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本是外族將軍,卻為唐帝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2020-12-17 景觀歷史

唐王朝的輝煌歲月在當時屬於東方的輝煌,更是屬於世界的輝煌,帝國的強大統治,必定伴隨著名將的誕生,而唐朝中期的高仙芝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

高仙芝本是高句麗人,高句麗是我國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隋朝三徵高句麗都未能將其滅國。到唐朝時期,特別是太宗時期,實行對高句麗猛烈的軍事打擊,雖然未能滅國,但也使其元氣大傷。到唐高宗時期,繼續對高句麗用兵,終於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將這個國家納入唐王朝的統治範圍。唐朝為了能夠穩定地方局勢,對其內部統治階級人員進行安撫,授予他們高官厚祿,所以高仙芝家族就是被安撫的對象。

少年時的高仙芝跟隨父親到達安西,因為父親的功勞高仙芝被授予遊擊將軍,並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到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拜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當時的混小子,現在已經成長為大唐的兵馬使,維護唐王朝在西域的統治,至此,他的軍事才能被徹底的激發出來。

遠徵

唐朝到唐玄宗時期,國力空前盛大,無論是當時的人口、軍事、經濟、都排在世界的前列。而這一切,都將是高仙芝在外作戰的前提保障。當時唐朝的軍事實力慢慢向西發展,逐漸擴散至蔥嶺地區(今天的帕米爾高原),而蔥嶺上有兩個國家,即大勃律和小勃律,小勃律以前是唐朝的屬國,不過後來吐蕃把他們的公主下嫁給了小勃律王,於是小勃律就歸附了吐蕃,吐蕃隨後控制了西北各國,唐朝知道這件事後,絕對是零容忍的。

唐天寶六年,唐玄宗命令高仙芝率領軍隊討伐小勃律,高仙芝接到命令後,帶領大軍從龜茲出發,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遠徵,用了一個月時間到達疏勒,在疏勒進行短暫休整後,又用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到達蔥嶺守捉(今天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帶),大軍繼續前進,到達播密川。高仙芝一路翻山越嶺,艱苦行軍,同將士同甘共苦,經過約三個月的時間到達特勒滿川(今天的瓦汗河),最終唐軍兵分三路在吐蕃的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下匯合,最終拿下連雲堡,留少量軍士鎮守。

高仙芝則帶領大軍繼續前行,又經過艱難行軍後到達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小勃律王看唐軍兵鋒所至,根本不敢相信,眼看吐蕃救援無望,遂出城投降,高仙芝派三千軍馬留守此處,唐軍軍威威震西域七十二國,紛紛表示願意歸附大唐。高仙芝的第一次遠徵就取得如此勝利,並且翻越層層雪山,居然還能有如此高昂的戰鬥力,這表現出了高仙芝在惡劣環境中的軍事才能。

再次遠徵

天寶八年,唐玄宗宣高仙芝入朝,表彰他在邊疆上的貢獻,隨後加封高仙芝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員。同年八月,吐火羅(阿富汗北部)人上表唐王朝請求幫助,說朅師國(巴基斯坦北部)投靠吐蕃欺負自己,而自己國力太小,無法與其對抗,希望大唐抽調安西兵力來幫助攻打朅師國,正所謂是「有空難,找大唐。」

唐玄宗知道後,命令高仙芝第二次遠徵作戰,有了第一次遠徵的經驗後,第二次就顯得輕鬆多了,對於高仙芝而言,攻滅朅師只是個時間問題。在做好全面準備後,次年二月,高仙芝率軍來到朅師城下,朅師哪是唐軍的對手,三下五除二就被唐軍擊敗了,並俘虜其國王勃特沒,高仙芝又一次威震西域各國,其威望在西域越來越高。

