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前後,張學良在幹啥?

2020-12-15 史海舟

三年前去東北旅遊,先到了瀋陽。瀋陽主要也就兩景點,瀋陽故宮和大帥府。去參觀大帥府時,瀋陽籍的導遊介紹說:「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晚,張學良還在北平抽大煙,與胡蝶共舞。憤恨之情溢於言表。

導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她介紹的卻與事實有所出入。

當時張學良確在北平不假,他是於1931年4月13日從瀋陽遷到北平的,東北的事務則全交與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與臧式毅處理。

張學良之所以常住北平與中原大戰有關。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眼看蔣介石已勝劵在握,連忙派東北軍兩個軍入關,助了蔣一臂之力,促成了馮玉祥、閻錫山的失敗。

中原大戰張學良成了最大的贏家,他不僅在戰爭中靠賣軍火和索要軍費發了一筆財(張部一入關蔣即發開拔費500萬元),還於戰後獲得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指揮。張學良還獲得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的職位,此後,他便從瀋陽常駐北平了。

1931年5月,張學良赴南京參加國民議會時感染了傷寒,回北平後住進協和醫院。經三個月療養,張身體已康復。

「九一八」事變前,關東軍蠢蠢欲動,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然而,張學良和東北軍政當局持對日不抵抗政策,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作相應的準備。

9月18日晚,張學良正攜夫人于鳳至和趙一荻在前門的中和戲院觀看梅蘭芳主演的京劇《宇宙鋒》。當時瀋陽方面將日軍攻擊北大營情況的緊急電話打至張學良家中,但張部下不敢把情況傳達給張學良,因為少帥看戲是不容打擾的,戲院包廂更不能隨便進入。等到張學良看完戲出來,了解情況後只是向在前線的榮臻重申了不抵抗政策。至於為什麼會採取不抵抗政策,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他一貫的主張。他曾經告訴自己的部下:這麼多年你們陪伴在我的身邊,每一個人的生命對我來說都是寶貴的,我不能因為我一個人做民族英雄,就將大家的生命棄之不顧。其實,民族英雄都是虛名,只有活生生的隊伍才是最大的依靠。

至於瀋陽導遊的介紹也不全是空穴來風,可能來自於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當時寫的兩首諷刺詩《哀瀋陽》: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人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正是因為東北軍的潰逃,日軍佔領瀋陽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東北軍的大量裝備均被日軍據為己有,成為其進一步侵略的工具。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僅在瀋陽一地共掠奪飛機262架,各種炮3091門,坦克26輛,各種槍枝12萬餘支。

