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禹州市籍十二位三國名臣:東吳集團二人,曹魏集團十人

2020-12-15 燦爛海灘

如今的河南省禹州市,是一個由許昌市代管的縣級市。相對於其它縣、市來說,在該地出仕的三國名臣還是比較多的。據不完全統計,整個三國時期的禹州市籍名臣有十二位,大部分都集中在曹魏集團,一共有十人。另外的兩人屬於東吳集團。

第一位:沈瑩。沈瑩是東吳集團末期的一位後將軍,曾在揚州地區擔任過丹陽太守,最終的結局非常悲壯。吳天紀三年(公元279年),沈瑩跟隨張悌、諸葛靚等人在牛渚抵抗西晉大軍時死戰不降,壯烈殉國。沈瑩還有一項非常著名的功績,他早年四處遊學的時候,根據實地考察編撰了一部《臨海水土志》,該書中對臺灣地區的人文、地理、民俗等各方面進行了詳細記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則是記載了該地原住民與百越之間同宗同源的關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對臺灣地區的史籍資料,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第二位:周昭。周昭是東吳集團後期的一位名臣,以才學高湛、善文筆著稱,官至中書郎。周昭最大的貢獻,就是跟當時的東吳名士梁廣、薛瑩等人共同編撰了《吳書》,將東吳集團的發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記載,使得大量的人物事跡流傳後世。周昭後期因事受到牽連,被吳景帝孫休誅殺。

第三位:郭嘉。郭嘉是曹魏集團中最受曹操器重的謀士、重臣之一。郭嘉早年隱姓埋名遊歷鄉野,結交了大量的豪俠義士,曾經投靠河北袁紹集團,卻發現袁紹難以成就大事,便藉故離開。數年後,荀彧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親自召見郭嘉,並與郭嘉有過一次談話,對郭嘉大為欣賞,認為郭嘉是能幫助自己成就大事之人,而郭嘉也認為曹操就是自己心目中明君。從此,郭嘉成為了曹操集團的謀士,並為曹操集團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突出貢獻。不過,有一點非常可惜,郭嘉僅僅輔佐曹操平定了遼東就英年早逝了。

第四位:郭奕。郭奕是郭嘉的兒子,以父親的功績加入了曹魏集團。不過,郭奕跟其先父一樣命運不濟,僅在太子文學任上任職不久就病逝了。

第五位:郭深。郭深是郭奕之子,跟其祖、父二人的命運一樣,在曹魏集團效力沒多久病逝於任上。所以,郭深的主要事跡也未見史料記載。

第六位:郭獵。郭獵是功臣之後,郭嘉的重孫,郭深之子。先輩們相繼病逝,郭獵繼承祖業繼續效力曹魏集團。不過,其主要事跡在史料中語焉不詳。

第七位:趙儼。趙儼在漢末時期舉家遷徙至荊州避難,期間受到了劉表的多次邀請都沒有出仕,最終選擇了曹操,成了曹魏集團的一位名臣。趙儼在曹魏集團從地方上的縣長起步,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出色的業績步步升遷,期間擔任過主簿、護軍、都尉、軍師,直至雜號將軍、驃騎將軍,最終累遷至司空。趙儼可以說是將自己的後半生完全奉獻給了曹魏集團,到了七十五歲仍舊堅守在崗位,最終病逝於任上。

第八位:趙亭。趙亭是功臣之後,趙儼的兒子。趙亭很有其父的風範,以博學多識著稱。趙儼病逝後,趙亭繼承父業效力曹魏。不過,史料中對其主要事跡沒有過多記載。

第九位:辛毗。辛毗與趙儼一樣,都是漢末時期當地的名士。不過,辛毗的仕途軌跡與趙儼完全不同。辛毗早年效力過河北的袁氏集團,曹操平定北方之後才加入了曹魏集團。辛毗因其才學與忠義,在曹魏集團也受到器重,從議郎起步,期間擔任過長史、侍中、軍師,累遷至衛尉之後病逝於任上。

