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大盤雞」機槍之父,榮譽等身的捷格加廖夫和他身後的故事

2020-12-22 天川歷史

提到二戰時期的蘇聯經典槍械,除了最為知名的PPSh-41"波波沙"衝鋒鎗之外,被吃雞玩家親切成為"大盤雞"的DP-28型輕機槍、酷似"波波沙"的PPD-40衝鋒鎗、還有從二戰使用至今的RPD機槍都是槍械愛好者的心頭好。

這些在軍事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器,它的創造者都是來源於同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他就是蘇聯歷史上第二位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有著"蘇軍武器之父"的瓦西裡·捷格加廖夫。

一、為槍械設計而生的大師

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1880年1月2日出生在沙俄的軍事重鎮圖拉。作為鐵匠的後代,捷格加廖夫自小就在鍛造的環境中成長,這一點也為其後來從事槍械設計積攢了一點基礎。

7歲那年,父親將捷格加廖夫送到家鄉附近的教會學校中學習,但由於家境貧困,只上了3年學的捷格加廖夫被迫退學。次年,只有11歲的他就來到圖拉的兵工廠成了一名普通的學徒工,剛開始捷格加廖夫在控制組工作,後來又來到了步槍彈簧組進行工作。

1897年,當捷格加廖夫成為一名熟練的技術工人時,疼愛他的父親不幸因病去世。為了將家庭的重擔挑在肩上,捷格加廖夫只能一邊在工廠做工,一邊到外面做點私活來養活自己。在工廠期間,他對最關鍵的工具——車床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對驅動系統大幅度升級。經過他的努力,企業的車床在工作效率上有了巨大的改觀。

1901年,捷格加廖夫在經過體檢後,成為了一名沙俄士兵。不久他便分到羅蒙索諾夫的步兵軍官學校車間中擔任技工一職,1905年開始,由於他出色的工作技巧,他又被安排到車間擔任武器射程調整技師一職,師從當時的輕武器設計大師尼古拉·菲拉託夫

不久,沙俄著名的武器設計大師弗拉基米爾·格裡戈裡耶維奇·費多羅夫在與菲拉託夫的交流中,偶然知道了捷格加廖夫的能力,幾天後費多羅夫將捷格加廖夫納入自己的麾下。一代蘇聯輕武器大師的傳奇生涯就此拉開序幕。

二、噴薄而出的成果

1906年,在費多羅夫帶領下,捷格加廖夫開始加入到莫辛納甘步槍的研究設計中。在實際研製中,捷格加廖夫提出了不少輕武器的研製的新想法,這也讓提攜他的費多羅夫讚嘆不已。對於他的表現,後者的評價簡單明了"有能力且敬業,有很多的新點子"。

兩年後,捷格加廖夫在費多羅夫的推薦下,來到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開始研發新一代的蘇聯自動步槍。在圖紙設計、槍械構造等一系列方面,捷格加廖夫都將自己的新想法、新思維根據要求進行整理後融入其中,哪怕在一戰爆發時,新步槍的研發也沒有出現任何暫停。1916年,融合了捷格加廖夫心血的新步槍終於誕生,並被命名為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

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研發後不久,費德洛夫帶著捷格加廖夫來到新建立的科夫羅夫軍工廠進行新步槍的研發。在費德洛夫的幫助下,捷格加廖夫完全將設計理念融合進來,終於在1923年開始獨立進行輕武器的研製,它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為蘇軍研製一把口徑為7.62×54mm的新型輕機槍。1924年7月,首支原型槍正式研製成功,但在實際測試中卻出現了撞針斷裂的情況。雖然出現了大問題,但所有參與者都對捷格加廖夫新穎的設計和超前的理念所折服,於是新輕機槍的設計工作被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在加快進行。

1926年,經過修改後的新型機槍再次參與了測試工作。在設計測試中,其中的兩款測試槍成功進行了2萬次的射擊,取得了十分不錯的結果。在現場觀摩的軍方決定採購100支該步槍進入蘇軍的武器序列中。在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調整後,1927年該款新式輕機槍正式加入蘇軍,並被命名為"DP輕機槍",全稱為"捷格加廖夫步兵輕機槍"(俄文名稱: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a Пехотный)。由於其特殊的彈盤設計,德國人將其戲稱為"唱片";而在吃雞遊戲中,玩家為其起了一個十分接地氣的名字——"大盤雞"。

