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幅域遼闊,極度強盛,鼎盛時期更是號稱萬國來朝,軍力強大。而在這樣一個強盛國家中,卻有一位少年將軍,雖然名聲不及李靖等大將,但他在唐朝歷史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堪稱唐朝歷史轉折點,此人便是唐中名將高仙芝。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其父高舍雞亦是一位將軍,可以說是將門虎子。高仙芝從小隨父從軍,年僅二十餘歲便當上將軍之職位。後來更是得遇貴人,被節度使夫蒙靈詧看重,一路提拔至四鎮都知兵馬使、安西副都護等職位。
圖1
開元年間,唐朝正值開元盛世,國力強盛,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強烈的野心。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令徵討小勃律(今克什米爾),高仙芝奉旨,率兵萬人,一路西去。小勃律原本是唐朝屬國,佔據重要戰略位置,後吐蕃贊普兩國聯姻,把公主下嫁小勃律國王換取了小勃律的依附,吐蕃進而以小勃律為跳板控制了周邊各國,公然與對唐朝叫板,為此安西都曾護多次徵討小勃律,但都無功而返。高仙芝為伐小勃律一路率軍跋山涉水,兵分三路,奔襲三月順利會師連雲堡,並兵行奇招,大膽決定趁凌晨河水水勢低緩之際強渡吐蕃軍認為的「不可能渡過之河」婆勒川,打了吐蕃軍一個措手不及。大敗吐蕃,攻破連雲堡,殺敵五千餘人,俘虜千餘人,繳獲戰馬、鎧甲器械、各類物資無數。連雲堡大勝之後,高仙芝乘勝追擊,先是派心腹偽裝阿弩越城假降,大增士氣,之後一鼓作氣入駐阿弩越城,派手下大將直襲小勃律國王,擒獲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同時派兵截斷吐蕃增援小勃律的唯一路口。同年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包括國王和公主在內的一應重要俘虜,率大軍班師回朝。僅歷時六月,便平定了小勃律國,壓得拂菻、大食等西域七十二國盡皆低眉,俯首稱臣。
圖2
天寶八年(749年)十一月,吐火羅(今阿富汗)上朝時派遣使者上表唐玄宗,狀告朅師國已經依附吐蕃,對吐火羅國內造成極大困擾,請求唐朝發兵朅師國前去援助。高仙芝再次奉命出軍,並於次年二月大破朅師國,俘虜國王勃特沒,在西域之中打下了赫赫威名。高仙芝雖然戰功赫赫,為大唐打下了大片疆土,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為人貪婪,為了錢財甚至不顧大局。天寶八年十二月,高仙芝覬覦垂涎石國(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幹)物產富饒,不惜撕毀唐朝和石國的友好協議,上奏皇帝誣告石國有反叛之心,與天寶十年發兵徵伐石國,強行掠奪走石國大量財富。在回國途中,高仙芝還不滿足,又誣衊突騎施部落反叛,發兵攻打突騎施,俘虜了突騎施可汗移撥。高仙芝此舉隨掠奪了大片財富,但是惹得西域一片民怨,更是打破了西域各國對唐朝的信任。之後西域諸部落聯合大食,設計引高仙芝率軍三萬至怛羅斯城,此地已深入大食境內七百餘裡,在決戰的關鍵時刻高仙芝手下的外族葛羅祿更是突然叛變,與敵軍前後圍攻唐軍,高仙芝大敗而逃,史稱怛羅斯之戰。這次戰役,高仙芝率領的數萬唐朝將士死傷殆盡,僅生還千餘人,大唐更是就此失去中亞霸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後高仙芝一蹶不振,再難打過幾次勝仗,最終更是在一次宦官的誣陷下被唐玄宗賜死於刀下,可惜可嘆。
圖3
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的將領。他守護西域,為維護大唐邊境安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更是收復西域諸國,為大唐打下大片江山。但由於自身貪婪無度,背刺盟國,令唐朝失了威望、墮了民心,遭諸國圍攻,可謂功過參半,後來更是遭宦官誣陷,遭唐玄宗賜死,令人不由感嘆命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