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高層還不知情,為何卻默認了關東軍以下犯上?

2020-12-14 趣史微視頻

1931年9月8日,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與就任不久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談話,希望在時局問題上達成共識。然而,陪同本庄繁的石原莞爾卻多次打斷林久治浪的談話。

此後不久,林治久郎就收到了外交交涉署送來的內部資料。根據資料顯示判斷,參謀本部森赴少佐和特務機關華谷正少佐,在拜訪遼寧省省長臧式毅之際,談到中村事件,暗示關東軍有武力解決東北問題的意圖。

林治久郎感覺事情不妙,就將這一危險信號透露給了日本外相幣原喜重郎,希望日本高層能夠向關東軍施壓。9月15日,日本高層來往電文顯示"關東軍正在集結軍隊,提取彈藥器材,有在近期採取軍事行動之勢"幣原喜重郎擔心日本在滿蒙利益受損,一再向日本陸相南次郎警告不可輕易使用武力。

南次郎在一番權衡利弊之後,派遣日本作戰部部長建川美次前往東北制止關東軍的行動。9月17日,林治久郎找到臧式毅,勒令他"為了不給關東軍以蹶起的藉口,必須火速解決中村事件"。臧式毅不敢違拗,按照日本人的意願解決中村事件。林治久郎認為如此一來,關東軍就沒有了武力解決的藉口。

18日,林治久郎還在為制止關東軍武力解決奔走。林治久郎向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寫了一封提醒他注意時局發展的私人信件。日本關東軍少壯派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趁著日本高層還沒來得及反應,以下犯上越過日本內閣、天皇,當天晚上發動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日本高層還不知情,根本不知道東北的事情會發展到什麼地步,一時間亂了陣腳。然而在事變後的短時間內,日本高層態度卻發生360度大轉彎,默認了日本關東軍的以下犯上,全力支持關東軍侵略東三省。日本高層為何會有如此驚人的變化?

一方面,以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為主的激進派,想方設法擴大戰果力主侵華。本庄繁不滿日本高層"不擴大事態"的聲音,在齊齊哈爾製造事端。於是,關東軍主力向北滿推進,給瀋陽、旅順留下了空虛,迫使日本高層向東北調集重兵。

另一方面日本內閣,也受到了來自軍部的壓力。日本軍部獨立於議會、政府之外,直接對日本天皇裕仁負責。裕仁天皇在九一八事變後,對於關東軍試探性攻擊取得輝煌戰果感到很是震驚,默認了關東軍繼續擴大戰果,象徵性地對關東軍的以下犯上予以口頭指責。日本軍部有了天皇的支持,在與內閣角力過程中佔據上風。

此外,中國時局動蕩,內戰不斷,讓日本高層看到了機會。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近20萬東北軍主力,被拖在了關內。1931年7月至9月,蔣介石集結30萬兵力圍剿中央蘇區紅軍。一時間,蔣介石無暇東顧。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依舊奉行"攘外必先安內"國策,對日軍的侵略無動於衷,助漲了日本高層全面侵佔東三省的野心。

最為關鍵的是,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後,出於保存實力的目的,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一路退入關內。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讓日本關東軍屢屢得手,自九一八事變後,三天就佔領遼寧、吉林兩省。

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日本政府已經不能左右關東軍的軍事行動,迫不得已的配合軍部,開始權力支關東軍侵佔東三省。面臨日軍肆無忌憚的侵略,東三省抗日義軍蜂起。其中,以東北義勇軍、東北抗聯最為驚天動地,給予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擊。

