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故事:益友直言,守戒解脫,緣起性空

2020-12-09 善知解

敢於指出你錯誤的朋友要珍惜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還沒出家時,家中富有又有地位,結交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陀然的梵志,與他成為莫逆之交,感情有如兄弟。目犍連出家以後,他和陀然幾乎沒有連絡,雖然偶爾也想起老友,但因為忙於在外布教弘法,東奔西走,一直沒有機會回去探望。

有一次,目犍連回到家鄉,立刻有很多人來告訴他:「你的好友陀然,利用自己的地位、勢力,用不正當手法騙取我們的錢財。」

目犍連聽了,心中非常難過,想不到幾年不見,他的朋友就變了一個人。他想,有機會一定要勸告他的老友。

後來他見到陀然,心中很是氣憤,斥責他不該有那樣的行為。陀然趕緊解釋:「我是為了照顧父母和兒女啊!而且修福積德、祭天拜祖都需要錢,我不得已才這麼做。」

「就算是這樣也不可以欺騙人民、非法取財。」目犍連知道他在說謊,進一步追問:「真的是因為這樣嗎?」

陀然給目犍連一問,啞口無言,臉色由白轉紅,心中感到很慚愧。他覺得不能再隱瞞這位有神通的老友了,就老實說:「很對不起!我剛才說的都是謊話。事實上是我娶了一位妻子,她衣食住行樣樣講究,這樣也要、那樣也要,天天把錢亂花。如果我沒有給她錢,她就會連吵帶鬧,把家裡弄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我胡亂取錢都是為了滿足她。」

目犍連聽了不以為然的說:「男子漢大丈夫,還怕一個老婆?你作惡多端,難道不怕將來的惡報嗎?你應該勸她、教導她,大家一起重新做人,這才是一個好丈夫應盡的責任。」

陀然聽了目犍連的指責,恍然大悟,發誓要改過。從此不再任老婆擺布,反而勸老婆一同修習佛法,積福修善。

陀然對大家說:「我的朋友都不敢指正我的錯誤,只有目犍連敢對我說真話,真是益友直言啊,他才是我真正的好朋友啊!」

緣起性空

彌蘭陀王非常尊敬有過禪悟的那先比丘,那些比丘從禪修中證悟的智能,出言吐語,充滿了慧思靈巧。有一天,彌蘭陀王向一位比丘道:「眼睛是你嗎?」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彌蘭陀王再問:「耳朵是你嗎?」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鼻子是你嗎?」「不是!」

「舌頭是你嗎?」「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只有身體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那麼『意』,是真正的你?」「也不是!」

彌蘭陀王經過這些問答,最後問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麼你在哪裡?」

那位比丘微微一笑,反問道:「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勉強回答:「不是!」

「門是房子嗎?」「不是!」

「磚、瓦是房子嗎?」「不是!」

「那麼,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嗎?」「也不是!」

那位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門、磚、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這個房子,那麼,房子在哪裡裡?」

彌蘭陀王恍然大悟!

彌蘭陀王悟了什麼?「緣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那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世間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一切假因緣而生,一切是自性空。緣起性空,應該就是禪!

一世守戒,千萬世的解脫

佛陀時代,很多比丘修頭陀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天晚上,有位比丘在墳墓間坐禪,忽然來了個鬼,那兇惡的樣子真是怕人!他不知怎麼的就挖開一座墳墓,把裡頭的死屍拖出來,手裡拿了一根鞭子,對著屍體狠狠地鞭打,一邊罵道:

這個臭皮囊,奔波汲汲忙;

只知貪快樂,不肯暫回光;

聚鞭痛恨打,此恨猝難忘。

原來這個鬼的前身好事不做,盡做壞事,一點都不知道迴光返照,別人那麼精進修善,他就懶惰懈怠,使他造惡報墮到鬼道裡受苦。他因為這個身體造惡讓他受苦,所以來鞭打他。

這個時候,又下來一個天人,對著一座墳墓散花禮拜,一面拜一面說:

汝是前生我,特來向你拜。

謝汝惜勤苦,我今多快哉!

