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是因為敵強我弱?評一篇誤國誤民的文章

2021-01-15 壹社會

昨天是「七七事變」83周年,軍報刊登了署名葉剛盛的文章《點燃思想深處的狼煙》。作者在文章中寫道: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軍隊與軍隊的較量,歸根結底是實力的比拼。1937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不到8000人,就敢對10萬之眾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挑起戰端;回溯到6年前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以1.9萬兵力對壘19萬之眾的東北軍,卻僅用兩天便佔領瀋陽,1個星期佔領遼寧,3個月佔領東三省。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野心為什麼能屢屢得逞?就在於當時的日本「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而當時的中國雖是幅員大國,卻積貧積弱已久。

作者主張「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在「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國際環境下,這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作者將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三省的原因簡單地歸結於敵強我弱,卻違背了基本的歷史事實,更是存在嚴重的立場錯誤。

九·一八事變,又稱柳條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史稱「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1932年2約,東北全境淪陷。

事變發生時,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10萬人,而日本關東軍卻不到2萬人。面對近30萬兵力的東北軍,1.9萬關東軍為何如入無人之境?

是東北軍武器裝備差嗎?不,事實上東北軍的武器裝備直追日軍精銳!

東北軍在巔峰時期總兵力超40萬,有25步兵旅,10個炮兵團,6個騎兵旅,坦克、裝甲車、飛機甚至軍艦,樣樣都有。

事變前,東北軍一個旅就配了一個炮兵團,在當時的中國首屈一指,即便是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火力也不及東北軍。

可見,葉剛盛的文章關於「當時的日本『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而當時的中國雖是幅員大國,卻積貧積弱已久」的說法,至少在九一八事變問題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如入無人之境」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事變發生以後,東北軍各部隊多次接到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那時的東北軍早已易幟,歸於蔣介石旗下。一直以來,史學界都公認「不抵抗」的命令是蔣介石下的,他才是「不抵抗」的元兇,連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都承認這個問題。

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某些知識精英打著「還原歷史真相、還原事實真相」的幌子,編造大量歷史謠言,一邊抹黑人民領袖和革命先烈,一邊為地主階級和蔣介石F動集團翻案。

其中一個重要的謠言就是說,九一八事變後「不抵抗」的命令是張學良下的,蔣介石不知情,甚至進一步穿鑿附會地說蔣介石軟禁張學良幾十年並不是因為西安事變,而是因為「惱怒於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在百度百科的「九一八事變」詞條中,也將「不抵抗」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張學良。

這種謠言是非常低級、無恥的。

首先,蔣介石就算再柳條湖事件發生的當晚不知情,那麼,從1931年9月18日-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這長達五個月的事件,蔣委員長是瞎了還是聾了,能一直不知情?

第二,蔣介石是「不抵抗」的「慣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並不偶然。1927年3月,英美海軍為了阻止北伐,闖入長江、炮擊南京,釀成死傷2000多人的「南京慘案」,已經攻佔南京的蔣介石卻故意拖延事件調查,英美倒打一耙污衊北伐傷害了僑民,蔣介石最後居然認了罪、給了賠償,還嫁禍給共產黨;

1928年,日本在山東阻止北伐軍,製造了「濟南慘案」,死傷1.7萬人,蔣介石居然還下令「禁止抵抗,力避衝突」;1935年,華北事變,蔣介石卻派何應欽和日本人籤訂《何梅協定》,對日媾和,最終激怒了民眾,引發了一二九運動。而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蔣介石依然沒有對日宣戰,正式的宣戰是在珍珠港事件美日全面開戰之後。

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公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為自己的對外投降賣國、對內瘋狂鎮壓的無恥行徑辯護。

九一八事變之前,蔣介石就已經是張學良的頂頭上司,「不許抵抗」這樣涉及兩個國家軍事與外交的指令,又豈是一個張學良能決定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又是什麼態度呢?他在7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倭寇已在盧溝橋挑釁矣。彼將乘我準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或故與宋哲元為難使華北獨立乎?」「倭已挑戰,決心應戰此其時乎?」

可見,即便在這本蔣介石自我美化的日記中,他也沒下定對日抵抗的決心。

7月9日,蔣介石讓外交部長王寵惠向日本駐華大使發出照會,請求與日本進行談判,和平解決戰事。但日本方面強硬地拒絕了。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盧溝橋事變之前,蔣介石就曾嚴令,「奢言抗日者,殺無赦!」

有這樣對日媾和、首鼠兩端的統帥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除了國民黨第29軍37師219團的自發奮起反擊,其餘國軍部隊又豈肯會積極反抗呢?

