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陳橋兵變裡唯一被殺的後周將領,趙匡胤深感痛惜

2020-12-15 騰訊網

全文字數1541,圖片5張, 閱讀時長約5分鐘

用魯迅先生詩句「城頭變幻大王旗」來形容五代十國的亂象,再合適不過了。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長達70年的混亂、分裂時期。70年間,產生了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王朝,和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10個割據政權,它們被稱為「五代十國」。這些王朝和國家的壽命極為短暫,多則五六十年,短則十幾年,如曇花一現。

為什麼五代十國的壽命普遍很短暫呢?主要原因,是掌握兵權的武將興風作浪。他們一言不合就殺進皇宮,宣布改朝換代。過一段時間,將會有另外的武將繼續同樣的把戲。

改朝換代的把戲,往往意味著腥風血雨——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要殺死很多人。除了北宋取代後周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親眼見證過改朝換代的殘酷。當年,趙匡胤追隨郭威反叛後漢政權時,後漢皇帝劉承祐曾經將郭威居住在京城裡的眷屬全部殺死,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都不放過,「嬰孺無免者」。後來,劉承祐被郭威打敗後,被郭允明所殺。

960年,趙匡胤在發起「陳橋兵變」時,一再向部將們強調,不能隨意殺戮,更不能騷擾百姓,做到秋毫無犯。他帶領軍隊從陳橋驛返回京城開封後,立即讓軍隊回歸軍營,不得擅自外出,避免了五代十國改朝換代時經常出現的燒殺掠奪局面。

當時的後周皇帝是年僅7歲的柴宗訓。柴宗訓年紀太小,無法治國理政,便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趙匡胤掌控了京城的局勢後,將柴宗訓封為鄭王。柴宗訓活到973年才病逝。符太后出家,993年病逝。柴宗訓有3個弟弟,除了曹王柴熙讓下落不明外,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分別被趙匡胤送給潘美、盧琰收為養子。

至於後周的大臣們,見慣了改朝換代的事情,經過最初的慌張後,情緒很快穩定下來,配合趙匡胤開展政權交接工作。後周的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等人,後周的將領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等人,都繼續在北宋朝廷裡做官。

只有一名將領,在「陳橋兵變」發生時試圖反抗被殺。他叫韓通,時任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在「陳橋兵變」之前,韓通曾經見過2次改朝換代。第一次是在劉知遠建立後漢時,是劉知遠的部將;第二次是郭威建立後周時,是郭威的部將。在這兩次改朝換代裡,韓通都是「反叛者」的部下。可是,到了「陳橋兵變」時,韓通成了「反叛」的對象。

照說,像韓通這樣久經風雨的老將,不會一根筋地效忠於某個王朝。「識時務者為俊傑」多好。可是,韓通在聽到「陳橋兵變」發生的消息後,大驚失色,當即從內廷裡飛馬出來,準備調集軍隊進行反抗。然而,他還沒有成功,就被跟隨而來的軍校王彥升殺死。

王彥升不但殺了韓通,還將韓通全家全部誅殺,「妻子皆死」。

對於韓通的被殺,趙匡胤深感痛惜。一是韓通在後周軍隊裡資格老,威望高,將他殺掉,不利於將士們的情緒穩定。二是韓通和趙匡胤他們都做過歸德軍節度使,關係還算不錯,彼此之間有一定的感情。三是韓通是一名非常有能力的將領,不但擅長打仗,還擅長工程、水利,曾經主持修建了黃河堤防和霸州城。

韓通死後,趙匡胤專門下詔說:「(韓通)振跡戎伍,委質前朝,彰灼茂功,踐更勇爵。夙定交於霸府,遂接武於和門,艱險共嘗,情好尤篤。朕以三靈眷佑,百姓樂推,言念元勳,將加殊寵,蒼黃遇害,良用憮然。可贈中書令,以禮收葬。」韓通被追贈為中書令,以禮安葬。在這裡,趙匡胤用了「遇害」兩個字,可見他心裡的惋惜之情。

有意思的是,韓通死後百姓很懷念他。韓通帶兵作戰時,曾經駐紮在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宋營鎮的一個村子。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韓通,將這個村子改名為「韓通村」。如今,「韓通村」依然存在,是一個風景宜人、毓秀鍾靈、民風淳樸的好地方。

