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1541,圖片5張, 閱讀時長約5分鐘
用魯迅先生詩句「城頭變幻大王旗」來形容五代十國的亂象,再合適不過了。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長達70年的混亂、分裂時期。70年間,產生了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王朝,和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10個割據政權,它們被稱為「五代十國」。這些王朝和國家的壽命極為短暫,多則五六十年,短則十幾年,如曇花一現。
為什麼五代十國的壽命普遍很短暫呢?主要原因,是掌握兵權的武將興風作浪。他們一言不合就殺進皇宮,宣布改朝換代。過一段時間,將會有另外的武將繼續同樣的把戲。
改朝換代的把戲,往往意味著腥風血雨——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要殺死很多人。除了北宋取代後周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親眼見證過改朝換代的殘酷。當年,趙匡胤追隨郭威反叛後漢政權時,後漢皇帝劉承祐曾經將郭威居住在京城裡的眷屬全部殺死,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都不放過,「嬰孺無免者」。後來,劉承祐被郭威打敗後,被郭允明所殺。
960年,趙匡胤在發起「陳橋兵變」時,一再向部將們強調,不能隨意殺戮,更不能騷擾百姓,做到秋毫無犯。他帶領軍隊從陳橋驛返回京城開封後,立即讓軍隊回歸軍營,不得擅自外出,避免了五代十國改朝換代時經常出現的燒殺掠奪局面。
當時的後周皇帝是年僅7歲的柴宗訓。柴宗訓年紀太小,無法治國理政,便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趙匡胤掌控了京城的局勢後,將柴宗訓封為鄭王。柴宗訓活到973年才病逝。符太后出家,993年病逝。柴宗訓有3個弟弟,除了曹王柴熙讓下落不明外,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分別被趙匡胤送給潘美、盧琰收為養子。
至於後周的大臣們,見慣了改朝換代的事情,經過最初的慌張後,情緒很快穩定下來,配合趙匡胤開展政權交接工作。後周的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等人,後周的將領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等人,都繼續在北宋朝廷裡做官。
只有一名將領,在「陳橋兵變」發生時試圖反抗被殺。他叫韓通,時任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在「陳橋兵變」之前,韓通曾經見過2次改朝換代。第一次是在劉知遠建立後漢時,是劉知遠的部將;第二次是郭威建立後周時,是郭威的部將。在這兩次改朝換代裡,韓通都是「反叛者」的部下。可是,到了「陳橋兵變」時,韓通成了「反叛」的對象。
照說,像韓通這樣久經風雨的老將,不會一根筋地效忠於某個王朝。「識時務者為俊傑」多好。可是,韓通在聽到「陳橋兵變」發生的消息後,大驚失色,當即從內廷裡飛馬出來,準備調集軍隊進行反抗。然而,他還沒有成功,就被跟隨而來的軍校王彥升殺死。
王彥升不但殺了韓通,還將韓通全家全部誅殺,「妻子皆死」。
對於韓通的被殺,趙匡胤深感痛惜。一是韓通在後周軍隊裡資格老,威望高,將他殺掉,不利於將士們的情緒穩定。二是韓通和趙匡胤他們都做過歸德軍節度使,關係還算不錯,彼此之間有一定的感情。三是韓通是一名非常有能力的將領,不但擅長打仗,還擅長工程、水利,曾經主持修建了黃河堤防和霸州城。
韓通死後,趙匡胤專門下詔說:「(韓通)振跡戎伍,委質前朝,彰灼茂功,踐更勇爵。夙定交於霸府,遂接武於和門,艱險共嘗,情好尤篤。朕以三靈眷佑,百姓樂推,言念元勳,將加殊寵,蒼黃遇害,良用憮然。可贈中書令,以禮收葬。」韓通被追贈為中書令,以禮安葬。在這裡,趙匡胤用了「遇害」兩個字,可見他心裡的惋惜之情。
有意思的是,韓通死後百姓很懷念他。韓通帶兵作戰時,曾經駐紮在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宋營鎮的一個村子。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韓通,將這個村子改名為「韓通村」。如今,「韓通村」依然存在,是一個風景宜人、毓秀鍾靈、民風淳樸的好地方。
當然,現在「韓通村」早已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高樓林立,道路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