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大家一起賞析一張非同尋常的清末老照片。說它「非同尋常」,因為在照片中出現的15人,個個都擔任著朝廷某方面的一把手。
非同尋常的清末大臣合影。
具體來說,照片中有大學士、軍機大臣、六部尚書以及地位最為顯要的兩位總督,相信對清史比較熟悉的朋友已經認出了他們分別是誰。在此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自左往右,後排:左都御史壽耆、大學士世續、直隸總督袁世凱、學部尚書榮慶、大學士那桐、軍機大臣瞿鴻禨、禮部尚書戴鴻慈;前排:軍機大臣鐵良(照片內標註有誤)、戶部尚書張百熙、兵部尚書徐世昌、鎮國公載澤、刑部尚書葛寶華、工部尚書陸潤庠、吏部尚書奎俊、兩江總督端方。
他們深受慈禧太后寵信,堪稱朝廷柱石,代表慈禧太后統治天下。
清晰展示一下15位大臣。
這張照片在什麼背景下拍攝的呢?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在聽了鎮國公載澤等大臣的出洋考察匯報之後,慈禧太后決定逐步推行立憲政體。她認為,實行立憲,首先要進行官制改革。
載澤等五大臣在英國考察。
同年9月1日,光緒帝向全國傳達了慈禧太后的懿旨:「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將各項法律詳慎釐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務,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
隨即,清廷特設了一個機構主辦其事,稱之為釐定官制館。詔派載澤、世續、那桐、榮慶、載振、奎俊、鐵良、張百熙、戴鴻慈、葛寶華、徐世昌、陸潤庠、壽耆、袁世凱公同編纂官制,又派慶親王奕劻、大學士孫家鼐、瞿鴻禨總司核定。
這個新機構於9月4日召集第一次會議,9月6日起在朗潤園開始編訂改制方案。上文照片很可能是這一時期在朗潤園內拍攝的。
端方本非釐定官制館的成員,但他是出洋考察大臣之一,又是地方上地位僅次於袁世凱的總督,編訂改制方案時難免要諮詢他的意見,所以他也出現在了照片中。
載澤,他主持擬定了官制改革方案。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大臣們議定了改制方案,並得到慈禧的首肯。11月6日,光緒帝發布裁定朝廷官制上諭,將各部院進行更改名目、合併裁撤,如巡警部改為民政部,戶部合併財政處改為度支部,兵部合併練兵處、太僕寺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商部合併工部部分職能改為農工商部,理藩院改為理藩部,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增設郵傳部、海軍部、資政院、審計院,等等。
此次官制改革的大原則是「大權統一於朝廷」,鞏固強化皇權。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改制的主要意義在於理順了各個部院的職能,真正體現出的歷史進步性微乎其微。
慈禧太后。
即便是這些表面的改革,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不少王公大臣向慈禧太后提出了反對意見。據說慈禧一度深受其擾,對身邊人訴苦說:「我如此為難,真不如跳湖而死。」
各位網友,你怎麼評價1906年的官制改革?怎麼評價照片中各位大臣的歷史功過?請在評論區聊聊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