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光緒三年(1877年)秋天,慈禧太后的胞妹婉貞帶領皇親貴戚,宮中女官、女娥,浩浩蕩蕩來到冰砬山一帶的大肚川圍場遊獵。大肚川就是現今遼寧省西豐縣冰砬山和吉林省東豐縣的小四平。幾天後,當婉貞率眾人下山返京時,各種車輛已滿裝珍禽異獸和各種山寶婉貞帶著山珍野味來到皇宮養心殿拜見慈禧太后。將大肚川一帶風景之秀麗、梅花鹿之眾多,繪聲繪色地講述,慈禧聽後高興地說:「好!讓大肚川獵戶給我捕鹿、貢鹿。」然後,慈禧太后即召見恭親王奕訴,命其速去大肚川勘查入圍流民狩獵梅花鹿的情況。
奕訴接慈禧口諭,不敢怠慢,火速從京城出發趕到關東盛京總督府,會見依克唐阿將軍,傳達慈禧太后旨意。然後率八旗校尉來到梅赫邊臺,對大肚川一帶各小圍場勘察,搞清流民墾田、獵戶窖鹿,以及大肚川一帶的山川地貌、氣候特點、梅花鹿資源等情況。後班師回朝向慈禧復命,建議在大肚川一帶設「鹿趟」,將48家獵戶組織起來,由官府協助捕鹿為朝廷進貢,封48家獵戶為「鹿趟」。歲時,由感京將軍派遣守護皇家陵墓的官兵協同獵戶一起捕鹿,將其所獲的活鹿和鹿品貢往朝廷。奕訴擬完懿旨,由慈禧命人蓋了玉璽之後,又重返大肚川一帶、冊封48家獵戶為「鹿趟」。
所謂「鹿趟」,按當地人講。就是騎馬繞山脈跑一趟劃歸一戶。獵戶在劃定的鹿趟範圍內狩獵。當年,慈轄太后降懿旨冊封的48家廊趟,在西豐境內有多戶。獵人捕捉梅花鹿,採用合圍「窖鹿」,即在梅花鹿經常出沒處,挖出長8尺、寬8尺、深6尺的陷阱。阱之中間和上部擺有二層井字形木架,二層木架間距4尺,下層木架結實,井字小、上層木架輕細,井字大。以枯樹枝覆蓋、再掩上浮土及草皮,不留痕跡。窖的兩側擺有較大樹枝以成路障、迫鹿以進陷阱。鹿窖挖成半月後,已無新土氣味,且長出新草,即可窖鹿。
梅花鹿受驚後習於循常走路線逃跑。窖鹿即據此習慣而發明的。客鹿時,獵人帶獵狗拉網似地圍山趕鹿或高聲呼喊,或鳴槍藏鑼。被趕得驚慌失措的鹿,就將順著設有陷阱的路逃通。一旦掉進陷阱即被架於木架之上,四腿懸空、動彈不得。獵人可用繩索將鹿腰部捆好,拖出陷阱、裝入「木籠」運回。
當年,在大肚川一帶捕鹿多在秋季,此時梅花鹿體壯腰肥,形態豐滿。官兵捕鹿用的是哨鹿,即符獵人攜槍帶箭,深入山中尋找鹿群。發現後,即於草叢中舉起假公鹿頭,嘴中吹哨發出呦呦的聲音,將母鹿引出來。狩獵隊伍包抄過去,逐漸縮小包圍圈,將鹿趕至開闊平坦處,射殺。這樣難以捕到活鹿。清朝歷代皇帝帶領文武朝臣和八旗將士到盛京圍場狩獵,用的是「哨鹿」之法。慈德太后在懿旨上就有「哨鹿以貢朝廷」的詞句。要捕捉活鹿,乃需「客鹿」之法。就這樣,被冊封的48家鹿趟,從光緒四年開始,年復一年為朝廷捕鹿、貢鹿。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鹿趟獵戶感到年年「窖鹿」,鹿越捕越少,已難如數進貢。與此同時,獵戶們卻從捕來的懷孕母鹿在圈養過程中生下仔鹿受到啟發,知道梅花鹿是可圈養繁殖的。於是48家獵戶議定派一代表進京面奏慈禧太后,請求建鹿苑,將鹿集中圈養繁殖。面見慈禧的代表講:「俺們大肚川然獵戶圈養關東三寶之中的梅花鹿已摸出規律。只要老佛爺您下道懿旨,建座皇家鹿苑,養鹿繁殖,我敢保證,每年可按數貢活鹿和鹿品,決不耽誤。您可用鹿茸滋補玉體,永遠健康,萬壽無疆。若不然,梅花鹿已越捕越少,恐怕這貢品……今後就難以如數!」
慈禧聽後,鳳顏大悅,沉思片刻,對李蓮英說:「傳我旨意,讓吏部任獵戶代表七品鹿韃官!並賜黃馬褂一件、官服一套、花翎帽一頂、官靴一雙、黑紅棒2根、虎頭牌一塊。另賜養鹿官山地40裡,撥40名騎兵一年軍餉,在伏力哈欽營建皇家鹿苑,令其為朝廷養鹿貢鹿。」慈禧為什麼這樣堅決建立皇家鹿苑,其原因據《清宮起居注》載:慈禧太后在秋冬季節,每晨起床後,要喝幾口用鹿茸片熬成的湯,以保精力充沛,延年益壽。她相信《本草綱目》中的記載:「鹿茸,主治漏下惡血,寒熱涼痛。能益氣強志,生齒不老…….能生精補髓,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慈禧離不開梅花鹿茸,還經常吃用鮮鹿肉烹飪的菜餚,以飽口福。
隨後,盛京將軍依克唐阿派官兵同養鹿獵戶,在今西豐冰砬山至小四平一帶方圓40裡作為養鹿官山地,大興土木建造皇家鹿苑。皇家鹿苑進貢的梅花鹿,有的送往京西「萬勝園」(今北京動物園)飼養,有的放進皇宮御花園的「鹿苑」,供皇帝和嬪妃們觀賞。當年宣統皇帝的妃子文繡有一篇短文《哀苑鹿),寫道:「春光明媚,紅綠滿園,餘偶散步其中,遊目騁懷,信可樂也倚樹稍憩,忽聞固鹿,悲鳴宛轉,俯而視之,奄奄待斃,狀殊可憐。此文悽愧哀怨、如泣如訴地借鹿喻人,反映文繡深禁宮中,不得皇帝寵幸的心境。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建立皇家鹿苑,是我國人工飼養梅花鹿的開端,至今西豐東部山區還有多處養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