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軍打撈珍珠港內沉沒的戰列艦,數十根拉繩才讓戰列艦回正

2020-12-17 騰訊網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突襲珍珠港,尤其引爆了接下來的太平洋戰爭。由於日軍來得突然,珍珠港內的艦隊反應不過來,很多停放在港口的軍艦都遭受打擊,比如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因為體型龐大,它很不幸地成為日軍戰機照顧的首要目標,被至少5枚魚雷擊中,導致大量進水,快速沉沒在了港口內,當時有429名官兵因為來不及逃脫而隨艦喪生。

雖說美國國力強,但戰列艦的損失還是讓他們心疼,於是在1943年11月,珍珠港駐軍開啟了打撈行動,試圖重啟這艘戰列艦。

圖為空中拍攝的打撈現場,當年俄克拉荷馬號先是向左側傾斜,然後傾斜角度越來越大,最終船底朝下沉入海底,因此大佬時艦身一側連接著數十根拉繩,依靠多艘軍艦的力量,讓俄克拉荷馬號得以回正。

打撈上來後,美軍對俄克拉荷馬號進行了全面檢查,發現它的氣密性存在嚴重問題,所以當年進水才會這麼快。此外,俄克拉荷馬號畢竟是一戰時期的老艦了,性能跟不上二戰的需求,所以美軍最終認定它為無修復價值,1944年將其踢出了太平洋艦隊的序列。

損毀嚴重的上層建築,可見當年珍珠港事件的破壞力。

在拆除上層的武器系統後,美國海軍決定將俄克拉荷馬號賣給拆船廠,然而它卻在送往加利福尼亞的途中遇上暴風雨,氣密性問題再度導致艦身大量進水,又一次沉沒了。對於一艘沒有作戰價值的軍艦,美軍也失去了興趣,再沒有組織打撈工作,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就這麼沉沒在海底,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相關焦點

