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在20世紀初,設計製造的一級戰列艦,被視為第一級純日本血統的戰艦。該級戰列艦,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期間,日本最為強大的戰列艦,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根據以往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戰列艦,以與美國海軍造艦競爭中以質量來補充數量的不足。長門級戰列艦,裝備了8門45倍徑410毫米主炮(在大和級的460毫米主炮出現之前,長門級的主炮口徑,是全世界最大的),四座主炮塔在艦艏與艦尾採用背負式布置。主炮仰角達到30度,射程達到30公裡。20門50倍徑140毫米副炮,安裝在頂層甲板與上甲板之間。
長門級戰列艦最大的特色就是其上層建築。為遠距離觀測以及指揮的需要,該級艦採用了七根支柱支撐的高大檣式桅樓,頂部設射擊指揮所。另外艦艏的外形也很特別,設計了獨特的勺型艦艏(為了對付鏈系水雷,勺型艦艏不會勾住連接兩枚水雷的鏈條)。
隨著戰列艦主炮射程的增加,長門級在裝甲方面設計時,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加強了重點區域防禦裝甲,尤其是水平的防禦裝甲。
長門級戰列艦擁有當時戰列艦中最快的航行速度,最高航速可達到26.7節。日本海軍對長門級的航速指標採取了保密措施,當時對外公布的航速是23節。(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長門號搭載救災物資全速趕往東京灣。不過到了日本遠州灘海域時,正好遇到英國皇家海軍級輕巡洋艦派遣號,為避免最高航速被外國軍艦知道,長門號因此放慢航速,比派遣好慢駛進橫濱港)
由於之前的日本戰列艦,要不是英國設計的,要不就是基於英國設計更改的,所以完全由日本自行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被視為第一級純日本血統的戰列艦。該級艦是舊日本海軍中最具代表性,也為當時日本國民最熟悉和喜愛的戰列艦(當時長門號知名程度已經到了小學生都知道和喜歡的程度,如果問小學生最喜歡的戰列艦是哪一艘,大部分幾乎會立刻回答是長門號,同時如果有寫生軍艦的機會也會以該艦為首選)。
在太平洋戰爭中,由於長門級被視為重要性僅次於大和級的主力艦,日本軍方對使用它非常謹慎,一般很少參加戰鬥。因此長門級首艦長門號成為二戰結束時,唯一倖存且可以使用的戰列艦(二號艦陸奧號,也並非是在戰鬥中損失,而是在泊地爆炸沉沒,後來懷疑是被儲備的炮彈殉爆炸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