當然,現在「韓通村」早已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高樓林立,道路寬闊。

相關焦點

  •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支持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奪取皇位的。他利用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後的權力空白期,竊取了後周的兵權,並利用契丹人南下的假消息帶領軍隊離開東京汴梁城。軍隊在路過陳橋驛時發動兵變,然後回師汴梁,與汴梁守軍裡應外合的拿下了城池,擁立趙匡胤改朝換代。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趙匡胤的兵變之所以成功,除了軍隊中多為他的黨羽之外,也離不開後周副宰相兼知樞密院事王溥的配合。
  • 趙匡胤也是陳橋兵變的受害者,「黃袍加身」的最大受益者另有其人
    周世宗臨終前集合起來的大臣都是他最為信任的親信,當中自然就有趙匡胤。但沒有李重進的身影。這讓趙匡胤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而歷史的轉折點也因兩位大臣的私慾就此出現。此時後周有三位宰相,卻只有範質成為柴榮欽定的顧命大臣。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些年宋帝國的崛起
    導語:後周的時候,趙匡胤在陳橋士兵發生了兵變將黃袍加身促使趙匡胤成為新的皇帝,國號為宋,這樣的一個歷史事件就被稱之為「陳橋兵變」,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故事了。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是趙匡胤的首創,早在他之前就有人用過這樣的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趙匡胤兵變後後周仍有實力為何不反撲?
    陳橋兵變其實是一場有預謀的軍人集團奪權行動。《宋史·太祖本紀》記載,陳橋兵變的起因是「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就是說北漢契丹聯軍南下,引發了趙匡胤帶兵出徵。實際上趙匡胤集團謊報了軍情,並沒有這個事,他們只是需要調動、掌控軍隊的理由而已。
  • 陳橋兵變是策劃還是偶然發生的呢?這對歷史有什麼影響呢?
    陳橋兵變是策劃還是偶然發生的呢 ?我個人認為,不管是偶然,還是有策劃都非常符合噹噹時的情況不可能拿一個小兒當帝王,只要有能力,只要對老百姓好不管誰做帝王都贊同,趙匡胤的做法非常完美,在歷史上有幾個皇帝能趕得上他?
  •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大戲,四個大導演導的一部反逆劇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經過了一番周折之後,趙匡胤終於平安地離開了京師汴梁,率領大軍北上抗敵。不過,他此次出徵的目標,並不是北方犯境的北漢與契丹聯軍,而是近在眼前的後周朝廷。大軍行至離汴梁四十餘裡的陳橋驛時,趙匡胤見天色已晚,且又下起了零星小雪,當即命令全軍就地安營紮寨,養足了精神明日再行。
  • 趙匡胤篡位後周登基,為何後周政權沒有人起兵反對他?
    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一員大將,他很早就投奔了郭威,一直到郭威建立後周。不過趙匡胤真正的映入別人眼帘其實是柴榮時期。柴榮繼位後,對軍隊做了改革,提拔一批人才,其中就有趙匡胤。
  • 後周末帝柴宗訓,陳橋兵變時為何大臣們沒人站出來替他說話?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後周世宗柴榮因病去世,繼位的是他年僅七歲的兒子,周恭帝柴宗訓。結果,小皇帝龍椅還沒坐熱乎,就發生了著名的陳橋兵變,他被迫把皇位「禪讓」給了禁軍統領趙匡胤。柴宗訓是後周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
  • 趙匡胤兵變代周,後周舊將並不是沒有站出來的,最後都是自焚殉國
    這就給很多人造成一個錯覺,似乎趙匡胤奪取後周皇位時,後周已經氣數將盡,沒一個人替後周說句話,沒有一個將軍出兵討伐趙匡胤。其實不是這樣的,後周舊將舊臣還是有人站出來的發兵討伐趙匡胤的。誰呢?有兩個,一個叫做李筠、一個是曾經和趙匡胤爭權的李重進。
  • 宋朝第一代皇帝「趙匡胤」不僅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而且戰功赫赫