寶衣隨念至,玉食自然來。

他因為這個屍骨生前精進守戒,死後升天享福,所以特別來頂禮、奉香花,多謝他生前勤勞、不怕吃苦,在世間盡做好事。如今升到天上,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享受衣食自然之快樂,非常如意自在。

五戒全才能保住人身,十善俱全才能升天。不過我們念佛人,要以念佛持戒的功德回向西方,天上千萬去不得,在人間富貴學道都難了,何況天上,天上那個五欲最令人昏迷!而且天福一享盡,五衰相現,還是要墮落,那個樂不究竟。

你看這個天人因為前世勤苦修行,感到升天這種福報。所以在人間行道利益人雖然勞苦,但這個苦有代價,不是白費的。像大家來山上守戒、打佛七也好辛苦,可是辛苦是辛苦,此身報盡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多麼快樂!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早上都到十萬億佛國土散花供養諸佛,《彌陀經》上不是說嗎?「常以清旦,各以衣革,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西方極樂世界那個花用不著拿錢去買,阿彌陀佛大願中有講嘛!我的國土若有菩薩想到他方世界供養諸佛,要什麼供養自然都有。

到了那個時候,你到十萬億佛國土散花,如果回到娑婆世界來,看到你那個墳墓也要順便散一些花:「你到寺內打佛七,又受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以此功德,我現在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大家好好地精進,因果不會虧待你們的。精進吃一份苦,能得百千萬種樂,何樂而不為呢?好像農夫春播秋收一樣。你怕耕種之苦,哪裡有收穫?要記住喔!你一世守戒,千萬世的解脫,所以一定要好好守戒。