  • 美軍打撈「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 模型還原的宏大場面
    這是真正的「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打撈過程航拍照片,更加令人驚心動魄。製作大師通過模型表現的出這個宏偉的場面,還原度非常高。「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是「內華達」級二號艦。是美軍第一艘以俄克拉何馬州為名的軍艦,同時是美國首批超級無畏艦。
  • 從BB-31到BB-37,二戰中美軍早期戰列艦簡盤
    但是因為艦型老化以及作戰部署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中的這64艘近現代戰列艦,主要是BB-31到BB-64這34艘戰列艦在執行作戰任務。受限於篇幅,今天就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下從BB-31到BB-37這幾艘美軍戰列艦。
  • 二戰日本真正意義上永不沉沒戰列艦長門號戰列艦
    說到日本的戰列艦,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曾經世界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但卻不是日本民眾心目中的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因為當時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從建造到下水服役一直都是保密進行的,所以日本民眾當時幾乎不知道日本在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交火,老艦對老艦,山城號如何以一對六?
    戰列艦"西維吉尼亞"號在美國海軍的戰列艦中是少數幾艘與對手戰列艦展開激烈炮戰的戰列艦之一,因而在美國海軍中較有名氣。"西維吉尼亞"號是美國海軍1916年度三年建艦計劃下建造的戰列艦,雖然遇到了華盛頓軍縮條約,但勉強被保留下來,成為科羅拉多級戰列艦4號艦。 自該艦完成後,直至1941年新式戰列艦"北卡羅萊納"號誕生的18年間,美國海軍沒有建造戰列艦。
  • 美軍內華達號戰列艦殘骸在珍珠港附近海域被發現
    作者署名:小浪據外媒《海軍時報》報導,在珍珠港的西南約70海裡,深度超過15400英尺或者3英裡的海域發現了內華達號戰列艦。美國內華達號於1916年服役,它最後服役的地區在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它在日本聯合艦隊襲擊中經受10次炸彈爆炸和一次魚雷雷擊,幸運的是當天船員的快速反應導致船隻故意擱淺使其沒有下沉。
  • 珍珠港事件之前,戰列艦真的沒有表現機會嗎?
    珍珠港內著名的戰列艦大街然而日本海軍在對珍珠港實施兩輪空襲之後,為了防止寶貴的航空母艦受到損失,立即踏上了撤退之路,而不是進一步對珍珠港實施攻擊以便擴大戰果。事實上,在連續對珍珠港實施了兩輪空中突擊後,日軍艦載機部隊雖然仍然有能力繼續作戰,但連續飛行了七八個小時之後,艦載機飛行員隊伍也是人困馬乏。不過除了航空母艦之外,當時日本海軍還擁有龐大的戰列艦部隊,這些戰列艦包括:2艘扶桑級戰列艦,扶桑號和山城號;2艘伊勢級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4艘金剛級戰列艦,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和霧島號;2艘長門級戰列艦,長門號和陸奧號。
  • 超級戰列艦大和號:我曾經也想炮擊瓜島,撕碎一切美軍戰列艦
    日本海軍給出的答案是趁夜派出戰列艦駛進機場附近,用大口徑艦炮進行持續數十分鐘的射擊,夷平美軍的飛機、燃料和彈藥,讓機場跑道千瘡百孔無法使用。此時距離太平洋戰爭開戰已過去了10個月,然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還沒有用它的主炮向美軍的戰列艦打過一炮,僅有作為南雲機動部隊的警戒隊隨行前往印度洋的"比睿"和"霧島"號為了處理半死不活的盟軍驅逐艦開了那麼幾炮。
  • 戰列艦最後的對決!美艦為珍珠港復仇,日本慘敗主力幾乎全軍覆沒
    這也是自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戰列艦之間的對決,是來自美國珍珠港的復仇!日軍的參戰艦隊是力量十分薄弱的一支艦隊,包括戰列艦「扶桑」「山城」、重巡洋艦「最上」、驅逐艦「滿朝」「朝雲」「山雲」「時雨」。扶桑級是日本最早的弩級戰列艦,服役時間超過30年,最大航速僅有24.7節。就算有門356mm主炮,火力也很弱,裝甲帶上的天生設計缺陷和緩慢的航速令其顯得十分雞肋。
  • 比睿號戰列艦沉沒記
    1942年11月13日10點20分,南太平洋薩沃島以北海面上,從美海軍亨德森機場起飛的9架魚雷機和6架戰鬥機發現了日本海軍比睿號戰列艦及其護航的驅逐艦,立即展開了圍剿戰。15架美機突然衝出掩護它們的雲層,從比睿號戰列艦的前方兩側進行魚雷攻擊,兩枚命中目標,將比睿號戰列艦的舵機炸毀。
  • 二戰日本「金剛號戰列艦」日本少數一艘擊沉航母的戰列艦
    該戰艦在1928年經過第2次改裝成為3萬噸級戰列艦,在1931年徹底完工。最高航速30節,該戰艦人員1200名,艦長1941年小柳富次 大佐,1942年,伊集院松治 大佐,1943年到1944年島崎利雄 大佐。
  • 日本二戰歷史唯一,一艘擊沉美軍航母的戰列艦,金剛號,戰列艦 雷伊泰灣大海戰
