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廣東潮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美食,而牛肉丸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個,近幾年潮汕牛肉火鍋更是火遍大江南北。但所長聽一枚潮汕boy說,潮汕人吃牛肉丸,通常都不是去吃牛肉火鍋,而是……來一碗「粿條」。
「每次從外地回家,都要吃碗牛肉丸粿條才舒服」。
這是多少在外鄉工作潮汕同胞的心聲。
▲ 牛肉粿粉,裡頭有牛雜和牛肉丸。
粿條想在外地吃到,幾乎是不可能了;從汕頭髮源的牛肉火鍋處處有,但有踩雷的風險。唯有牛肉丸,在快遞的助力下,冰鮮的隔天就能送到家,隨時隨地解饞解餓。
一、主角:牛肉丸
做出好牛肉丸的前提:
每天有新鮮牛肉流通,且對牛肉部位研究甚精。
懂行的店家選整塊的大腿肉,當天宰殺,新鮮送達。
剛送達的新鮮牛肉掛起來還會跳動。
牛肉丸的製作過程,在開端稱得上血腥暴力。
用兩根七公斤的鐵錘反覆捶打,眼見著整塊肉血肉橫飛、肉沫四濺。
捶打時牛肉的筋和肉會自然分離,挑出筋來,讓牛肉丸口感更加純粹。
持續半個小時,直到牛肉的顏色從鮮紅變成粉紅。
棒子拉起來,牛肉漿會明顯粘著的時候,加入蘇打粉和鹽(去油脂以及增加黏性)。
由於人工費用高昂,這個步驟如今大都由機器代替。
接下去這個步驟是否人工完成,則是牛肉丸好壞的分水嶺。
叫做:打水。
打好的牛肉泥,一邊持續拍打一邊加入淡鹽水(其中有鹽、魚露和生粉),稀釋肉漿,使得牛肉泥瞬間形成凝膠狀。
這個過程需看操作者的手感。
水和肉泥要充分混合均勻,且拍入空氣,才能帶來肉丸的彈牙口感。
整個過程好似無影掌,總覺得每個做牛肉丸的漢子都是練家子。
長得滑而美,可能真的更好吃
加完水的牛肉漿就可以開始擠肉丸了,擠出來的丸子要馬上放入五六十度的溫水裡定形。
肉眼可見一大盆丸子從粉紅色逐漸變灰。
手法好的師傅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顯示出速度的優勢,做出來的丸子光滑且均勻。
牛肉丸表面是否光滑,也是判斷是否手制的一大標準。
長得美有時候還真是判斷標準
接下去要把這整盆丸子倒進丸子湯上灶煮兩遍。
煮丸子的水溫度不能過高,讓裡外同時熟透。在此控溫又是一道講究。
煮完的丸子湯店家一般會附送,嗯,是只有在潮汕當地才能享受的額外待遇。
牛肉丸又有牛筋丸和牛肉丸之分:
牛肉丸就是完全用牛的瘦肉做的,緊實彈牙。內部的牛肉纖維圈層超豐富,因為不停的捶打讓牛肉膠質得到釋放,纖維也就溢出了,不然怎麼會有彈牙爽口的口感呢。
牛筋丸裡面還加入了牛筋和脂肪,咬下去會爆油的那種,比牛肉丸更香脆,蒜味和牛肉味也會比牛肉丸重一點,彈性十足,屬于越嚼越香的那種。
不止牛肉火鍋,就是用來煮湯也是美味啊~
牛肉美味速成,煮熟後的牛肉丸是會膨脹起來的~
想要吃到最正宗最新鮮的牛肉丸,還是得去潮汕親自走一趟,經常有潮汕朋友說:「出了潮汕,要是能吃到牛肉含量超過30%的牛肉丸都算非常好的了 」
二、「粿條」是什麼
粿條可以算米飯和粥之外,潮汕人的「第三主食」了,市鎮鄉裡沿街售賣的攤販和店面十分普遍(在閩南和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也可以見到)。只是有幾次在北京的火鍋店問「沒有粿條麼?」,都得到了「河粉就是粿條啊」的回覆,簡直想義正辭嚴地糾正。
廣東其它地區的不少店家,也常把二者混為一談。同為米漿做成,有相似的外觀,但它們其實是有區別的。廣府人在米漿中添加薯粉、玉米粉或馬蹄粉,以增加河粉的韌性,外觀上會呈現半透明的白色;而潮汕人更喜愛純粹細膩的口感,所以粿條使用純米漿或添加極少量生粉製成,外觀上呈現不透明的乳白色,吃上去更加軟滑。
河粉(上)和粿條(下),二者在外觀、口感、製作方法上都有所差別。
至於粿條的寬窄薄厚,即使在潮汕,不同市鎮居民的喜好也不盡相同。比如潮陽人吃的粿條切得相對寬,而揭陽人則偏愛細窄的粿條。
地少人多的潮汕,飲食上的小習慣就像方言的口音,隔著三五裡的兩個鎮子,有時字句之間也能聽出口音的差別。潮汕人有一份自己的美食地圖,就像提到汕頭大家就想到牛肉丸,提到普寧大多數人會想到豆醬,隆江最有名的是豬腳飯,萊蕪的紫菜,貴嶼的朥餅,金玉的橄欖……潮汕人大概都如數家珍。做粿條最出名的地方,揭陽算一個,長輩有時就會託揭陽的友人帶粿條回汕頭。粿條食用方法繁多,可煮豬雜牛雜,可煮海鮮,可以幹撈,可以溼炒幹炒。
一碗牛肉丸粿條,每口都是家鄉的味道。
不得不說,自己在外最想念的食物,就是一碗粿條湯。牛肉丸粿條也好,普通的焯豬雜的粿條也好,盛在一個瓷質「大碗公」,我可以把湯也喝得精光。春天走過滿街開花的木棉樹去吃粿條,夏天的晚風吹過街口我們在吃粿條,秋冬天感冒,只想吃一碗燙燙的粿條。
在加班的深夜,想念家人想念朋友想吃粿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