相關焦點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因加上緣才會結成果,所以如果沒有因,也就等於沒有了開始。因為有了「因」,它才漸漸地變成「有」。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後來回歸到「無」的過程。因為「果」也在生滅法則之中,「果」消失了之後,最終還是再回到沒有。
  • ——緣起性空讓你休息
    自性本離與顯現,是物質的兩個側面,二者的結合,就叫做緣起性空。但所有的這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幻覺、錯覺。惠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就是「自性本離」的意思。大圓滿徹卻中講的「本淨」,也即本來清淨。並不是原本有一個不清淨的東西,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它轉化為清淨。而是因為沒有自性,所以本來清淨。
  • 佛學|守戒的幾種境界:不得不戒,不可不戒,與不戒之戒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一種法門,最終指向的都是見性明心,大徹大悟天地宇宙最終極的奧妙,進而能擺脫生死輪迴,超凡入聖,獲得生命大自在的解脫。學佛者為這個目標所做的努力——就是修行。佛告訴我們,無論你修哪一種法門,「戒定慧」這三無漏學都是必須要遵守的正法,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那我們依於「正見」這兩個字,我們來看有些學人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他們是真的了解緣起的真實理嗎?其實他們只是在因緣所生的法上,依其想像而言性空,口雖然說空,可是在實際的修持上,或者跟著歐美世間學術潮流走,或者強調人間佛教牽掛於名聞利養,等而下之就是外道喇嘛教依兩性交合的修持來說最上法、說是證空性,他們都是落在無常的緣生法相上,更不知、不解空性的真正道理。
  • 《心經》:核心思想就是這兩句話,越讀越開悟
    人們可能覺得心經的篇幅短小,僅有260個字,其中蘊含的深意肯定不多,實際這樣的認識是不對的,心經可以說是字字珠璣,而其中的核心思想就只有兩句話,你只有讀懂了這兩句話,才能讓你越讀越開悟,甚至在你修行的道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02第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是色
  • 佛經常說解脫,到底怎麼解脫?
    大家都知道,是為了一個「苦」字,首先發覺的是生死老病的苦,繼之又發現弱肉強食的苦,以及為求生存的苦,人與人之間愛憎關係的苦;那些生理的苦,心理的苦,內在的苦,外加的苦,為了解脫這些苦的問題,他就毅然決然地出家了,他想從出家修行的生活中體悟出離苦的方法,終於,佛陀成道了,佛陀已悟到了解脫痛苦的方法了。這個方法要是演繹開來,那是說不盡的,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也只有「緣生性空」的四個字而已。
  • 《緣起贊》音視頻講記 第1課
    據說,宗喀巴大師造《緣起贊》有這麼一個緣起:大師在西藏求法時,在苦行過程中面見了文殊菩薩,並得到如下授記:將來你依靠龍猛菩薩、聖天論師等的加持可以開悟,還能度化無量眾生,但在此之前一定要精進積累資糧等。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
  • 心情煩悶時,不如讀一讀這首古七佛偈,此佛一場法會曾開悟3萬人
    《長阿含大本經》記載南無拘那含牟尼佛是古七佛之一,又稱拘那迦牟尼佛,傳說他一場法會,曾開悟3萬人,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緣起性空徹底的搞明白了,就知道緣起當下性空,性空也就是緣起,一而二,二而一,非一非二,就好比一土塊,那麼請問這塊土塊是由沙生成的,還是小石塊,還是土呢?若說是沙,沙又是誰生的?若說土塊由沙生的,沒有石塊,它又怎麼生?
  • 佛法沒法投機取巧,只念佛號並不能解脫,再看觀無量壽佛經
    因為沒有智慧是解脫不了的。老師再好如果你的智慧沒辦法理解老師所講的道理,那也是解脫不了的,所以智慧是你最重要的老師。就像古話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這是文殊菩薩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為他就是代表你智慧的象徵。要想即身證悟獲得解脫,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不要認為持戒念佛就能解脫了。
  • 打坐與開悟有什麼關係?
    佛陀當年傳下的教法是「戒定慧」。《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裡的戒,指的是佛陀所規定的戒條。只要按照戒條去約束自己,心就能定下來,最後生發出智慧,由此而開悟。那麼,打坐與開悟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不僅佛教中講究打坐,道教中也講究打坐。打坐的來源,由來已久。雖然佛道打坐的姿勢不同,但是目的都一致:讓自己的心在打坐時定下來,什麼也不想,做到空無。當心達到空無的時候,什麼都不想的時候,就能生出大智大慧來。為什麼打坐能讓人生發出智慧來呢?
  • 萬行書院:什麼是開悟?哪些人容易開悟
    【學員:師父,所謂真正的開悟是法理上的頓悟,還是頂門打開以後與宇宙連接?【哪些人容易開悟】【學員:師父,我有一個問題,這兩天法師們在講,有很多人短時間開悟,比如說有一個盜賊,在一個懸崖邊被刀架著脖子,讓他七天之內開悟,這是什麼原因,我們能不能開悟?】
  • 原來這就是緣起性空,背後的深意!
    佛通過見、修、行、果的聞思修次第,給修行人指明了一條開顯真相之路,歸納起來就是——緣起性空的智慧真諦。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緣起性空」。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佛經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
  • 開悟還是誤入歧途
    #佛教正法#緣起看了幾篇介紹修行開悟的文章,有的將意識造作的境界當作了開悟;有的將理論了知當作了開悟;有的將覺受當作了開悟……在佛教的「四法依」中有「依智不依識」的教誨,而在修持大圓滿的竅訣中也有辨別心識與智慧的實修引導,還有《楞嚴經》中開示了五十種陰魔境界,目的都是為了讓修行人不要誤入歧途,順利趣入菩提康莊大道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其中,中觀理論的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龍樹大師作為大乘佛教史上中觀理論的第一位奠基人,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現在就為大家分享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 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不可思議!
    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開悟的人,從不談開悟。相反,那些整天為了尋求某種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開悟的人,它們追求「永生」、想要「斷輪迴」、其實都是執念,這種人永遠也不能真正開悟。開悟前是「我在活著」,開悟後是「我看著我在活著」;開悟前是當局者迷,開悟後是旁觀者清;開悟前是為成功而拼命,開悟後是「無事以取天下」;開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現象看現象,開悟後是以整體看局部、以本質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