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梳理中澳貿易關係發現:中國市場無法替代

2020-12-17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圖源:Getty

海外網11月19日電中澳關係面臨困難之際,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9日以「我們需要更多替代市場?」為題發文梳理中澳貿易關係,並得出這樣的結論: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對葡萄酒和龍蝦有巨大需求的國家,中國留學生資源也是其他地區無法代替的。

澳媒報導稱,由於中澳尚未找到解決方案,許多受影響的澳大利亞出口商正尋找其他可替代市場。澳大利亞貿易部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是僅次於中國的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約佔澳商品和服務出口的13.1%。澳大利亞其他主要出口市場包括韓國、美國、印度、紐西蘭、新加坡,印尼和越南也有望成為潛在市場。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學副教授石賀凌(音譯He-Ling Shi)表示,儘管一些商品可以在其他市場銷售,但國際教育、留學服務則很難向中國以外國家轉移。「從長遠來看,澳大利亞或許能向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輸出教育資源,但短期內很難替代中國的留學生資源。」

石賀凌補充說,一些消費品可以轉向其他市場,但澳大利亞採礦業嚴重依賴中國。「澳大利亞可以向不同地區、不同經濟體出口葡萄酒,但如果你考慮一下鐵礦石,那將是個大麻煩。」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總結稱,行業不同,情況也有所不同。

在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主任詹姆斯勞倫森看來,澳輿論對替代市場理論似乎有些誤解:疫情之下,全球重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的GDP增速實現正增長,而美國、歐洲以及印度都陷入經濟衰退。澳大利亞企業,更不用說坎培拉政府,是無法選擇全球購買力來自哪裡的,尤其是在今年。

石賀凌還提到了一個轉移市場成本問題:「向新市場轉移涉及的成本令人擔憂。比如在越南,你不僅要找到喜歡澳大利亞葡萄酒的人,還必須建立品牌知名度,建立分銷網等。澳出口商還要做好利潤下降的準備,由於初期需求不高,定價必然會降低。」勞倫森認為,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澳龍蝦業,中國是一個願意為龍蝦支付更多錢的國家。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在文章最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澳中貿易存在風險,其他市場就安全嗎?對此,勞倫森分析說,其他市場也未必能提供更安全的選擇。「當你進入別的市場時,也會面臨其他類型的風險,比如印度,它是一個高度民族化的市場,其智慧財產權保護相對較弱。事實上,企業需要的做的是研究策略以對衝風險,而不是簡單地削減對華市場銷量。」

「目前的緊張局勢不意味著澳大利亞要將出口從中國轉移。」澳聯儲主席菲利普·羅伊18日表達了類似觀點,澳大利亞需要拓展其他出口市場,但推動多元化發展不能脫離中國。他呼籲澳中關係儘快重回正軌,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對雙方都有利。