可見盧溝橋事變本身也是由於蔣介石「對內壓迫,對外投降」的反動立場造成的,正是蔣介石的對日綏靖、媾和、投降,才一步步激發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使得日本能夠攻佔中國大面積領土,獲取遠遠多於日本本土的資源、勞動力和兵員,以戰養戰,給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造成了極其被動的局面。

葉剛盛的文章,不去批判蔣介石對日投降的行徑,一味地將中國的失利歸因於國力、軍備,這種歷史觀和立場是完全錯誤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頂級報紙上的文章的目的是宣傳、是動員、是指引方向,這樣的宣傳導向,容易讓人忽視漢奸、投降派的影響,完全是對國家與人民的誤導。

相關焦點

  • 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的經世致用史觀
    又由於他對史語所同人的規定是,「史語所的目標不是刻意給人民以光明的希望,而是客觀地揭示民族的過去;並且不對政治施加影響」,因而其反對者稱之為「新漢學」派,「其隱義是說它的成員贊同客觀的、專題式的甚至是瑣碎的研究,並在主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對傅斯年造成了無法估計的影響,他對之前所做的自我定位產生了強烈懷疑。此後,他對政治和學術的態度以及他的行為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 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奮發圖強!
    今天,2020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89周年紀念日,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日子。89年前的今天,日本為獲取經濟利益進一步侵略中國,在日本關東軍的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這就是聞名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也就是1931年9月19日,日軍侵佔瀋陽 。
  •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在抱著美人跳舞?多人闢謠,還是說不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在做什麼?有人說他是在北平抱著美人在跳舞。此事源於馬君武先生。九一八事變之後不久,他在桂林奮筆寫下兩首打油詩。詩曰: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 「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是蔣介石的決策還是張學良的主意?
    很多歷史學者都根據洪鍅這一回憶和趙鎮藩的應和,作為"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曾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的證據。但是查"九一八"事變前後,張學良與東北高層其他官長之間、以張學良為代表的東北高層與蔣介石及南京政府之間往來的原始電報檔案,卻並無一次提到"銑電"。臺灣歷史學家劉維開曾經查遍臺灣保存蔣介石文檔最全的《蔣中正總統檔案》,也未找到"銑電"的檔案 。
  • 「九一八」事變前後,張學良在幹啥?
    去參觀大帥府時,瀋陽籍的導遊介紹說:「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晚,張學良還在北平抽大煙,與胡蝶共舞。憤恨之情溢於言表。導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她介紹的卻與事實有所出入。當時張學良確在北平不假,他是於1931年4月13日從瀋陽遷到北平的,東北的事務則全交與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與臧式毅處理。
  • 從「九一八」事變和中日戰爭看: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今天的話題關於「 九一八」 事變與中日戰爭。「九一八」事變是在1931 年(昭和六年) 9 月18 日,按照關東軍參謀的計劃發動的事件;中日全面戰爭則是以1937 年7 月7 日的小規模武力衝突為導火索而爆發的。請注意,「九一八」事變是「人為」發動的,而中日戰爭在某種意義上是「偶然」爆發的。
  • 夜讀|國破山河在——九一八事變背後的政治角力
    少壯派九一八事變當晚,日軍佔領北大營。無論在陸軍士官學校,還是後來的日本陸軍大學,石原莞爾一直都是「不受歡迎的人物」。但這卻並非因為他能力不佳,而是性格實在太與眾不同了。儘管關東軍少壯派的想法無數次被認定是瘋狂的妄想,但是,改變了中國命運的九一八事變就真的在這些年輕軍官的手中,以一種「下層推動上層」的詭異方式,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的前一年,張學良和他所率領的東北軍正處在國家榮譽的最巔峰。
  • 「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永遠都不能忘記!牢記歷史,勿忘...
    有態度 有溫度 白山青年都在關注 2020年9月18日 是「九一八事變 《紅色歌曲》 紀念《九一八事變》
  •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關東軍做了哪些準備?兵力如何部署?