    按照日本海軍命名慣例,以巡洋戰列 艦命名方式, 艦名的是以 大阪府的 金剛山來命名。 金剛號建造過程中以引進英國技術和設計的目的,在英國設計、建造,日本隨後還依據隨金剛引進的設計圖自行建造了比叡、榛名、 霧島3艘和金剛號一樣的同型艦。以上四艘稱為金剛級。1912年5月18日下水,隨後4艦也經過一系列改裝成為戰列艦。 「金剛號」戰列艦經過改裝後於1931年9月完成。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由於受到1919年籤的《凡爾賽合約》限制德國海軍在一戰後僅保留了8艘舊戰列艦用於訓練及自衛,相關後續艦必須在老艦下水20年後才可開工建造,且新艦最大排水量不得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毫米。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宣布禁止其發展新型軍艦的《凡爾賽合約》,由此開始了一條軍事擴張的道路。
  • 日本四大「金剛」戰列艦:被打出了三個第一
    【話說軍世】在舊日本海軍挑起太平洋戰爭以前,舊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數量是當時世界海軍前列,偷襲珍珠港以後,又服役了戰列艦歷史上的超級戰艦:大和號,可謂一時風光無兩,而在此之前,舊日本海軍還擁有四艘金剛級戰列艦,不過這些戰艦都在二戰時被美軍「刷戰績」了。
  • 大和級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它的結局如何?
    二戰時期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巨大成功,航母的作用被開發出來,從此以後航母成為海軍最仰仗的軍艦,而作為紅極一時的戰列艦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我們今天就以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為例講述它悲慘的結局。二戰最強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級但只有2艘大和級戰列艦隻有大和號和武藏號建成,本來計劃建造4艘但最終只完成了這兩艘。大和號是1941年12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武藏號是1942年8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
  • 專門給對方「刷戰績」:日本戰列艦的四大「金剛」
    【話說軍世】在舊日本海軍挑起太平洋戰爭以前,舊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數量是當時世界海軍前列,偷襲珍珠港以後,又服役了戰列艦歷史上的超級戰艦:大和號,可謂一時風光無兩,而在此之前,舊日本海軍還擁有四艘金剛級戰列艦,不過這些戰艦都在二戰時被美軍「刷戰績」了。
  • 11艘沉沒,二戰日本戰列艦成美軍優先攻擊目標,一打就沉怎麼回事
    這些沉沒戰列艦中,不乏大和、武藏這種排水量超過6萬噸的海上巨無霸。但它們不可一世並沒有什麼用,該沉還是沉了。日本海軍認為,戰列艦最關鍵的是要能跟上整個艦隊的行進,因此提升速度是關鍵,比如日本的金剛級戰列艦,就是快速戰列艦的代表。
  • 老當益壯:二戰中「爺爺」級戰艦火力硬拼,金剛級戰列艦
    1942年全部4艘金剛級戰列艦參加了瓜島海戰,10月11日金剛號與榛名號一統炮擊瓜島上美軍機場,用435發炮彈,擊毀了美軍50架飛機,摧毀了美軍機場上一半以上數量的飛機。同年11月13日,比睿號和霧島號想要再次炮擊瓜島機場,與當時負責海上巡邏警戒的美軍巡洋艦隊相遇,兩艘戰列艦充分發揮了火力優勢,美軍1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被擊沉,另外還有3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被擊傷。
  • 偷襲珍珠港:圖5是日軍瑞鶴號航母,圖6美軍2艘戰列艦一起沉沒
    歷史老照片: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軍在美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對美軍珍珠港軍事基地進行偷襲。美國從此進入二戰。圖為被日軍轟炸的美國平民區,房屋倒塌。歷史老照片: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航空母艦甲板上的戰鬥機即將起飛,前往珍珠港。
  • 連續兩次遭受近距離核擊後才沉沒的長門號戰列艦
    長門是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長門型戰列艦1號艦。其命名取自舊長門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為日本海軍的象徵,廣為日本國民所熟悉。在日本戰敗後被美國軍隊接收,後在原子彈實驗中沉沒。圖為新造的「長門」號。二戰後,美軍於1945年8月30日以同盟國一員的身份接收了「長門」。
  • 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彈藥庫殉爆 幾分鐘之內沉沒 超千人遇難
    第五位:K-19事故以及共青團員號核潛艇沉沒冷戰時期,蘇聯核潛艇一直以極限性能而著稱,但這也帶來了很多技術上的挑戰和風險。再加上蘇聯在反應堆的技術和可靠性上不及美國,導致蘇聯核潛艇時常會發生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故。1961年,K-19號彈道飛彈核潛艇就因反應堆過熱,迫使艇長不顧核輻射危險,進入反應堆艙進行搶修,雖然最終沒有釀成太大的事故,但還是有數十名艇員因核輻射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