澳大利亞財長弗萊登伯格18日也表態稱,澳大利亞隨時準備與中方進行 「尊重和有益」的對話。「事實上,我們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不同的價值觀,這意味著我們不會總是一致。這並不是新鮮事。儘管我們存在分歧,但始終致力於保持強大和富有成效的關係。兩國都會從不斷增長的貿易關係中獲益,沒有這層關係,我們都是輸家。」(海外網 張琪)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澳媒終於知錯了?替美國出頭自尋絕路,這次只有中國能救澳大利亞
    【南方+11月20日訊】11月19日,澳媒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需要更多替代市場?」的文章,其主要內容是梳理中澳貿易關係,並承認,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對澳產品有巨大需求的國家。澳大利亞找遍全球都找不到可以替代中國的國家?
  • 澳媒:澳政府選擇與北京玩火,結果可想而知
    11月進入下半月,澳媒此前炒作的「中國對澳貿易產品禁令」並未成為現實,這一情況讓澳出口商們暫時鬆了一口氣,但緊張情緒依舊在澳各行業出口商間蔓延。 中國從澳進口大量鐵礦石、煤炭等,澳留學旅遊等中國市場也十分廣大,鑑於兩國關係惡化,這類行業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影響,有媒體和國際輿論指出,澳經濟發展試圖轉變對華依賴,但尋求「替代者」的想法是難以實現的。澳政府選擇與北京玩火的結果可想而知。
  • 澳政客叫囂抵制中國貨,澳媒發現事情不妙,後果嚴重
    近年來,由於莫裡森政府頻頻挑釁,中澳關係遭遇嚴重困難,各領域合作均受到衝擊,然而澳方不思悔改,反而頻頻發出噪音。日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發了一條配有諷刺漫畫的推文,譴責澳大利亞軍人屠殺阿富汗平民,澳總理莫裡森卻無恥地要求中方道歉,還揚言中國應該為此「感到羞恥」。
  • 被徵收反傾銷稅後,澳葡萄酒市場再迎來噩耗,澳媒:徹底退出中國
    根據中國商務部上月發布的公告,經過中方初步調查發現澳國進口葡萄酒存在傾銷行為,會對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最初中方敲定的反傾銷措施日期為不超過4個月,但是依據中國《反傾銷條例》,在特殊情況下措施可以延長至9個月。對此調查結果莫裡森政府向中方發出了強烈抗議,並叫囂準備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
  • 澳媒聲稱:澳正與臺灣對話試圖止血
    澳媒聲稱:澳正與臺灣對話試圖止血】與中國大陸發生貿易摩擦,澳大利亞試圖尋找代替的出口市場,有澳媒聲稱,澳大利亞的貿易官員近期與臺灣進行經貿對話,試圖為國內受到衝擊的出口損失止血。《雪梨晨鋒報》在12日報導指出,雖然澳大利亞目前尚不考慮與臺灣籤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但總理莫裡森領導的政府急需尋找替代市場,為來自中國大陸的貿易打擊止血;報導宣稱,雖然礙於議題敏感而選擇匿名,不過,臺澳相關人士皆證實雙邊已展開經貿對話的消息,並稱是在亞太經合會(APEC)的框架下進行對話。
  • 「五眼聯盟」密謀抱團對華出手,澳媒發現不對勁
    中國和澳大利亞並沒有歷史仇恨,也沒有現實利益衝突,雙方原本可以依靠蓬勃的貿易往來互惠互利,實現共贏。然而,莫裡森政府卻在對華問題上頻頻作出錯誤選擇,甘當美國的馬前卒,導致中澳關係滑入谷底,各領域合作均受到衝擊。
  • 為澳向中國復仇是個幌子?「五眼聯盟」陰謀曝光,澳怕是被算計了
    澳大利亞追隨美國,近年來不斷向中國發出威脅,導致中澳關係直線下滑,澳對華出口的產品接連受阻。澳民眾以及學者紛紛喊話莫裡森,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一味地破壞與中國的關係必將使澳大利亞眾多領域受到損害,目前當地農民、商人以及企業等都遭到打擊。
  • 中澳關係跌到谷底,中國市場遭其同盟國瓜分,澳媒:真的值得嗎?
    澳洲媒體報導,隨著中澳關係的惡化,中國也因澳大利亞的紅酒事件對澳洲實行了徵收關稅的懲罰。對此,中國的市場份額也被澳大利亞其他同盟國瓜分。長時間以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貿易主要由鐵礦石支撐,並因此得到了澳大利亞大多數人的支持。
  • 中國「殺雞儆猴」,澳方終於回過味來:自己就是那隻「悲慘的雞」
    但澳大利亞在過去的日子中卻過分地對中國市場存在依賴,中國市場在澳經濟佔有很大的地位。在澳方的得寸進尺之下,中國市場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出臺了多項制裁措施,這都導致澳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了下滑的趨勢,中澳雙邊的貿易關係也出現了非常大程度的停擺。近日據環球網報導,澳媒正用一句中國成語批判澳政府執迷不悟的對華態度,稱「中國正在殺雞儆猴,而我們就是下場很慘的那隻雞。」
  • 澳企的傲氣?優質的牛肉,哪裡都有人買,不缺中國買家
    ,今年前六個月澳大利亞牛肉在中國進口牛肉中的份額從去年的19%下降到16%,取而代之的是巴西牛肉。今年我國國內牛肉市場需求強勁,但澳大利亞並未因此獲益,南美牛肉出口大戶巴西以及阿根廷成為最大贏家。顯然澳牛肉已經不再是中國買家的首選,不過澳大利亞方對此有話要說。