    這一段看似詩情畫意的描述,實際上是九一八事變當晚的前奏。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駐紮在南滿鐵路柳條湖旁的北大營萬名官兵,已經進入了深度睡眠狀態。與此同時,日本軍界爆破技術一流的河本末守中尉,帶著6名日本關東軍士兵,引爆了埋設在南滿鐵路柳條湖的42包小型黃色炸藥,頓時鐵軌、枕木就被炸飛了。隨著劇烈的爆炸聲響,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十四年侵華戰爭的序幕。
  •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高層還不知情,為何卻默認了關東軍以下犯上?
    日本關東軍少壯派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趁著日本高層還沒來得及反應,以下犯上越過日本內閣、天皇,當天晚上發動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日本高層還不知情,根本不知道東北的事情會發展到什麼地步,一時間亂了陣腳。然而在事變後的短時間內,日本高層態度卻發生360度大轉彎,默認了日本關東軍的以下犯上,全力支持關東軍侵略東三省。
  • 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判斷失誤還是不敢打?歷史責任不可推卸
    我希望和平解決這件事,因為我認為日本不應該挑起戰爭,否則將受到國際上的譴責。如果我知道日本要發起戰爭,我一定會抵抗。國民黨責備我不抵抗,我不能接受,如果責備我判斷失誤,這我確實有責任。」那麼,張學良真的是判斷失誤嗎?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就算當天判斷失誤,也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彌補的。
  • 九一八事變後,中山先生的秘書長寫了兩首詩,張學良看後十分惱火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炮轟東北軍瀋陽北大營,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東北軍高層判定:第一,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中國也沒有力量跟日本打。如戰敗,日本將對我要求割地賠款,東北地區將萬劫不復。
  • 九一八事變,日軍查抄張學良家產,八萬根金條立刻被運回日本
    張家父子經營東北多年,擁有豐厚的財產,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日本人就衝進了瀋陽大帥府,當時日本人在統計張家財產,他們發現天津銀行和滙豐銀行裡面都有一千萬,朝鮮銀行四百萬和正隆銀行兩百萬。張學良在東北各地的私人銀行,錢莊,票號,房屋,土地也都被日本人查抄為逆產。日軍從大帥府搜出八萬根金條,共256萬兩黃金,直接運往日本本土。
  •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日本關東軍衝進大帥府,八萬根金條直接運日本
    但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卻根據張學良的命令,下令東北軍不準抵抗。 在日軍向北大營發動進攻的時候,關東軍第二師第三旅第九團向奉天發動進攻,還是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到19日,日軍除了遭遇少部分警察抵抗外,並沒有遭遇到過於激烈的抵抗,奉天,營口,四平,長春等地淪陷,大批東北軍向日軍投降。
  •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關東軍總共歷任七個總司令官,他們的結局如何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一直到日本投降,關東軍總共歷任七個總司令官,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第一:本庄繁,日本兵庫人,陸軍大將,早年曾參加過日俄戰爭,1931年8月升任為關東軍司令後,他主持並策劃了「九一八」事變,炮製「偽滿洲國」,後於1932年7月被調派回國,擔任日本天皇裕仁的侍從武官長。
  • 一塊精工牌「三道梁」手錶引發九一八事變?
    說小,適逢亂世,兵荒馬亂,殺人奪命尋常見;說大,死了兩個日本人,由此引發九一八事變,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幔。1931年6月5日,日本特務中村震太郎帶著助手井杉延太郎、一名白俄翻譯、一名嚮導以「日本帝國東京農業學會會員 」的名義,在東北進行所謂的土壤學調查,其真實目的進行間諜活動,調查是興安區屯墾軍的兵力分布。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85年前的九一八事變,究竟誰該負全責?
    九一八事變,日本依然循此模式,故伎重演。但設計、實施的更加周密、陰險。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易幟,日本直接控制並侵佔東北的陰謀失敗,河本大作退出現役。臨退前,他提議由板垣徵四郎接任其關東軍高級參謀一職,其意即是希圖板垣繼承他與田中義一的未遂之志,在中國東北「大幹一番」。關東軍及軍部、參謀本部迅即採納了河本之建議,任命板垣為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果然不負其望,與石原等策劃了九一八事變。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有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那天晚上,張學良究竟有沒有摟著影星胡蝶跳舞
    「九一八事變」打開了中華十幾年的屈辱史,近些年來,對於那一段歷史的各種解密文獻層出不窮,而在當時的事變之後,報紙上曾經刊登了一個叫馬君武的作者寫的詩,《哀瀋陽》: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