唐與阿拉伯怛邏斯之戰

當時唐王朝為東方大國,而西方則崛起了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政教合一的統一阿拉伯國家,我們中國古代則稱之為「大食」。唐王朝的擴張向西發展,而阿拉伯帝國拼命的向東發展,中亞就成為兩國領土擴張的重合地區,一場較量兩國實力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戰爭的導火索是高仙芝滅石國,石國為中亞小國之一,但其國民善於經商,農業發達,高仙芝做夢都想把石國收入囊中,於是隨便找了個藉口就率領大軍把石國給滅掉了,說實話,石國的滅亡的確有點冤枉,雖然國家滅亡了,但石國王子卻逃跑了,邊跑邊說高仙芝是一個戰爭狂人,自己無辜被滅國,這件事被其他部落知道後,暗中聯合大食國準備進攻唐朝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得知諸國計劃,決定先發制人,於是親率蕃、漢三萬大軍(一說6至7萬)攻打大食,大軍在高仙芝的帶領下,深入敵軍七百餘裡,最終到達怛邏斯城下(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與大食軍遭遇,大食素知唐軍英勇善戰,所以不敢貿然出擊,遂派十萬大軍抵抗唐軍,唐軍與大食軍共相持五天。起初,唐朝步軍依靠強弓勁弩佔有很大優勢,高仙芝手下的大唐騎兵也一度碾壓阿拉伯騎兵,不過阿拉伯軍在人數上遠遠高於唐軍,以至於雙方誰也吃不下誰,戰爭進入僵持階段。

到了第五日晚,唐軍中的葛邏祿蕃軍投降到了阿拉伯軍,給唐軍來了個釜底抽薪,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的聯繫,致使唐軍內部發生混亂。阿拉伯軍看到時機已到,立刻投出所屬騎兵突擊唐朝步軍,隨後唐軍潰敗,高仙芝見大勢已去,帶領數千人逃回安西。

此戰之後,高仙芝被解除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被玄宗調入京城任右金吾大將軍。

血染潼關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大唐的繁華遭到滅頂之災,身兼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聯合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兵十五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當時中原地區久沒戰亂,一下子遭遇這麼大規模的叛亂,守城軍士紛紛棄城而逃,叛軍很快佔領唐朝黃河以北大片地區。玄宗得知後,立刻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此人是高仙芝一手帶出來的)赴洛陽迎戰,

與此同時,令高仙芝從長安出發率軍平叛,唐玄宗親自到勤政樓相送,希望他能凱旋而歸,隨後,高仙芝到達陝郡(河南三門峽),可是叛軍勢大,朝廷軍隊一時間難以正面取勝,封常清鎮守的洛陽也被叛軍攻破。最後與高仙芝合兵一處,退守陝郡,封常清對高仙芝說「現在賊軍勢不可擋,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潼關,如果潼關城破,那長安就危險了,我們不如把軍隊開到潼關,以此守住長安門戶。」高仙芝覺得封常清說的有理,於是帶領軍隊退守潼關。

安祿山見潼關守軍充足,於是進攻的速度才梢梢放慢。玄宗皇帝得知後,只是將封常清削了官職,讓他在高仙芝手下效力。可是再好的搭檔,也躲不過小人的告狀,這個小人就是宦官邊令誠,邊令誠素來和高仙芝不合,正好逮住這個機會,好好的在皇帝面前告他一狀,說「封常清的敗逃動搖了軍心,而高仙芝本不是漢人,其心必異,此次陝郡丟失,肯定是高仙芝勾結叛軍所至」,玄宗聽信小人讒言,頓時大怒,派遣邊令誠到潼關斬殺封常清和高仙芝。

邊令誠到達潼關後,宣讀了玄宗的詔令,立刻斬殺封常清,高仙芝得知後,向天喊冤,望著封常清的屍體說「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的位置,現在朝廷讓我們一起死,難道是上天安排的嗎?」說完就被邊令誠斬殺。

夕陽下,歷史名城潼關,被兩位大唐名將的鮮血染紅,高仙芝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實在令人惋惜。

結語

高仙芝和盛世大唐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英雄,高仙芝造就了大唐盛世,同時,大唐也成就了高仙芝,把他打造成了盛世名將。

