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多裡程碑事件發生,比如V2飛彈襲擊倫敦、Me262噴氣式戰機實戰、還有航母成為海戰新王者,這最後一條不但改變了海戰模式,還改變了整個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勢。太平洋海戰,航空母艦成為海戰主角,戰列艦日薄西山直到被完全放棄。一切都發生的那麼突然。
縱觀二戰期間各國戰列艦損失情況,日本海軍損失最為慘重,11艘主力戰列艦沉沒,其中被擊沉的就有7艘!這些沉沒戰列艦中,不乏大和、武藏這種排水量超過6萬噸的海上巨無霸。但它們不可一世並沒有什麼用,該沉還是沉了。
而這11艘戰列艦佔到了日本二戰期間戰列艦總量的90%!單看戰損率日本海軍戰列艦損失已經超過德國的U型潛艇部隊。對於日本戰列艦傷亡如此慘重,大多數軍迷得出的結論是日本戰列艦防禦太弱,沒有足夠的裝甲自然生存能力不強。多年來,這個結論已經成為共識,但我個人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以偏概全。
不可否認,日本戰列艦是存在防禦不足的問題。但這並非因為缺少鋼材資源,這點從大和號的出現就能看出,日本並非造不出重型戰列艦,只要它們想就可以。
之所以日本海軍中充斥大量輕型戰列艦,還和他們的海軍理念有關。日本海軍認為,戰列艦最關鍵的是要能跟上整個艦隊的行進,因此提升速度是關鍵,比如日本的金剛級戰列艦,就是快速戰列艦的代表。
金剛級戰列艦最大時速超過28節!在1915年那個時代速度已經非常快了,而在後來的太平洋海戰中,服役超過30年的金剛級戰列艦依舊被日本海軍委以重任,就是因為它快速的特性。想快速戰列艦就不能太重,所以日本海軍戰列艦防禦往往都比較差。
除了防禦差之外,日本海軍二戰戰列艦損失慘重,還因為海戰模式已經改變。在當時太平洋戰場,美軍航母戰鬥群發揮超視距打擊優勢,往往在幾百公裡外就能對戰列艦發起攻擊,戰列艦體型龐大機動能力弱,一旦被俯衝轟炸機盯上,往往很難逃脫。
這種情況下,戰列艦要面對上百架戰機的狼群圍攻,就算你是恐龍也無法逃脫。一旦有一枚重磅炸彈命中,瞬間就能讓戰列艦失去戰鬥力,這一點無論美國還是日本都一樣。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海軍已經沒有航母和美軍對抗,戰列艦形隻影單,單艘出海沒有預警沒有護航,基本就是活靶子,能做的就是壯烈犧牲而已。日本大和號戰列艦就是最好的例子,被圍攻直到沉沒。
由此可見,在當時,無論是日本海軍還是美國海軍,戰列艦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佔優勢的是日本海軍,那美軍戰列艦必然也會損失慘重。只能說天時已經不在戰列艦這頭,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大人,時代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