投入實戰後,DP輕機槍的實用性和火力獲得了蘇軍士兵的一致好評。在這一基礎上,捷格加廖夫又一鼓作氣地研製出了DA和DA-2航空機槍以及DT坦克車載機槍,同樣也獲得了不少讚譽。

實戰中,蘇軍發現現有的機槍火力無法對裝甲車輛、低空飛機、牢固火力點進行攻擊,於是研製一款更大口徑的重機槍就成了重中之重。而接下這一艱巨任務的又是捷格加廖夫,口徑也被規定為12.7×108mm。1930年,首款重型機槍通過了蘇聯軍方的驗收,被命名為"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俄語:Дегтярёв, 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ДК)。

由於第一版的火力持續性和射速較低,不久之後捷格加廖夫與另一位設計師格奧爾基·什帕金對機槍性能進行了改進,終於在1939年成功研發出了名震天下的"德什卡重機槍",即"捷格加廖夫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施帕金1938年改進型)"。為了表揚捷格加廖夫對輕武器研發做出的貢獻,蘇聯官方決定授予其"紅星勳章",1933年又榮獲"列寧勳章",時任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還送了他一輛小汽車,以資鼓勵。

1940年1月2日,在捷格加廖夫60歲生日的當天,蘇聯政府為他送上了一份厚禮——授予他"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並再次獲得"列寧勳章"一枚。他成為了除史達林之外,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聯人,同年還成為了科夫羅夫設計局的局長,次年三月還憑藉武器研發創造的功績,獲得了史達林獎。

三、一代槍神的引路人

衛國戰爭爆發後,捷格加廖夫積極投身到武器的研發之中。前線蘇軍在阻擊德軍坦克時,無意中發現德軍裝甲部位十分薄弱,於是希望後方為他們研製一款可以擊穿薄弱裝甲的反坦克利器。捷格加廖夫根據上級要求設計出了一款14.5×114mm的反坦克槍。由於成本較低且易於操作,不久這款武器便被蘇軍採納,並起名為"14.5mmPTRD反坦克步槍"。1942年,捷格加廖夫由於研製PTRD有功,第二次獲得了史達林獎。

1942年6月,捷格加廖夫榮獲"勞動紅旗勳章"。並在後期又參與了RPD輕機槍的研發工作,在他的指揮的協調下,RPD輕機槍也在二戰末期被成功研製,並一直延續使用至今。1944年1月,他第三次獲得"列寧勳章",11月又獲得了二級蘇沃洛夫勳章,獲得工程兵和炮兵服務少將的軍銜,可謂榮譽等身。

提到二戰末期的捷格加廖夫,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發掘提攜了一位蘇聯另一位輕武器設計天才——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當時在新款突擊步槍的研發中,捷格加廖夫仔細地觀看了卡拉什尼科夫的樣槍,並像他的老師費德洛夫一樣,對這個當時只是中士的年輕人大加讚賞。最終力排眾議,將卡拉什尼科夫的樣槍定為第一名,這樣大公無私的舉動也讓AK-47避免了被淘汰的命運,成為了一代世界著名輕武器。

長年的研究設計,讓捷格加廖夫的身體出現了嚴重問題,衛國戰爭結束前,他便經常因病被迫離開工作崗位進行療養。此後他的身體狀況時好時壞,對他的工作產生了嚴重影響。1948年初,捷格加廖夫住進了莫斯科的一所醫院,並在那裡完成了自己自傳的編寫工作。

1949年1月16日,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三次列寧勳章獲得者、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因病在莫斯科去世,享年69歲。去世後,他的遺體被送回科夫羅夫的工廠進行悼念,在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儀式後,在炮車的牽引下,捷格加廖夫的遺體被安葬在當地的約翰戰爭公墓中。

為了紀念捷格加廖夫對蘇聯的傑出貢獻,蘇聯部長會議理事會以他的名字在列寧格勒機械軍事學院、圖拉機械學院和科夫羅夫國家技術學院設立了名譽獎學金,用於獎勵那些在設計領域取得優秀成績的大學生;1979年,在捷格加廖夫誕辰100周年前夕,蘇聯發行了一枚帶有其照片的紀念信封。

結語

作為輕武器研發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捷格加廖夫成功地將槍械設計進行了發展與深化。在保證火力和穩定前提下,大膽引進了新式的發展思路,為蘇聯輕武器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裡程。