相關焦點

  •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關東軍做了哪些準備?兵力如何部署?
    與此同時,日本軍界爆破技術一流的河本末守中尉,帶著6名日本關東軍士兵,引爆了埋設在南滿鐵路柳條湖的42包小型黃色炸藥,頓時鐵軌、枕木就被炸飛了。隨著劇烈的爆炸聲響,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十四年侵華戰爭的序幕。日本為了發動九一八事變,經歷了漫長的準備,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關東都督府時期。
  • 「九一八事變」是因為敵強我弱?評一篇誤國誤民的文章
    1937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不到8000人,就敢對10萬之眾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挑起戰端;回溯到6年前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以1.9萬兵力對壘19萬之眾的東北軍,卻僅用兩天便佔領瀋陽,1個星期佔領遼寧,3個月佔領東三省。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野心為什麼能屢屢得逞?就在於當時的日本「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而當時的中國雖是幅員大國,卻積貧積弱已久。
  •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日本關東軍衝進大帥府,八萬根金條直接運日本
    南滿鐵路被炸毀之後,幾百名日本關東軍便提心弔膽地對東北軍重兵防守的北大營發動進攻。但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卻根據張學良的命令,下令東北軍不準抵抗。 在日軍向北大營發動進攻的時候,關東軍第二師第三旅第九團向奉天發動進攻,還是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到19日,日軍除了遭遇少部分警察抵抗外,並沒有遭遇到過於激烈的抵抗,奉天,營口,四平,長春等地淪陷,大批東北軍向日軍投降。
  •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關東軍總共歷任七個總司令官,他們的結局如何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一直到日本投降,關東軍總共歷任七個總司令官,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第一:本庄繁,日本兵庫人,陸軍大將,早年曾參加過日俄戰爭,1931年8月升任為關東軍司令後,他主持並策劃了「九一八」事變,炮製「偽滿洲國」,後於1932年7月被調派回國,擔任日本天皇裕仁的侍從武官長。
  • 從「九一八」事變和中日戰爭看: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編者按:日本人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上至世界頂尖的優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為何認定「唯有戰爭才是出路」?這些問題或許沉重,但每到像紀念「九一八」事變這樣的日子,我們總會為此陷入沉思。近日,一本暢銷日本10年的歷史書《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簡體中文版首次面世。
  • 夜讀|國破山河在——九一八事變背後的政治角力
    1931年,一場由日本關東軍蓄意策劃的爆炸發生在瀋陽柳條湖畔,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眾所皆知的是,由於國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二十餘萬東北軍一月之內齊齊卸甲,將東北三省的大好國土拱手讓給了日本帝國主義。東北自此淪陷長達十四年,一首流傳甚廣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一代人的恥辱和悲愴。
  • 九一八事變,日軍查抄張學良家產,八萬根金條立刻被運回日本
    北大營當時有8000多名官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整個東北有十幾萬東北軍還有十餘萬警察和地方民團,關內還有20萬東北軍精銳在張學良手裡,而日本關東軍在整個朝鮮半島和東北的部隊一共才兩三萬人。就是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當看守奉軍老巢的參謀長榮臻向張學良請示的時候,張學良下令部隊不抵抗。
  • 中國九一八事變毀滅了日本剛剛建立的政黨政治?
    針對「九一八事變」,通行敘述側重於關東軍與東北軍兩方面,集中闡述日本軍部對華侵略野心與東北軍從抵抗到不抵抗的全過程。不過需要注意,「滿洲事變」不僅對於中國是重大事件,也在日本政壇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成為「軍國昭和」的開山之作。日本軍部為何能夠逐步架空政府,為何日本經營多年的政黨政治無法限制軍部,其原因都能從事變發生第二天的「九一九事件」裡找到蹤跡。
  • 85年前的九一八事變,究竟誰該負全責?
    此事亦證明,自天皇到河本,對皇姑屯事件的理念、價值觀和日本擴大侵華的意圖,是高度一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依然循此模式,故伎重演。但設計、實施的更加周密、陰險。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易幟,日本直接控制並侵佔東北的陰謀失敗,河本大作退出現役。臨退前,他提議由板垣徵四郎接任其關東軍高級參謀一職,其意即是希圖板垣繼承他與田中義一的未遂之志,在中國東北「大幹一番」。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有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判斷失誤還是不敢打?歷史責任不可推卸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自導自演了一齣好戲,他們親手炸毀了自己修築的南滿鐵路,然後將此事嫁禍給中國軍隊,以此為由發起戰爭,進而佔領瀋陽。這次事件被稱為「柳條湖事件」,當時張學良採取了不抵抗政策。四個月後,擁有128萬平方公裡土地,面積等於日本國土面積3.5倍的中國東北地區全境淪陷,這便是充滿恥辱的「九一八」事變。
  • 「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永遠都不能忘記!牢記歷史,勿忘...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時20分, 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 「九一八」事變後, 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 「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是蔣介石的決策還是張學良的主意?
    1991年,張學良重獲自由後,也曾在各種場合表示,"不抵抗"決策完全是自己和東北地方高層的行為,與蔣介石無關。一、"銑電"是否存在?關於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的說法中,最著名的是洪鍅的"銑電"說。洪鍅是張學良部下,"九一八"時任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據他回憶,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曾經給張學良發了一封電文,命令其對日不抵抗,並且回憶電文內容為:"北平。
  • 日本人看「九一八」:什麼時候日本要幹預中國統一,中日就有可能生戰
    以下是蔣豐十篇博文:(1)「日本已不滿足滿蒙,要不斷地膨脹擴張下去!」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加藤陽子在《從滿洲事變到日中戰爭》(巖波書店出版,2007年6月第一版)中指出:「九一八事變」在形態上具有四個特質;其一是趁著對方國領導人不在境內的時候發起武裝衝突;其二,這起衝突是由本來應該禁止幹預政治的軍人們主導的;其三,肇事者自覺地對抗國際法,同時努力在行動計劃中迴避國際法對其的非難。
  • 板垣徵四郎策劃「九一八」,原定28日發動,卻因3份急電報提前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已經八十九年了,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中華大地遭受了悲慘的長達14年的淪陷歲月。本期我們一起回顧那段悲慘的歷史,也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中華民族所遭受了多少困苦才有美好的今天。
  • 九一八事變後,中山先生的秘書長寫了兩首詩,張學良看後十分惱火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炮轟東北軍瀋陽北大營,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東北軍高層判定:第一,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中國也沒有力量跟日本打。如戰敗,日本將對我要求割地賠款,東北地區將萬劫不復。
  • 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的經世致用史觀
    提 要:學界普遍認為傅斯年是科學史學派的領軍人物,其實在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不僅出於經世致用目的撰寫了《東北史綱》《中國民族革命史稿》等論著,還明確表示考證只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目的,歷史學的終極目標是發揮啟發愛國心與民族向上心、增強民族意識等的人文價值功能
  • 一塊精工牌「三道梁」手錶引發九一八事變?
    說小,適逢亂世,兵荒馬亂,殺人奪命尋常見;說大,死了兩個日本人,由此引發九一八事變,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幔。1931年6月5日,日本特務中村震太郎帶著助手井杉延太郎、一名白俄翻譯、一名嚮導以「日本帝國東京農業學會會員 」的名義,在東北進行所謂的土壤學調查,其真實目的進行間諜活動,調查是興安區屯墾軍的兵力分布。
  • 二葉會、木曜會、一夕會:九一八事變前的日本陸軍激進團體
    另外,還說明了對俄、中、美、英形勢判斷的「理由」。日本為了「保證其生存」,需要在滿蒙確立政治權力。這樣,便不可避免地會與俄國的「海洋政策」發生衝突。他們認為日本需要從中國獲取的是對俄戰爭的「物資」,中國的兵力「不值一提」,用半年時間便可完成備戰。另外,他們認為對於中國來說,滿蒙乃「化外之地」,所以中國不會「投入國力」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