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河南省禹州市,是一個由許昌市代管的縣級市。相對於其它縣、市來說,在該地出仕的三國名臣還是比較多的。據不完全統計,整個三國時期的禹州市籍名臣有十二位,大部分都集中在曹魏集團,一共有十人。另外的兩人屬於東吳集團。
第一位:沈瑩。沈瑩是東吳集團末期的一位後將軍,曾在揚州地區擔任過丹陽太守,最終的結局非常悲壯。吳天紀三年(公元279年),沈瑩跟隨張悌、諸葛靚等人在牛渚抵抗西晉大軍時死戰不降,壯烈殉國。沈瑩還有一項非常著名的功績,他早年四處遊學的時候,根據實地考察編撰了一部《臨海水土志》,該書中對臺灣地區的人文、地理、民俗等各方面進行了詳細記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則是記載了該地原住民與百越之間同宗同源的關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對臺灣地區的史籍資料,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第二位:周昭。周昭是東吳集團後期的一位名臣,以才學高湛、善文筆著稱,官至中書郎。周昭最大的貢獻,就是跟當時的東吳名士梁廣、薛瑩等人共同編撰了《吳書》,將東吳集團的發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記載,使得大量的人物事跡流傳後世。周昭後期因事受到牽連,被吳景帝孫休誅殺。
第三位:郭嘉。郭嘉是曹魏集團中最受曹操器重的謀士、重臣之一。郭嘉早年隱姓埋名遊歷鄉野,結交了大量的豪俠義士,曾經投靠河北袁紹集團,卻發現袁紹難以成就大事,便藉故離開。數年後,荀彧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親自召見郭嘉,並與郭嘉有過一次談話,對郭嘉大為欣賞,認為郭嘉是能幫助自己成就大事之人,而郭嘉也認為曹操就是自己心目中明君。從此,郭嘉成為了曹操集團的謀士,並為曹操集團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突出貢獻。不過,有一點非常可惜,郭嘉僅僅輔佐曹操平定了遼東就英年早逝了。
第四位:郭奕。郭奕是郭嘉的兒子,以父親的功績加入了曹魏集團。不過,郭奕跟其先父一樣命運不濟,僅在太子文學任上任職不久就病逝了。
第五位:郭深。郭深是郭奕之子,跟其祖、父二人的命運一樣,在曹魏集團效力沒多久病逝於任上。所以,郭深的主要事跡也未見史料記載。
第六位:郭獵。郭獵是功臣之後,郭嘉的重孫,郭深之子。先輩們相繼病逝,郭獵繼承祖業繼續效力曹魏集團。不過,其主要事跡在史料中語焉不詳。
第七位:趙儼。趙儼在漢末時期舉家遷徙至荊州避難,期間受到了劉表的多次邀請都沒有出仕,最終選擇了曹操,成了曹魏集團的一位名臣。趙儼在曹魏集團從地方上的縣長起步,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出色的業績步步升遷,期間擔任過主簿、護軍、都尉、軍師,直至雜號將軍、驃騎將軍,最終累遷至司空。趙儼可以說是將自己的後半生完全奉獻給了曹魏集團,到了七十五歲仍舊堅守在崗位,最終病逝於任上。
第八位:趙亭。趙亭是功臣之後,趙儼的兒子。趙亭很有其父的風範,以博學多識著稱。趙儼病逝後,趙亭繼承父業效力曹魏。不過,史料中對其主要事跡沒有過多記載。
第九位:辛毗。辛毗與趙儼一樣,都是漢末時期當地的名士。不過,辛毗的仕途軌跡與趙儼完全不同。辛毗早年效力過河北的袁氏集團,曹操平定北方之後才加入了曹魏集團。辛毗因其才學與忠義,在曹魏集團也受到器重,從議郎起步,期間擔任過長史、侍中、軍師,累遷至衛尉之後病逝於任上。
第十位:辛敞。辛敞是功臣之後,辛毗的兒子,早年以父功加入了曹魏集團。辛敞在曹魏集團曾擔任過河內太守,其它事跡不詳。
第十一位:胡昭。胡昭與趙儼、辛毗一樣,是漢末時期當地名士,另外,胡昭在書法上還非常有造詣。不過,胡昭有一點與胡、辛二人的區別很大。胡昭有才學,但在仕途上沒有任何追求,早年避難期間,袁紹曾數次禮聘都沒有出仕。胡昭返鄉後,在曹操的一再邀請下才加入了曹魏集團。不過,胡昭在職沒多久就找了個藉口卸任回家了。
第十二位:胡纂。胡纂是胡昭的兒子,父親不願出仕,胡纂就代父親效力曹魏集團,官至郎中,史料中對其主要事跡沒有詳細記載。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