他的後代,同樣身為武器設計師的弗拉基米爾·捷格加廖夫在繼承父親研發設計的前提下,進一步地對武器進行開發和研製。並在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單兵火箭筒——RPG-7研發設計者之一,可謂"虎父無犬子"。

參考資料

1.《蘇聯輕武器大全》

2.《瓦西裡·捷格加廖夫:傳奇的背後》

3.《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

4.《我的生活:捷格加廖夫自傳》

相關焦點

  • 被稱為DP28「大盤雞」的機槍,結構簡單易操作
    DP-28在俄語中的意思指的是捷格加廖夫步兵機槍,他是以設計者瓦西裡·捷格加廖夫來命名的一款輕機槍。在俄語中,官方的縮寫為DP-27,而在非俄語國家,這款輕機槍被稱為DP-28。捷格加廖夫於1927年成功研製出這款輕機槍,第2年這款槍械就被廣泛的裝備到蘇聯紅軍中,這款輕機槍的結構比較簡單,採用導氣式,採用魚鰓式的閉鎖方式,因此這款輕機槍的生產過程也較為簡便,但同時也擁有比較嚴重的缺點,就是士兵在組裝槍械時,如果遺漏了閉鎖擋片,機槍還是可以射擊,但最終會導致故障甚至會出現事故,士兵無法有效的發現閉鎖擋片的遺漏。
  • 吃雞裡的大盤雞,上甘嶺上的唱片機,一挺機槍能換15頭老黃牛!
    於是他們也提出了研製輕機槍的行動,當時已經43歲的捷格加廖夫正在科夫羅夫軍工廠工作,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於是毛遂自薦,要研製一款輕機槍為蘇聯的國防事業添磚加瓦。雖然捷格加廖夫有著多年的槍械設計製造的經歷,但他沒想到,自己研製的輕機槍差點上了斷頭臺。從1923年開始,他就奔波於設計室和加工車間之間,終於在1924年7月,拿出了著名的DP-28輕機槍。
  • 吃雞遊戲槍械的前世今生之DP-28輕機槍(大盤雞)
    DP-28輕機槍(大盤雞)前世今生之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傑格加廖夫和他的機槍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 (俄文 :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a Пехотный )是由前蘇聯少將捷格加廖夫主持設計的一款輕機槍,於1926年設計定型,1928年正式列裝蘇軍,是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的主要的班組支援武器,自列裝起,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共生產了八十餘萬挺,在戰爭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該機槍射擊時彈盤會旋轉,在蘇軍中有著 " 唱片機 " 的綽號
  • 「轉盤機槍」是志願軍的標誌之一丨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看過電影《英雄兒女》的人都對王成手中的一種武器印象深刻,這就是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槍身上面有一個標誌性的大圓盤,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47發彈盤供彈器,圓盤在射擊的時候跟著轉動,中國俗稱「轉盤機槍」,又被稱為「唱片機槍」。
  • 蘇聯火力超猛的高射機槍,堪稱低空戰機的噩夢
    DSHK德什卡12.7毫米機槍原本是蘇聯研發應用的高射防空機槍,在二戰中蘇軍就將其應用於平射在二戰蘇軍輕武器體系中還有兩款特殊的武器,就是DSHK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機槍和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
  • 既不是步槍也不是機槍:俄羅斯RPK-16「槍族化」設計的特點分析
    說到輕機槍,就必須始終考慮它們的用途。就蘇聯和俄羅斯而言,其戰略思想都是進攻。從1944年開始,蘇聯紅軍就主要執行進攻性行動。為此,步兵需要輕巧的機槍。而久經考驗的捷格加廖夫DP-27輕機槍(如圖)並非以此為目的設計的,而且不夠現代化。
  • 十大全球殺傷力最強的機槍
    使用過程中,發現M2式機槍的槍管過薄,射擊時溫度上升的太快,難以持續發揮火力,於是白朗寧在1933年又設計出重槍管型,即現在的M2HB重機槍。該槍逐步發展形成了包括高射機槍、坦克機槍、坦克並列機槍和航空機槍在內的M2系列。
