亂墜的,大講起來。以為兒童最愛熱鬧,不去掃興,可以解紛;豈知群兒先入是主,愈不佩服,更說孔明無大將之材,單知使用玩物臨陣,眾口一詞,老人無術,惟付諸一笑而已。還有一弟,年才八九歲,於三國人物,只喜馬超,說他才可算得英雄,聽到馬超兵敗冀城,致憤滿廢食。群兒指呼書呆以笑之。
  • 杜甫抨擊唐王朝社會黑暗,為什麼被稱為現實主義、愛國主義詩人?
    最近杜甫老先生再一次在網絡上火了起來,名字屢次與一位當代作家相提並論。本人不才,深為杜甫老先生感覺不值,既然杜甫不能出聲分辨,我就試著說幾句。
  • 三國網遊大賞 終
    三國網遊大賞 終 2020-06-30 12:45  gam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