第十位:辛敞。辛敞是功臣之後,辛毗的兒子,早年以父功加入了曹魏集團。辛敞在曹魏集團曾擔任過河內太守,其它事跡不詳。

第十一位:胡昭。胡昭與趙儼、辛毗一樣,是漢末時期當地名士,另外,胡昭在書法上還非常有造詣。不過,胡昭有一點與胡、辛二人的區別很大。胡昭有才學,但在仕途上沒有任何追求,早年避難期間,袁紹曾數次禮聘都沒有出仕。胡昭返鄉後,在曹操的一再邀請下才加入了曹魏集團。不過,胡昭在職沒多久就找了個藉口卸任回家了。

第十二位:胡纂。胡纂是胡昭的兒子,父親不願出仕,胡纂就代父親效力曹魏集團,官至郎中,史料中對其主要事跡沒有詳細記載。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河南南陽籍曹魏四大名將:二人來自南陽市,二人來自新野縣
    三國時期的南陽市籍名人當中,除了文臣之外,還湧現出了幾位知名的武將,而在曹魏集團中就有四位來自於該地的知名武將。其中,二人來自於南陽市,二人來自於南陽市下轄的新野縣。第一位:文聘。文聘,字仲業,今河南省南陽市人。
  • 湖南省永州籍三國四大名人:永州市一人,零陵區三人
    三國時期的湖南省永州市籍名人共有四位,曹魏與蜀漢各一人,東吳集團有一對父子。其中,三人來自於永州市的零陵區,一人具體地點不詳。第一位:黃蓋。黃蓋是東吳集團中的永州市零陵區籍名將。提及黃蓋,他可謂是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三國名人。
  • 安徽省淮南市籍東吳六大將領:壽縣三人,鳳臺縣三人
    如今的安徽省淮南市,在漢末三國時期屬於揚州的淮南郡,有六位將領效力於東吳集團。其中,三位來自淮南市下轄的壽縣,三位來自鳳臺縣。第一位:蔣欽。蔣欽,字公奕,東吳集團中的早期名將,壽縣人。蔣欽在合肥之戰中,為掩護孫權安全撤離,與眾將合力迎戰曹魏名將張遼。此戰結束後,蔣欽以戰功晉升為蕩寇將軍,並躋身於東吳集團的「十二虎臣」之列,而且還成了東吳集團的第一任濡須督。蔣欽在職不久,再度遷升為右護軍,最後協助呂蒙徵討荊州後,病逝於返程途中。第二位:蔣壹。蔣壹是蔣欽之子,東吳集團中的早期將領,壽縣人。
  • 濰坊籍曹魏六大名士:臨朐縣二人,昌樂縣三人,壽光市一人
    如今的山東省濰坊市,三國時期為青州和徐州分管,是曹魏集團的屬地,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士來自該地。其中,兩人來自於臨朐縣,三人來自昌樂縣,一人來自壽光市。第一位:邴原。邴原,字根矩,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人。
  • 三國籍貫河南的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現今的河南在三國時期分別屬於豫州、荊州、冀州、兗州、揚州、司隸州六個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人傑地靈,三國時期不少名將和謀士都是出自於河南,尤其是謀士,光是豫州潁川郡就至少為三國各路諸侯貢獻了十幾位頂級謀士,名將數量雖然不如謀士多,但也無一不是聲名顯赫之輩,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河南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 三國官職最高的六位降將: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漢朝軍中職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此外還有三公、九卿等等,只有混得到這個級別才算混得好,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官職最高的六位降將: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只有四位來自東吳,為什麼甘寧和周泰名列其中
    在東吳大營中,有十二虎臣,這些人與曹操和劉備手下的將領相比,相差很多。人們對蜀漢和曹魏的將領非常熟悉,但對東吳的將領了解不多。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關於吳將的記載並不多。這裡不多說了,是相對蜀漢和曹魏而言的。"一呂二趙三典韋"三國名將名單中,東吳只有私募榜,要知道這個排名能有24人。
  • 東吳與曹魏以長江為分界線,為何強大的曹魏不進攻東吳?
    在三國時期,長江是東吳政權的自然屏障。然而,在262年,當三國正式形成時,可以發現曹魏和東吳之間的實際邊界是長江以北。在我們的印象中,魏國與吳國的邊界當然是長江的自然屏障,但事實上,魏國與吳國的邊界並不是長江。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曹魏伐吳大軍有多豪華?二十萬兵馬劍指東吳,九大名將悉數登場
