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七七事變」83周年,軍報刊登了署名葉剛盛的文章《點燃思想深處的狼煙》。作者在文章中寫道: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軍隊與軍隊的較量,歸根結底是實力的比拼。1937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不到8000人,就敢對10萬之眾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挑起戰端;回溯到6年前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以1.9萬兵力對壘19萬之眾的東北軍,卻僅用兩天便佔領瀋陽,1個星期佔領遼寧,3個月佔領東三省。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野心為什麼能屢屢得逞?就在於當時的日本「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而當時的中國雖是幅員大國,卻積貧積弱已久。
作者主張「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在「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國際環境下,這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作者將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三省的原因簡單地歸結於敵強我弱,卻違背了基本的歷史事實,更是存在嚴重的立場錯誤。
九·一八事變,又稱柳條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史稱「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1932年2約,東北全境淪陷。
事變發生時,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10萬人,而日本關東軍卻不到2萬人。面對近30萬兵力的東北軍,1.9萬關東軍為何如入無人之境?
是東北軍武器裝備差嗎?不,事實上東北軍的武器裝備直追日軍精銳!
東北軍在巔峰時期總兵力超40萬,有25步兵旅,10個炮兵團,6個騎兵旅,坦克、裝甲車、飛機甚至軍艦,樣樣都有。
事變前,東北軍一個旅就配了一個炮兵團,在當時的中國首屈一指,即便是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火力也不及東北軍。
可見,葉剛盛的文章關於「當時的日本『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而當時的中國雖是幅員大國,卻積貧積弱已久」的說法,至少在九一八事變問題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如入無人之境」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事變發生以後,東北軍各部隊多次接到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那時的東北軍早已易幟,歸於蔣介石旗下。一直以來,史學界都公認「不抵抗」的命令是蔣介石下的,他才是「不抵抗」的元兇,連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都承認這個問題。
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某些知識精英打著「還原歷史真相、還原事實真相」的幌子,編造大量歷史謠言,一邊抹黑人民領袖和革命先烈,一邊為地主階級和蔣介石F動集團翻案。
其中一個重要的謠言就是說,九一八事變後「不抵抗」的命令是張學良下的,蔣介石不知情,甚至進一步穿鑿附會地說蔣介石軟禁張學良幾十年並不是因為西安事變,而是因為「惱怒於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在百度百科的「九一八事變」詞條中,也將「不抵抗」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張學良。
這種謠言是非常低級、無恥的。
首先,蔣介石就算再柳條湖事件發生的當晚不知情,那麼,從1931年9月18日-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這長達五個月的事件,蔣委員長是瞎了還是聾了,能一直不知情?
第二,蔣介石是「不抵抗」的「慣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並不偶然。1927年3月,英美海軍為了阻止北伐,闖入長江、炮擊南京,釀成死傷2000多人的「南京慘案」,已經攻佔南京的蔣介石卻故意拖延事件調查,英美倒打一耙污衊北伐傷害了僑民,蔣介石最後居然認了罪、給了賠償,還嫁禍給共產黨;
1928年,日本在山東阻止北伐軍,製造了「濟南慘案」,死傷1.7萬人,蔣介石居然還下令「禁止抵抗,力避衝突」;1935年,華北事變,蔣介石卻派何應欽和日本人籤訂《何梅協定》,對日媾和,最終激怒了民眾,引發了一二九運動。而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蔣介石依然沒有對日宣戰,正式的宣戰是在珍珠港事件美日全面開戰之後。
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公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為自己的對外投降賣國、對內瘋狂鎮壓的無恥行徑辯護。
九一八事變之前,蔣介石就已經是張學良的頂頭上司,「不許抵抗」這樣涉及兩個國家軍事與外交的指令,又豈是一個張學良能決定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又是什麼態度呢?他在7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倭寇已在盧溝橋挑釁矣。彼將乘我準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或故與宋哲元為難使華北獨立乎?」「倭已挑戰,決心應戰此其時乎?」
可見,即便在這本蔣介石自我美化的日記中,他也沒下定對日抵抗的決心。
7月9日,蔣介石讓外交部長王寵惠向日本駐華大使發出照會,請求與日本進行談判,和平解決戰事。但日本方面強硬地拒絕了。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盧溝橋事變之前,蔣介石就曾嚴令,「奢言抗日者,殺無赦!」
有這樣對日媾和、首鼠兩端的統帥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除了國民黨第29軍37師219團的自發奮起反擊,其餘國軍部隊又豈肯會積極反抗呢?
可見盧溝橋事變本身也是由於蔣介石「對內壓迫,對外投降」的反動立場造成的,正是蔣介石的對日綏靖、媾和、投降,才一步步激發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使得日本能夠攻佔中國大面積領土,獲取遠遠多於日本本土的資源、勞動力和兵員,以戰養戰,給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造成了極其被動的局面。
葉剛盛的文章,不去批判蔣介石對日投降的行徑,一味地將中國的失利歸因於國力、軍備,這種歷史觀和立場是完全錯誤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頂級報紙上的文章的目的是宣傳、是動員、是指引方向,這樣的宣傳導向,容易讓人忽視漢奸、投降派的影響,完全是對國家與人民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