    宋朝第一代皇帝「趙匡胤」不僅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而且戰功赫赫,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 趙匡胤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路途中趙京娘慢慢發現趙匡胤的優點後產生了愛慕之情,她向趙匡胤表明了自己的心思。但是宋太祖堅決地拒絕了她。他說我送你回家純屬個人意願,不求回報。如果我這麼做的話,那麼我和綁架你的匪徒有什麼區別呢?2.我們都姓趙,根本不合適。不如我們結拜成兄妹吧。最後趙匡胤將趙京娘安全送回了家。但是她的父母誤會她和趙匡胤的關係,最後趙京娘為了以示清白留下絕命詩後自盡。
  • 宋太祖趙匡胤,遭遇因果循環,成也孤兒寡母,敗也孤兒寡母
    趙匡胤是如何建立宋朝的?相信很多網友都非常清楚,當年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半推半就的成為了大宋的開國皇帝。成為開國皇帝之前,趙匡胤一直是後周非常著名的大將。當時周世宗非常信任趙匡胤,由於他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所以周世宗臨終之前欽點他為託孤大臣,同時對他委以重任,所有的大內禁軍都由他來掌管。周世宗是非常賢明的君主,從當時的歷史資料記載來看,周世宗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君王。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他卻英年早逝。
  • 在對待開國功臣上,相比劉邦和朱元璋,趙匡胤真是個厚道人啊!
    劉邦曾經許諾韓信看見天不死,看見地不死,看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但就是這樣,在劉邦的授意下,呂后和蕭何將韓信騙入宮中,命令一群宮女用竹槍活活捅死了他,並夷滅三族!奈何,一代名將功成名就之後,沒有榮華富貴、沒有飛黃騰達,卻死在了一群女人的手裡,真是可悲可嘆!韓信尚且落得如此下場,更遑論別人了!和韓信同為漢初三大名將的彭越和英布,也是同樣的下場!
  • 後周幼主柴宗訓禪位給趙匡胤之後,柴氏家族在宋朝處於什麼地位
    不過也有很多例外,比如漢獻帝劉協,退位後被封山陽公,在自己的封地上頤養天年,逍遙快活。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幼主柴宗訓也被迫將皇帝位禪讓給了趙匡胤,那麼柴宗訓以及柴氏家族在宋朝的待遇怎麼樣呢?柴氏家族,無奈禪位的命運公元960年,在一場十分奇妙的而有趣的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被迫當上了皇帝,儘管這個皇帝到底是被迫還是自己樂意在歷史上還有很大的爭議,但是趙匡胤確實以此為起點,成為了一位偉大的開國帝王。
  • 趙匡胤拒絕黃袍加身,會被下屬殺掉嗎?
    正史上把趙匡胤黃袍加身,寫成是士兵逼迫的,甚至是極不情願的。那麼如果他拒絕黃袍加身,會被下屬殺掉嗎?回答是不會的。1.陳橋兵變是經過了一系列總體策劃包刮木牌事件一都檢點做天子,謊報戰事一北漢勾結遼進犯周。
  • 後周第一戰將趙匡胤,五千兵馬在手,問天下誰與爭鋒?
    當年在後周時期,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戰將,只要擁有五千兵馬,敢於與天下爭雄。壽州城外,五千人馬,一舉擊潰南唐兩萬重兵駐守的營寨公元955年的11月,後周世宗柴榮命令大將李谷為淮南道行軍都部署,王彥超(趙匡胤的老熟人)為副部署,統率後周名將韓令坤等十二講進攻南唐(此時皇帝為李璟,南唐後主李煜之父)。
  • 歷史上,趙匡胤從七歲的柴宗訓手上搶奪皇位,為何沒人指責?
    此時的趙匡胤身為後周武將之首,深受皇恩,不僅沒有扛起輔佐幼主的責任,反而是趁著後周天子新喪,主少國疑的機會,於陳橋兵變,效仿後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篡取了柴家天下。說實話,趙匡胤這種行為,無論誰聽了都會嗤之以鼻。不僅以下犯上,忘恩負義,還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實在不是英雄之舉。
  • 趙匡胤登基後,所立的「勒石三戒」,對宋朝來說到底是好是壞?
    即著名的「勒石三戒」:「一是不殺柴氏子孫,如果他們謀反,就在監獄裡讓他們自盡,不能公開殺掉;第二,不殺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諫臣;第三,不加農田之賦。」保全柴氏子孫趙匡胤為何要立下這條規則?趙匡胤打仗雖然頗具天賦,但是也離不開周世宗柴榮提拔。在經過高平之戰、淮南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之後,趙匡胤地位不斷提升,周世宗柴榮更是將他視作心腹,交予他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