相關焦點

  • 「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是蔣介石的決策還是張學良的主意?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主要依據是以張學良部下為主的一些人多次提到這點。但是隨著海峽兩岸各種史料的披露,尤其是當事人張學良晚年自由時開口說話,可以發現,這些所謂"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的說法,大多是空口無憑且缺乏史料驗證的。
  • 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判斷失誤還是不敢打?歷史責任不可推卸
    這次事件被稱為「柳條湖事件」,當時張學良採取了不抵抗政策。四個月後,擁有128萬平方公裡土地,面積等於日本國土面積3.5倍的中國東北地區全境淪陷,這便是充滿恥辱的「九一八」事變。柳條湖事件發生時,張學良正在請英國大使觀看梅蘭芳的戲劇。接到報告後,張學良知道日本人又想挑起事端,於是他馬上趕回家。
  • 九一八事變,日軍查抄張學良家產,八萬根金條立刻被運回日本
    當時駐守的北大營是奉軍第七旅,旅長是張學良的心腹愛將—王以哲少將。北大營當時有8000多名官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整個東北有十幾萬東北軍還有十餘萬警察和地方民團,關內還有20萬東北軍精銳在張學良手裡,而日本關東軍在整個朝鮮半島和東北的部隊一共才兩三萬人。就是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當看守奉軍老巢的參謀長榮臻向張學良請示的時候,張學良下令部隊不抵抗。
  •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那天晚上,張學良究竟有沒有摟著影星胡蝶跳舞
    「九一八事變」打開了中華十幾年的屈辱史,近些年來,對於那一段歷史的各種解密文獻層出不窮,而在當時的事變之後,報紙上曾經刊登了一個叫馬君武的作者寫的詩,《哀瀋陽》: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在抱著美人跳舞?多人闢謠,還是說不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在做什麼?有人說他是在北平抱著美人在跳舞。此事源於馬君武先生。九一八事變之後不久,他在桂林奮筆寫下兩首打油詩。詩曰: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日本NHK採訪張學良:九一八事變當晚,你在做什麼?
    作者:楊天石,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演講嘉賓九一八事變中,日軍裝甲車侵入瀋陽在公開的函電中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有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九一八事變」是因為敵強我弱?評一篇誤國誤民的文章
    但是,作者將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三省的原因簡單地歸結於敵強我弱,卻違背了基本的歷史事實,更是存在嚴重的立場錯誤。九·一八事變,又稱柳條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史稱「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1932年2約,東北全境淪陷。
  • 夜讀|國破山河在——九一八事變背後的政治角力
    就這樣,在訓練總監部幹了不到一年,石原就被派到武漢陸軍中支派遣隊司令部去了。那是1920年4月。在武漢,石原的頂頭上司是時任中國公使館武官助理的板垣徵四郎。從那時起,一直受人排擠的石原莞爾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知己」,並最終和他一起,成為了策劃九一八事變的主力。
  • 「更抱佳人舞幾回」,九一八之夜張學良與蝴蝶跳舞?裡面暗藏玄機
    一文中披露:「九一八」事變之夜,東北軍政要舉行義演為水災籌募,張學良攜夫人于鳳至和秘書趙一荻出席,觀看梅蘭芳的京劇《宇宙鋒》,中途突然接到事變的電報,張學良閱後,一行人匆匆離去。胡蝶也在上海最具影響的報紙《申報》上發表聲明闢謠:「蝶於上月為攝演影劇曾赴北平。
  •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高層還不知情,為何卻默認了關東軍以下犯上?
    日本關東軍少壯派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趁著日本高層還沒來得及反應,以下犯上越過日本內閣、天皇,當天晚上發動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日本高層還不知情,根本不知道東北的事情會發展到什麼地步,一時間亂了陣腳。然而在事變後的短時間內,日本高層態度卻發生360度大轉彎,默認了日本關東軍的以下犯上,全力支持關東軍侵略東三省。
  •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日本關東軍衝進大帥府,八萬根金條直接運日本
    當時守衛北大營的是王以哲率領的第七旅,第七旅是奉軍精銳部隊,擁有8000多人,旅長王以哲是張學良頗為器重的將領。但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卻根據張學良的命令,下令東北軍不準抵抗。 在日軍向北大營發動進攻的時候,關東軍第二師第三旅第九團向奉天發動進攻,還是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
  •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關東軍做了哪些準備?兵力如何部署?
    這一段看似詩情畫意的描述,實際上是九一八事變當晚的前奏。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駐紮在南滿鐵路柳條湖旁的北大營萬名官兵,已經進入了深度睡眠狀態。與此同時,日本軍界爆破技術一流的河本末守中尉,帶著6名日本關東軍士兵,引爆了埋設在南滿鐵路柳條湖的42包小型黃色炸藥,頓時鐵軌、枕木就被炸飛了。隨著劇烈的爆炸聲響,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十四年侵華戰爭的序幕。
  • 從「九一八」事變和中日戰爭看: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今天的話題關於「 九一八」 事變與中日戰爭。「九一八」事變是在1931 年(昭和六年) 9 月18 日,按照關東軍參謀的計劃發動的事件;中日全面戰爭則是以1937 年7 月7 日的小規模武力衝突為導火索而爆發的。請注意,「九一八」事變是「人為」發動的,而中日戰爭在某種意義上是「偶然」爆發的。
  • 「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永遠都不能忘記!牢記歷史,勿忘...
    《紅色歌曲》 紀念《九一八事變》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 九一八事變後,中山先生的秘書長寫了兩首詩,張學良看後十分惱火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炮轟東北軍瀋陽北大營,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東北軍高層判定:第一,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中國也沒有力量跟日本打。如戰敗,日本將對我要求割地賠款,東北地區將萬劫不復。
  • 張學良100歲生日時,一個人不請自來,自報身份後,張學良一言不發
    張學良就是其中一位,張學良活了101歲,但是後世關於他的爭論,卻是從未間斷。九一八事變,他被人唾罵為「不抵抗將軍」;西安事變,他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而寫入歷史教科書。 僅僅因為「九一八事變」,就對張學良施行全盤否定,這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公平的。人們質疑最多的,就是張學良的愛國問題。
  • 張學良:從不抵抗丟東北,到逼蔣抗日被軟禁,真正改變他的是什麼
    張學良這一生傳奇色彩很重,經歷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下面來聊聊他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發生的事吧。01 九一八事變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因為不抵抗,一夜之間丟失了瀋陽,後來4個月不到東北淪陷,三千萬東北同胞成為了亡國奴。一直到現在,到底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不抵抗,仍然爭論不休。
  • 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詩作選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被長期囚禁,失去了自由,楊虎城則被蔣介石派人殺害於重慶「中美合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