大唐: 別了,英雄高仙芝

高仙芝: 別了,我那個引以為傲的大唐

相關焦點

  • 大唐軍隊中的外族名將之高仙芝
    盛唐時期的朝廷採取的是唯才是舉的方針,不論出身、種族,只要你有才且願意為大唐效力,朝廷都願意接納使用。在大唐軍隊中,就有許多外族的軍事將領,他們為唐朝抵禦侵略,開疆拓土做出重大的貢獻。高仙芝就是其中之一。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少年時隨父親來到安西(今新疆庫車)從軍效命。
  • 少年將軍,功過難辨高仙芝
    而在這樣一個強盛國家中,卻有一位少年將軍,雖然名聲不及李靖等大將,但他在唐朝歷史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堪稱唐朝歷史轉折點,此人便是唐中名將高仙芝。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其父高舍雞亦是一位將軍,可以說是將門虎子。高仙芝從小隨父從軍,年僅二十餘歲便當上將軍之職位。後來更是得遇貴人,被節度使夫蒙靈詧看重,一路提拔至四鎮都知兵馬使、安西副都護等職位。
  • 大唐最後的榮耀:鐵血安西軍,滿城盡白髮,苦守孤城五十年
    他們也是大唐最後的「榮耀」,在舉目皆敵的西域,在鐵血郡王郭昕的帶領下安西軍為大唐守衛著最後一寸土地,直至戰死也是無怨無悔,真可以說是滿城白髮兵,怎敢忘大唐?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滿城盡百發,苦守西域五十年直至最後一人。
  • 南明最後一戰:李自成侄孫全家殉難,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
    直到1664年,清朝才動員10萬大軍徹底消滅了這一力量。在南明的這場最後決戰中,李自成的孫子拒絕投降,全家殉難,為大明流下最後一滴血,到底是怎麼回事?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清軍入關改變了當時天下的形勢。李自成死後,大順郡軍龍沒有首領,又陷入了流動作戰狀態。大順郡與否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接受了明朝的呼籲,李通和高日公將軍隊改編成了「忠英」。
  • 安史之亂,高仙芝被起用,說:和平得太久,當兵的已經不會打仗了
    小勃律原為唐屬國,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吐蕃贊普把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之為妻,小勃律國遂歸附於吐蕃,吐蕃進而控制了西北各國,因此「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中斷了對唐朝的朝貢,唐幾任安西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察數次派兵討伐,因地勢險要,加之吐蕃進行援助,皆無功而返。
  • 帝國雙璧和悲情雙子——被韓國規劃的高仙芝和罪三代封常清
    不過再看身份的話,二人可就是差太多了,畢竟一個是看大門的孫子,另一個則是將軍的兒子,不管怎麼看都不好把二人給聯繫到一塊去。一、「緣分」的開始封常清的外祖父去世後,而且其又是人生地不熟的,也算是徹底沒了依靠,整日的生活也就是勉強溫飽。
  • 大唐西域的失落:32歲的他一路向西,書寫盛唐最後的輝煌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作為唐朝地理的紀實資料,岑參的《經火山》,更是如實記錄了新疆地下煤礦自燃的奇景,當時,從東沙爾湖到新疆哈密大南湖以西,長年有地下煤礦自燃,一直從唐朝燒到清朝才耗盡,這樣的奇景,只有「萬裡覓封侯」的他,才有緣親身經歷。
  • 怛羅斯之戰,因為一位將軍的原因,導致唐帝國戰敗
    唐帝國的霸權中華帝國中的唐朝可謂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當時唐朝的經濟、文化、軍事、政治體制都居世界領先地位,展現出一種開放、強大、包容、文明的形象。大唐的首都長安城佔地80多平方公裡,人口最多時超過百萬,是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
  • 納卡亞美尼亞老兵拒絕撤離,堅守家園,哪怕打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而且這些人大部分是老人,並且表示:堅守家鄉,哪怕打到流盡最後一滴血。對於亞美尼亞來說,在這次衝突中損失慘重,不光是損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損失了不少軍隊和平民,最後還要讓出一部分領土給亞塞拜然。當然,亞塞拜然得到了這些領土,並且在衝突中一直佔據上風,所以對於亞塞拜然來說,雖然也有很大的損失,但是畢竟得到了一部分亞美尼亞的領土。