    三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就被曹魏集團攻破,那麼僅剩下的東吳命運又會如何呢?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掌管曹魏集團兩年的曹丕終於按奈不住了,發動了三路的伐吳之戰,而從這場戰役的規模來看,這並不是曹丕衝動之舉,很可能早就精心謀划過了,並打算一舉拿下東吳。
  • 看三國正史回答:雙方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能否吊打蜀漢?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蜀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大軍師,武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這八個人或者算無遺策,或者戰無不勝,以至於曹魏雖有諸曹夏侯五子良將,卻經常被蜀漢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最近評論區有一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根據正史記載,如果讓曹魏和蜀漢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漢的。
  • 此人是東吳開國名將,一生忠於東吳,死後被兒子帶著屍體叛逃曹魏
    韓當,字義公,三國時期東吳開國名將。 《三國志》作者陳壽曾評選出東吳方面英勇驍戰、功勳卓著的十二位名將,將他們合稱為「江表之虎臣」,又稱作「江東十二虎臣」。這其中,韓當排名第三,僅次於程普和黃蓋,由此可見韓當的功勞之大。 相比起小說中的副都督程普、施苦肉計的黃蓋,韓當的事跡似乎並沒有那麼光彩奪目,但是不可否認,韓當對東吳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前將軍始設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兩漢三國時期延續舊制,是軍中常設的高級軍職,地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主要負責京師或一些戰略要地的防禦及軍事行動。在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將擔任過該職務。第一位:夏侯惇。
  • 曹魏集團張郃榮獲三國「全勤獎」:名場面我從未缺席
    東吳集團首席繼承人孫策,前腳統一江東後腳就遇刺身亡,年僅26歲;"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意未遂,奈何死乎?"東吳最強戰力太史慈,在臨死前的遺言也道出了所有早逝戰將們的悲哀。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宋朝的武廟十哲把武安君白起與西河郡守吳起降為六十二名將,張良從十哲拔高至姜尚的地位,管仲、郭子儀、範蠡從名將行列上升到十哲之中。這是為何?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 東吳四英傑及十二虎臣
    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範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歷代對周瑜評價也較高,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親自生擒關羽的東吳大將,非常好色,為何沒有被斬殺?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由於羅貫中的寫作方式過於偏向於蜀漢政權,刻意醜化了曹魏集團,至於東吳集團則處於打醬油的角色,根本不是重點。在真實的歷史中,東吳政權對曹魏政權的威脅,比蜀漢政權大得多。 東吳集團中,大將潘璋非常有意思。在戰爭中,潘璋曾經生擒了蜀漢第一大將關羽。但這個人非常的好色貪財,為何最後沒有被殺呢?
  • 東吳的一位老將,戰功赫赫,輔佐孫堅、孫策、孫權三位主公
    提到漢末三國期間的聞名武將組合,非常多人的第一反饋即是蜀漢五虎大將和曹魏五子良將。關於蜀漢五虎大將來說,指的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這五人,而曹魏五子良將則聚焦了張遼、張郃、樂進、于禁、徐晃這五位名將。
  • 三國:分分合合,揭秘東吳與蜀漢的外交關係
    但凡有一個以上統治集團的時代,對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時代。雖然只有三個政權,但他們之間的外交來往是非常精彩的。 說到三國時代最著名的外交事件,應該是東吳和蜀漢從合作到分裂,從分裂到戰爭,從戰爭再合作的曲折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