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以西的三海之地,又稱太液池。風景絕美,天然富麗,是夏日乘涼的好去處。北海與中海元明時建築很多,南海則為清代時候擴充之地,面積達十餘裡,水區佔三分之一,慈禧晚年常居於此。這裡畫棟連雲,珠簾卷雨。若炎夏時日,於泖蔭路曲之中,梢立片刻,頓覺心裡清涼。
這個地方靠近西邊是民宅,而且有法國教堂一所。這個教堂的六層洋樓正俯瞰西苑。慈禧為此事苦惱多時,經過多次交涉,竟花了三十萬兩銀子才將它買下。於是此樓就被劃為南海之內了。原來的教堂便遷至西什庫地方,慈傅後來常常在這座新劃入南晦的教堂中,接見各國公使夫人。
至於北海,這裡更有一番情趣,觀瓊華島有似東海之蓬萊;登廣寒殿有似遨遊月宮。每臨夏日,這裡便呈現出綠蔭蔽日,水天空闊之景。然而慈禧不喜歡這地方,據說多年未曾來過一次。因此夏日這裡便成了妃嬪結伴乘涼避暑之所。一年夏日,有某妃遊玩了北海之後,乘興在扇面上寫下了一首七律,其中後兩句是「東上朝陽西上月,一般花影有寒溫」。後來被慈禧得知,認為這是有意譏諷慈禧愛戀南海的景色,而冷落北海的風光。因而這位妃子被罰,停了三個月的俸祿。
三海之地不僅是夏日納涼的好去處,也是是冬日跑冰(滑冰)的好場所。清代早在乾隆的時候就有在太液池上舉行冰嬉的記載。從乾隆皇帝寫下的詩句中可知參加冰嬉的人在太液池的冰上行走如飛, 「御風列應讓,逐日誇無準。」同時還可以知道當時有比賽之舉, 「一時誇奪幟,獨步早登壇」。
到了光緒朝,這種跑冰之舉,相承不衰。當時中海之中建有一座水閣。夏日這裡四面荷花,遊魚可數。銀裝素裹之日,便是跑冰之地,適時,慈禧便乘冰床來此觀看。當時的冰鞋與今日的冰鞋不同。那時的冰鞋是中國舊式雙臉布鞋底上加鋼條一片,其鋒銳無比。參加跑冰的多為宮廷侍衛和年輕的太監,其年齡都在二十上下。跑冰者平時已經進行過多次訓練。冰場面積大致在750平方左右。參加的人都穿得很整齊,他們的穿著是開襟袍外罩方馬褂,頭上戴著一頂氈帽。參加之前,競賽者先要進行預選。預選優勝者百名,然後分為十班,每班十人。
這些被錄取的跑冰者,由司令一人,其名為總理負責。比賽之時,令旗一揚,每班十人按圓形軌道跑起來,每班滑跑的姿勢各不相同。此時慈禧太后則穿著貂皮長袍,坐在水閣之中,隔著帘子盡情欣賞這跑冰之戲。站在她身旁的不僅有得她意的妃嬪,還有宮眷和太監。比賽中的優勝者還要由慈禧頒發獎品。
隆冬時節,這種跑冰之戲每月都要舉行七八次之多。每次舉行照例都要在下午二時開始,比賽時間大致在一小時左右。在比賽之餘,慈禧又常在這水閣之中作消寒會。每會必作詩,並且,她令以「庭前垂衫畛重待春風」這九個字為韻。同時詔南書房的翰林也前來,讓他們每人各賦七律或七絕各九首。這九個字,按繁體字說,每字均是九畫,早年為道光皇帝所制,他常讓宮女把這九個字,自冬至開始,每日劃一畫,並注以陰、晴、風、雪,一直劃完則正好是九九八十一天,就這樣歷朝相承了下來。而慈禧眼下又有獨創,以這九字為消寒會賦詩的韻腳。
賦詩取興本無可非議,然想這同、光之世,已非昔日可比。若用「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來比喻慈禧的消寒誦,看來是恰到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