  • 老賊秦檜死了66年後,他的三個子孫為了保衛宋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十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趙構親自登門探望秦檜,這個老賊直到最後一刻,還在為自己子孫後代的功名富貴盤算,策劃了一出醜劇。當著宋高宗的面,秦檜「無一語,惟流涕而已」,偽裝出一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模樣。然後,在他的授意下,他的兒子秦熺向宋高宗哭拜於地,提出一個請求:「請代居相位」,請求讓他接替父親秦檜的宰相之位。
  • 這個中世紀帝國曾想攻佔中國,結果打贏了決戰,卻沒敢再進一步
    開元十二年,阿拉伯帝國希沙木繼位為哈裡發,派軍攻打西域國東拔汗那,渴水日之戰爆發,在突騎施(投降唐朝的一支突厥部落,在西域為唐朝打了不少仗)的協助下,大食軍(阿拉伯軍隊)大敗,傷亡慘重。這次戰爭的結果是西域本投靠阿拉伯帝國的康國、石國等國又回到了唐朝這邊,阿拉伯帝國則元氣大傷,幾十年不敢染指西域。
  • 此民族,長期和中國激戰,犧牲全部精銳,為中國擊退西方帝國
    吐蕃確實夠彪悍,與唐交戰,唐佔不了上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把人家打得不敢再犯。 公元7世紀時,歷史上出現了三個大國,一個是中原唐朝,一個是吐蕃王國,另外一個則是阿拉伯帝國。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公元8世紀時,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成為分別盤踞在東西方兩頭的強大帝國,而吐蕃,夾在這兩個帝國之間,同樣進入了國力最強時期。
  • 率2萬人敢突進700裡打20萬阿拉伯鐵騎,高句麗唐將高仙芝揚威西域
    率2萬人敢突進700裡打20萬阿拉伯鐵騎,高句麗唐將高仙芝揚威西域大唐天寶六年,當時還是行營節度使的高仙芝突出奇兵,擊破了與三次擊敗大唐軍隊的小勃律,以7000兵馬一舉擊潰吐蕃數萬大軍,在婆勒川河畔斬首敵兵5000餘,西域七十二國為之震動,高仙芝一戰封神。
  • 史泰龍英雄遲暮,硬漢蘭博的最後一滴血
    與更加私人化的《洛奇》相比,貴為西爾維斯特·史泰龍雙拳之一的《第一滴血》並沒有與其知名度相匹配的質量與影響力。 《第一滴血》中的反戰和反英雄,不僅沒有在續作中延續下去,甚至還走到了完全的反面。
  • 中世紀兩大帝國的對決:中國失敗之後再未能西拓
    尤其是開地千裡的李唐,但在與另一世界級帝國的較量中卻落敗,以至於中國再未能西拓……中世紀對於歐亞大陸西側的歐羅巴來講,無疑是黑暗的。但大陸的東側,兩個世界級帝國正如日中天,忙著向內亞的廣闊草原進發。這兩大帝國是哪個呢?便是東亞的大唐帝國,還有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帝國。正當李唐的開元天寶盛世,大唐帝國的開拓也已經臻於極盛。
  • 5本主角是特種兵的小說,鐵骨錚錚向前衝,誓死拼盡最後一滴血
    《一槍致命》——作者:十曜少見的做狙擊手的男主,本是地球的僱傭兵,穿越到沒有地球存在的平行星際世界,在新世界中生活了幾年後,一款名為《戰紀》的科幻網遊風靡了整個星際聯邦。沙漠之鷹、巴雷特、AK47、阿帕奇、R……件件熟悉的裝備,喚起了他曾經記憶!終結者、蟲族、生化危機、原……次系統更新後出現的任務,更讓他心中疑惑與驚訝並生!
  • 4本獵人小說,全職獵人+練功流+武俠流,精彩紛呈,看點十足
    大家好,我是建國今天又來給大家推薦小說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4本獵人小說,全職獵人+練功流+武俠流,精彩紛呈,看點十足,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精彩看點: 江大力本就在黑風寨威信極高,實力又強,還有熊罷支持,眾多山匪願意順從效忠也並不意外。然而經此一事,整個黑風寨內的氛圍倒是變得格外壓抑凝重,雖不至於人心惶惶,卻也是如履薄冰。
  • 帝國最後的榮耀,孤守西域42年,城破之日,滿城儘是白髮兵
    安西都護府作為唐帝國西垂的國之利刃,巔峰時期的安西都護府在長駐兵力只有20000多人得情況下,便能威懾西域400餘國,且一直保持進攻態勢,還多次跨過蔥嶺遠徵,與阿拉伯帝國等決戰中亞,彼時的中華武功之盛,可謂亙古未有。
  • 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
    眼看阿拉伯帝國的兵鋒逐漸深入大唐帝國的勢力範圍,統管西域南路的安西都護府節度使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於是率領由2萬唐軍,以及來自唐帝國的藩屬國拔汗那、葛邏祿部的1萬士兵共3萬多人,主動出擊駐守在怛邏斯城的阿拉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