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的輝煌歲月在當時屬於東方的輝煌,更是屬於世界的輝煌,帝國的強大統治,必定伴隨著名將的誕生,而唐朝中期的高仙芝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
高仙芝本是高句麗人,高句麗是我國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隋朝三徵高句麗都未能將其滅國。到唐朝時期,特別是太宗時期,實行對高句麗猛烈的軍事打擊,雖然未能滅國,但也使其元氣大傷。到唐高宗時期,繼續對高句麗用兵,終於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將這個國家納入唐王朝的統治範圍。唐朝為了能夠穩定地方局勢,對其內部統治階級人員進行安撫,授予他們高官厚祿,所以高仙芝家族就是被安撫的對象。
少年時的高仙芝跟隨父親到達安西,因為父親的功勞高仙芝被授予遊擊將軍,並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到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拜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當時的混小子,現在已經成長為大唐的兵馬使,維護唐王朝在西域的統治,至此,他的軍事才能被徹底的激發出來。
遠徵
唐朝到唐玄宗時期,國力空前盛大,無論是當時的人口、軍事、經濟、都排在世界的前列。而這一切,都將是高仙芝在外作戰的前提保障。當時唐朝的軍事實力慢慢向西發展,逐漸擴散至蔥嶺地區(今天的帕米爾高原),而蔥嶺上有兩個國家,即大勃律和小勃律,小勃律以前是唐朝的屬國,不過後來吐蕃把他們的公主下嫁給了小勃律王,於是小勃律就歸附了吐蕃,吐蕃隨後控制了西北各國,唐朝知道這件事後,絕對是零容忍的。
唐天寶六年,唐玄宗命令高仙芝率領軍隊討伐小勃律,高仙芝接到命令後,帶領大軍從龜茲出發,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遠徵,用了一個月時間到達疏勒,在疏勒進行短暫休整後,又用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到達蔥嶺守捉(今天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帶),大軍繼續前進,到達播密川。高仙芝一路翻山越嶺,艱苦行軍,同將士同甘共苦,經過約三個月的時間到達特勒滿川(今天的瓦汗河),最終唐軍兵分三路在吐蕃的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下匯合,最終拿下連雲堡,留少量軍士鎮守。
高仙芝則帶領大軍繼續前行,又經過艱難行軍後到達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小勃律王看唐軍兵鋒所至,根本不敢相信,眼看吐蕃救援無望,遂出城投降,高仙芝派三千軍馬留守此處,唐軍軍威威震西域七十二國,紛紛表示願意歸附大唐。高仙芝的第一次遠徵就取得如此勝利,並且翻越層層雪山,居然還能有如此高昂的戰鬥力,這表現出了高仙芝在惡劣環境中的軍事才能。
再次遠徵
天寶八年,唐玄宗宣高仙芝入朝,表彰他在邊疆上的貢獻,隨後加封高仙芝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員。同年八月,吐火羅(阿富汗北部)人上表唐王朝請求幫助,說朅師國(巴基斯坦北部)投靠吐蕃欺負自己,而自己國力太小,無法與其對抗,希望大唐抽調安西兵力來幫助攻打朅師國,正所謂是「有空難,找大唐。」
唐玄宗知道後,命令高仙芝第二次遠徵作戰,有了第一次遠徵的經驗後,第二次就顯得輕鬆多了,對於高仙芝而言,攻滅朅師只是個時間問題。在做好全面準備後,次年二月,高仙芝率軍來到朅師城下,朅師哪是唐軍的對手,三下五除二就被唐軍擊敗了,並俘虜其國王勃特沒,高仙芝又一次威震西域各國,其威望在西域越來越高。
唐與阿拉伯怛邏斯之戰