  • 為何兩腳架就是輕機槍?三腳架就是重機槍?起底二戰中的「希特勒...
    二戰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多款世界名槍,日本的「三八大蓋」、美國的「M1」、英軍的「恩菲爾德」、蘇聯的波波沙等等。但是他們都不如德軍的MG42機槍精工細做,也沒有哪款機槍可以與之媲美。
  • 蘇聯這槍經常打掉德國坦克,而且還用來攻擊士兵!
    談到反坦克步槍,有兩個國家一定繞不開,一個是開發了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步槍的德國,而另一個就是人類歷史上反坦克步槍裝備量最大,使用範圍最廣的蘇聯,而PTRD-41反坦克槍,就是一款能夠深刻體現蘇制武器簡單粗暴的典型產品。
  • DP-28輕機槍:採用47發彈盤供彈,被軍迷戲稱「大盤雞」
    在網絡上看到過抗戰時期的國軍,裝備了「大盤雞」這把在朝鮮戰場上,朝鮮人民軍和志願軍的連屬輕機槍,就感到非常吃驚,原來二戰時期,國內軍隊就擁有此槍了。 此後,經查閱資料發現,抗戰時期,蘇聯政府曾經援助了國民政府相當數量的莫辛·納甘7.62mm5發手動步槍,以及47發彈盤供彈的DP-28型7.62mm輕機槍,當時軍方稱此槍為「轉盤機槍」。
  • 蘇聯頭號火箭專家科羅廖夫,為什麼敢接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二戰時期,為了獲得研究經費,布勞恩加入德國黨衛軍,成為了一名高級軍官,獲得希特勒的賞識,主要負責德國的火箭計劃,他對V-1和V-2火箭的研製和誕生起了關鍵性作用。V-2火箭考慮到發展火箭技術和太空計劃的需要,美國政府向公眾隱瞞了布勞恩曾加入納粹這個事實,並且以他為核心,組建起了團隊繼續進行技術研究。
  • 博物館裡的大盤雞輕機槍,堪稱古董的早期型,表尺射程1500米
    DP-27輕機槍,因為其獨特的大號彈盤,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DP-27/28又被國內槍迷稱為「大盤雞」,實際上它是蘇聯於上世紀20年代開發的武器,曾經廣泛列裝於蘇聯軍隊
  • 想殺繼父、兩次非法攜帶槍枝、私刻公章,AK47之父早年有多叛逆?
    厄運並沒有結束,在他11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為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他的父親曾告訴他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成為其他人的榜樣。小小的卡拉什尼科夫深深的記住了這句話,這也使得日後當他與那些如明星般璀璨的蘇聯武器設計大師捷格加廖夫、西蒙諾夫、什帕金同臺競技時絲毫不感到恐懼,相反充滿了豪情壯志。
  • 韓戰中,志願軍和美軍的武器裝備差距有多大?
    中國和蘇聯都獲得了這個重大情報,及時通知了金日成。 中國向蘇聯要求武器援助,可是直到第一次戰役後才在前線部分部隊開始列裝到位。 在此之前,新中國無力為志願軍裝備精良武器,同一個軍一線連排的戰士使用的武器可能都不一樣,有解放戰爭中從國民黨軍隊手裡繳獲的捷克武器或美式武器,甚至還有日本武器。志願軍部隊直接參加朝鮮軍事行動的有12個軍,計36個師,但勉強算是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藥基數。
  • 步兵之矛,從德國的PzB38到蘇聯PTRS,淺談二戰蘇德反坦克槍變遷
    新型反坦克槍的研製任務同時被交給了當時蘇聯的兩名槍械設計大師: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諾夫。兩位槍械設計大師在短時間之內就設計出了樣槍,並順利通過了蘇軍的驗收。其中,捷格加廖夫設計的反坦克槍被稱為PTRD反坦克槍,而西蒙諾夫設計的反坦克槍則被稱為PTRS反坦克槍,兩款反坦克槍均採用14.5毫米口徑設計,以提升威力。
  • 圖說:俄軍RPK-16班用機槍遭遇尷尬「槍族化」在新時代遇到新問題
    最初,蘇軍裝備的捷格加廖夫RPD班用機槍,是一款結構精巧、外形緊湊、彈鏈供彈的輕機槍,發射7.62×39mm中間威力彈藥。儘管它具有出色的性能,但蘇聯還是決定在1961年開始用RPK-47取而代之。當蘇軍開始裝備5.45×39mm口徑的AK-74步槍時,RPK-74機槍(如圖)自然應運而生,並成為蘇軍標準的班用機槍。由於彈藥口徑減小,因此採用了45發彈匣和75發彈鼓供彈。隨著AK-100系列的誕生,又出現了5.56×45mm口徑的RPK-201機槍,以及7.62×39mm口徑的RPK-203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