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在貴州安順谷氏出了三兄弟,竟然在民國官場上叱吒風雲,他們就是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當時有「一門三中委,兄弟皆部長」之稱,蔣介石曾經寫對聯:「一門三中委,天下第一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谷氏三兄弟,既非蔣介石的「門生」、「故吏」,也不是蔣介石的同鄉、好友,在民國老蔣用人一般是這四類人的情況下,出身於一個地方土豪家庭的三兄弟,能取得如此地位,實屬罕見。
谷氏三兄弟出身於貴州安順舊州,祖父以買賣煙土起家,後遷居安順縣城,他們的父親谷蘭皋是個肖清的武秀才,襲了他們祖父的舊業,繼續經營煙土生意,因特別精於盤算,購置了不少田地,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地主。
谷氏三兄弟出身的舊宅位於安順城內的科學路,昔時叫「崇文路」,又稱「銅匠街」,也喚「大箭道」,是黔中有名的「明清一條街」。谷氏舊宅坐東朝西,臨街而建,佔地177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三幢房屋,兩個院壩,一方園圃。建築風格為清、民國黔中民居普通房舍,全系磚木構小青瓦屋面帶樓平房,門窗戶壁皆以土漆漆就,顏色沉悶整肅。此屋為谷正倫兄弟之父谷用遷創修,亦是谷氏兄弟誕生、度過童年、少年及1949年前時常活動的地方。
谷氏三兄弟居住的房子臨街房屋一樓一底,中為過道,原為雙層懸山頂式木構建築,現已被住戶改為簡易店鋪。兩次間及樓上為居室,後有樓廊。第二進與第三進的兩幢房屋,與臨街門樓平行而建,結構並無大異,所不同者是第一進院壩左右兩側有廂樓,樓梯闢在廂樓正中,由此上去,雙向分別登進第一幢和第二幢樓層房舍;第二幢房屋的樓廊設於前面,這裡是谷氏堂屋,與第一幢房屋的樓廊對望,形成一座小四合院天井。兩進院壩均以方石鋪就。
穿過第三幢樓房,便進入谷家花園,過去植有樹木花草,舊時,園中有一小「花廳」,為座南朝北方向。現宅院中住有二十餘戶居民,因年久失修並且長時間無人管理,舊居許多建築破敗衰落,險情叢生,院內私搭亂建,雜亂無章,臭氣撲鼻,但還是保留著原貌。
那麼,有人會問,看他們的房子,就是一個土豪,他們三兄弟是如何走上仕途,能在民國政壇上如此呢?大哥谷正倫,年幼的時候在私塾的不喜歡讀書,愛耍小聰明,不守規矩,喜歡擊劍、打架鬧事:後來在1905年的時候他考進了武昌陸軍中學,在武昌陸軍中學進行了三年的學習,畢業後被清政府選拔送到日本留學。據谷正倫簡介記載,他在日本的時候遇到了孫中山,深受孫中山思想的薰陶,所以在他的影響下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谷正倫跟隨黃興回國參加辛亥革命。
谷正倫善於見風使舵、投機鑽營。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谷正倫又回到日本復讀兩年後再次回國,後來谷正倫晉升為旅長,成為黔軍中的實力派人物,谷正倫是一個對權力欲望很大的人,他一直努力向上爬想要獲得更多的權利,但當時他受到了他的死對頭何應欽的打壓,但他仍然努力擴充自己的勢力,爭奪主持黔政的頭把交椅。
後來,走投無路的谷正倫被委任了一個中央直轄黔軍總司令的虛銜,還給了他一支幾百人的部隊。這樣,谷正倫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革命軍,還參加了北伐戰爭。在北伐中,谷正倫的表現還算不錯,尤其是在攻打南京的過程中,炮兵出身的谷正倫親自上陣開炮,著實在蔣介石面前露了一手。谷正倫很善於察言觀色,鐵了心跟著蔣介石,對他非常效忠。對這樣忠心效力的人,蔣介石自然也是很欣賞,就任命他為南京衛戍司令,還授命他組建憲兵部隊。
谷正倫這個人能力還是有的,在他的努力下,憲兵部隊從無到有,到抗戰前期已經發展到了數萬人,而作為總司令的谷正倫執掌憲兵部隊達十年之久,正因為如此,他也被稱為民國「憲兵之父」。後來,還擔任過甘肅和貴州省的主席,而且還做過蔣家王朝的「封疆大吏」。
谷正綱是老二,他比他哥哥谷正倫小三歲,他和他哥哥一樣也是國民黨軍人,他畢業於德國柏林大學曾在莫斯科孫中山大學進修,在抗戰期間他擔任主任,中央社會部長,國民大會秘書長等要職。
老三谷正鼎和二哥谷正綱同年出生,在1921年的時候他跟隨他的哥哥谷正綱一起前往日本留學,後來一同轉往了德國柏林大學政治系學習,1924年的時候加入了中國國民黨擔任德國學生總會執行委員的職務,後來在1932年的時候他擔任鐵道部總司務長。
谷正綱、谷正鼎二兄弟,與陳果夫、陳立夫的關係也非常密切,是二陳手下的得力幹將,這也是他三兄弟能屹立不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谷正倫雖然離開了軍界,但在陳果夫、陳立夫的保薦下,先後擔任甘肅省主席和貴州省主席,成為封疆大吏,繼續風光無限。
解放前夕,三兄弟都跑到了臺灣,大哥谷正倫雖然長袖善舞,後解放戰爭時因殺了蔣介石的親信黃埔三期學生89軍軍長劉伯龍,後一直得不到蔣的重用了,鬱鬱寡歡,最終於1953年11月30日病逝,終年64歲。谷正綱去臺灣後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參與國民黨改造運動,籌組「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自任理事長,後任「總統府資政」,1993年12月在臺北去世,終年91歲,是三兄弟壽命最長的。谷正鼎去臺後,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74年11月在臺灣去世,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