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圖源:Getty
海外網11月19日電中澳關係面臨困難之際,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9日以「我們需要更多替代市場?」為題發文梳理中澳貿易關係,並得出這樣的結論: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對葡萄酒和龍蝦有巨大需求的國家,中國留學生資源也是其他地區無法代替的。
澳媒報導稱,由於中澳尚未找到解決方案,許多受影響的澳大利亞出口商正尋找其他可替代市場。澳大利亞貿易部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是僅次於中國的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約佔澳商品和服務出口的13.1%。澳大利亞其他主要出口市場包括韓國、美國、印度、紐西蘭、新加坡,印尼和越南也有望成為潛在市場。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學副教授石賀凌(音譯He-Ling Shi)表示,儘管一些商品可以在其他市場銷售,但國際教育、留學服務則很難向中國以外國家轉移。「從長遠來看,澳大利亞或許能向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輸出教育資源,但短期內很難替代中國的留學生資源。」
石賀凌補充說,一些消費品可以轉向其他市場,但澳大利亞採礦業嚴重依賴中國。「澳大利亞可以向不同地區、不同經濟體出口葡萄酒,但如果你考慮一下鐵礦石,那將是個大麻煩。」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總結稱,行業不同,情況也有所不同。
在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主任詹姆斯勞倫森看來,澳輿論對替代市場理論似乎有些誤解:疫情之下,全球重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的GDP增速實現正增長,而美國、歐洲以及印度都陷入經濟衰退。澳大利亞企業,更不用說坎培拉政府,是無法選擇全球購買力來自哪裡的,尤其是在今年。
石賀凌還提到了一個轉移市場成本問題:「向新市場轉移涉及的成本令人擔憂。比如在越南,你不僅要找到喜歡澳大利亞葡萄酒的人,還必須建立品牌知名度,建立分銷網等。澳出口商還要做好利潤下降的準備,由於初期需求不高,定價必然會降低。」勞倫森認為,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澳龍蝦業,中國是一個願意為龍蝦支付更多錢的國家。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在文章最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澳中貿易存在風險,其他市場就安全嗎?對此,勞倫森分析說,其他市場也未必能提供更安全的選擇。「當你進入別的市場時,也會面臨其他類型的風險,比如印度,它是一個高度民族化的市場,其智慧財產權保護相對較弱。事實上,企業需要的做的是研究策略以對衝風險,而不是簡單地削減對華市場銷量。」
「目前的緊張局勢不意味著澳大利亞要將出口從中國轉移。」澳聯儲主席菲利普·羅伊18日表達了類似觀點,澳大利亞需要拓展其他出口市場,但推動多元化發展不能脫離中國。他呼籲澳中關係儘快重回正軌,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對雙方都有利。
澳大利亞財長弗萊登伯格18日也表態稱,澳大利亞隨時準備與中方進行 「尊重和有益」的對話。「事實上,我們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不同的價值觀,這意味著我們不會總是一致。這並不是新鮮事。儘管我們存在分歧,但始終致力於保持強大和富有成效的關係。兩國都會從不斷增長的貿易關係中獲益,沒有這層關係,我們都是輸家。」(海外網 張琪)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