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5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上海文聯 上海文聯
端午安康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這樣一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傳統節日,如今似乎只剩下符號般的粽子和龍舟,實在可惜,不如趁著節慶,讓我們在徐立銓的畫中,一起重溫一下古早時期的端午味道吧。
楊梅、枇杷不是端午時果,卻因為時節上的一期一會,帶上了濃濃端午味——當你守著一小筐枇杷仔細剝皮的時候,就要準備買粽葉啦。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 端午一杯雄黃酒,驚起千年斷橋情——這是中國人的「斷橋遺夢」罷。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端午正逢梅雨季節,赤金新綠最沁人心。
一個粽子幾顆枇杷,一壺綠茶几朵小花,中國風的傳統下午茶和端午最搭~
泡糯米,刷粽葉,這古早的儀式感,早已鐫刻在外婆媽媽的一雙巧手裡。
民諺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唐·殷堯藩《端午日》詩云:「不効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一捆艾符,捆住的是長長的傳統。
畫家簡介
徐立銓
亦名立權,號石元、一拈墨,別署玄素草堂。國家一級美術師。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中國書畫專業,研讀於中國美術學院人物畫專業,上海中國畫院高級研修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現任浦東新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文編 | 劉莉娜
美編 | 音 雲
原標題:《徐立銓筆下的「端午味道」:古早風尚,遙祝安康▸畫說人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