當時唐王朝為東方大國,而西方則崛起了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政教合一的統一阿拉伯國家,我們中國古代則稱之為「大食」。唐王朝的擴張向西發展,而阿拉伯帝國拼命的向東發展,中亞就成為兩國領土擴張的重合地區,一場較量兩國實力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戰爭的導火索是高仙芝滅石國,石國為中亞小國之一,但其國民善於經商,農業發達,高仙芝做夢都想把石國收入囊中,於是隨便找了個藉口就率領大軍把石國給滅掉了,說實話,石國的滅亡的確有點冤枉,雖然國家滅亡了,但石國王子卻逃跑了,邊跑邊說高仙芝是一個戰爭狂人,自己無辜被滅國,這件事被其他部落知道後,暗中聯合大食國準備進攻唐朝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得知諸國計劃,決定先發制人,於是親率蕃、漢三萬大軍(一說6至7萬)攻打大食,大軍在高仙芝的帶領下,深入敵軍七百餘裡,最終到達怛邏斯城下(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與大食軍遭遇,大食素知唐軍英勇善戰,所以不敢貿然出擊,遂派十萬大軍抵抗唐軍,唐軍與大食軍共相持五天。起初,唐朝步軍依靠強弓勁弩佔有很大優勢,高仙芝手下的大唐騎兵也一度碾壓阿拉伯騎兵,不過阿拉伯軍在人數上遠遠高於唐軍,以至於雙方誰也吃不下誰,戰爭進入僵持階段。
到了第五日晚,唐軍中的葛邏祿蕃軍投降到了阿拉伯軍,給唐軍來了個釜底抽薪,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的聯繫,致使唐軍內部發生混亂。阿拉伯軍看到時機已到,立刻投出所屬騎兵突擊唐朝步軍,隨後唐軍潰敗,高仙芝見大勢已去,帶領數千人逃回安西。
此戰之後,高仙芝被解除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被玄宗調入京城任右金吾大將軍。
血染潼關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大唐的繁華遭到滅頂之災,身兼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聯合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兵十五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當時中原地區久沒戰亂,一下子遭遇這麼大規模的叛亂,守城軍士紛紛棄城而逃,叛軍很快佔領唐朝黃河以北大片地區。玄宗得知後,立刻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此人是高仙芝一手帶出來的)赴洛陽迎戰,
與此同時,令高仙芝從長安出發率軍平叛,唐玄宗親自到勤政樓相送,希望他能凱旋而歸,隨後,高仙芝到達陝郡(河南三門峽),可是叛軍勢大,朝廷軍隊一時間難以正面取勝,封常清鎮守的洛陽也被叛軍攻破。最後與高仙芝合兵一處,退守陝郡,封常清對高仙芝說「現在賊軍勢不可擋,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潼關,如果潼關城破,那長安就危險了,我們不如把軍隊開到潼關,以此守住長安門戶。」高仙芝覺得封常清說的有理,於是帶領軍隊退守潼關。
安祿山見潼關守軍充足,於是進攻的速度才梢梢放慢。玄宗皇帝得知後,只是將封常清削了官職,讓他在高仙芝手下效力。可是再好的搭檔,也躲不過小人的告狀,這個小人就是宦官邊令誠,邊令誠素來和高仙芝不合,正好逮住這個機會,好好的在皇帝面前告他一狀,說「封常清的敗逃動搖了軍心,而高仙芝本不是漢人,其心必異,此次陝郡丟失,肯定是高仙芝勾結叛軍所至」,玄宗聽信小人讒言,頓時大怒,派遣邊令誠到潼關斬殺封常清和高仙芝。
邊令誠到達潼關後,宣讀了玄宗的詔令,立刻斬殺封常清,高仙芝得知後,向天喊冤,望著封常清的屍體說「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的位置,現在朝廷讓我們一起死,難道是上天安排的嗎?」說完就被邊令誠斬殺。
夕陽下,歷史名城潼關,被兩位大唐名將的鮮血染紅,高仙芝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實在令人惋惜。
結語
高仙芝和盛世大唐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英雄,高仙芝造就了大唐盛世,同時,大唐也成就了高仙芝,把他打造成了盛世名將。
大唐: 別了,英雄高仙芝
高仙芝: 別了,我那個引以為傲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