  • 6795億對華出口商品遭「替代」?澳大利亞緊急宣布:更換貿易部長
    12月18日最新消息顯示,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將對內閣進行重組,任命原教育部長丹·特漢(Dan Tehan)為新任貿易部長,現任貿易部長西蒙·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則將轉任金融部長。莫裡森「換將」有何打算?此舉又將把中澳經貿關係引向何方?1200萬噸大麥爛在地裡!澳大利亞6795億出口商品將被「替代」?
  • 與中國剛辦成一件大事,日澳就聯手撕破窗戶紙?美媒向澳發出警告
    與此同時,中國通過RCEP新建立了中日自貿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世界前十的經濟體籤署自貿協定,使中國與自貿夥伴貿易覆蓋率由目前的27%提升至35%。但沒想到的是,與中國剛辦成一件大事,日本與澳大利亞就聯手籤訂「針對中國」的防衛協定,難道這兩國對華徹底撕破窗戶紙了?
  • 澳媒:對華關係,澳大利亞別再給自己挖坑了
    北京2017年就開始調查澳大麥傾銷問題,表面是為報復澳對中國鋼鋁進口的反傾銷,其實不盡然。另一個可能被忽視的因素是中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戰略,即推動出口市場和主要進口來源多樣化。新冠疫情暴發後,世界各國開始關注供應鏈多元化,而北京對供應鏈的關注由來已久。長遠而言這對澳大利亞不是好事。這就需要坎培拉在處理與中國的雙邊關係方式上做出改變。
  • 73艘澳煤船被禁止靠岸,澳媒稱收到中國明確答覆:從哪來的回哪去
    因為檢出澳煤炭存在質量問題,海關總署暫時停止了進口,這使得數十艘澳運煤船被禁止靠岸卸貨,只能在海上漂著。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年,這些運煤船究竟該如何處理,想必不少人也很關心,就在最近,相關消息終於傳來。《澳洲財經在線》1月14日報導稱,該媒體日前獲悉,中國方面已向滯留在港口附近的澳運煤船主表明了態度,船上的貨物不被允許在中國卸貨,從哪來的就回哪去。
  • 「中國叫停澳煤炭進口」?澳媒:可能使澳大利亞每年損失150億
    文章表示,雖然澳政府目前還沒有收到關於這項禁令的正式書面通知,但如果該禁令成真,在中澳貿易關係不斷緊張之際,它將標誌著「迄今為止衝突的最大升級」。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妍】「中國的煤炭禁令可能使澳大利亞每年損失150億澳元。」
  • 澳媒:澳成了下場很慘的那隻雞
    儘管澳商界和學界都表達了越來越多的擔憂,但莫裡森繼續抵制那些呼籲採取更細緻溫和方式的聲音,還稱為保護澳大利亞的地區利益、民主和主權,他別無選擇。但這種策略是不是經濟後果嚴重且過於簡單化了?環顧本地區,澳並非唯一與中國存在矛盾的國家。(但就在)上周,印度尼西亞與中國籤署一項15億美元的供煤協議,使印尼每年對華出口達到近500億美元。
  • 澳酒商怪起了中國行業組織
    【文/觀察者網 齊倩】大麥、原木、龍蝦……在頻繁炒作中國「打擊」澳大利亞進口產品的同時,澳媒開始揣測葡萄酒要成為「下一個貿易被打擊目標」。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1月3日在報導中聲稱,正值中澳關係緊張之際,多家中國進口經銷商近日接到所謂「口頭通知」,要求停止進口原產地為澳大利亞的葡萄酒。
  • 中國限制進口煤炭戳到痛處,澳媒打親情牌,強買強賣?
    文/南風據報導,中國限制煤炭進口,引發了澳達利亞官員的不安。船隻在「中國港口滯留」這個話題上屢屢炒作的澳媒又想出了一個新的辦法:打親情牌,盯上了印度的船員,稱船員們想回家,很「絕望」。到現在為止,中國在2019年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動力煤約5000萬噸,焦煤4300萬。在煤炭方面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出口商品。隨著中澳之間關係的不斷惡化,中國限制澳洲的進口煤炭,引起了澳大利亞貿易部長的不安,中國的這一舉動顯然讓澳大利亞的出口形勢更加嚴峻,戳到了澳的痛處。
  • 用鐵礦石當籌碼,澳自視過高了---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謝卓芳    近期,中澳兩國貿易關係風波不斷。澳大利亞國內有不少聲音稱,坎培拉應該通過限制鐵礦石出口的方式,來獲得外交談判的主動權。    澳大利亞想用鐵礦石卡中國脖子,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部分澳政客認為,中國對鐵礦石需求量巨大,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佔比接近7成,鐵礦石是澳制約中國的「核選項」。
  • 澳媒用中國成語批澳政府:我們就是下場很慘的那隻雞
    環顧本地區,澳並非唯一與中國存在矛盾的國家。(但就在)上周,印度尼西亞與中國籤署一項15億美元的供煤協議,使印尼每年對華出口達到近500億美元。與澳大利亞不同,印尼防長過去12個月內多次訪華。儘管兩國存在爭端,但雅加達與北京保持著緊密的投資、貿易和商業關係。日本也是如此。東京謹慎地處理著與北京的關係,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商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