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鐵生《病隙碎筆》: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2020-12-10 好書天天伴

一個好端端的人,突然之間面臨一場災難,該如何去面對?如果某一天,災難降臨到自己身上時,你是否做好了準備?這場席捲中華大地的疫情,讓我們人人自危,是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病隙碎筆》發表於2002年,是史鐵生的一部長篇哲思散文隨筆。史鐵生21歲時便以輪椅為伴,後來又身患尿毒症,在病床上,他前前後後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隨筆。

史鐵生以一個哲人的視角,提出了他對生命的意義、人生的苦難等問題的思考,他用深沉的話語,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將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娓娓道來,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輝。他又像你的一個知心朋友與人們促膝低談,讓人感覺到親切而溫暖。

這本書,對於史鐵生來說,不是一本簡單的隨筆,包含的是他對人生的徹底思考。他明白,生命留給他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因此,他要擠出時間將自己的所思所悟全部記錄下來。

他說,自己的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他努力去消解命運給他帶來的一切苦難,將視角投向宏大的時空中,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卻理解人生。

史鐵生說:「生病的經驗就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才明白端坐的日子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的時光。終於明白,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對於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人來說,讀到這裡就像是注入了一劑清醒劑,讓人醍醐灌頂。一個人只有在遭遇到不幸時,才會懷念以前的時光。

筆者想起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女子,丈夫出軌,女兒夭折,便來到了海邊,縱身跳入水中。後來她被一位老和尚救了起來,女子醒來後說:「我沒有了丈夫,也失去了孩子,活著還有什麼意義?」老和尚不僅沒有安慰她,反而大笑了起來。女子於是問他為什麼笑。

老和尚問她:「三年前,你來這裡時,有丈夫嗎?」

女子搖了搖頭。

老和尚又問:「三年前,你來這裡時,有女兒嗎?」

女子又搖頭。

老和尚又問:「三年前,你來這裡時,是準備自殺嗎?」

女子沉默了。

老和尚於是說:「三年前,你沒有女兒,也沒有丈夫,今天你也是一樣,你不過是還原了最初的自己。但是,你增加了人生經歷,這是一筆無價之寶,讓現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有了很大的不同。」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讓人明白自由的日子是多麼可貴,讓人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與惜福。

一位遊客曾經問一位大師:「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大師說:「只有不斷地感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一個證明題,而是一種滿足感。外在的東西,帶給人的幸福感永遠是短暫的。人的欲望是永遠無止境的。一個欲望滿足後,我們又會去追逐更多的欲望,欲望無法滿足時,人就會痛苦。貪婪的人,即使擁有了全世界,也不會感到幸福。擁有一顆知足之心時,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縈繞。

史鐵生認為,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如俄羅斯思想家弗蘭克在其《生命的意義》中說:生命的意義不是被給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史鐵生又說:「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放棄希望。」苦難,是一個人無法逃避的事實,指不定哪天就會降臨到人的身上,我們只能祈禱苦難是一個永遠不會落到自己身上的小概率事件。就像上飛機前,很多人都會默默祈禱這架飛機千萬不要罷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苦難終有一天會落到每個人的頭上。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坦然地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事實,用心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會懂得什麼是幸福。

曾經看到一個公交站的站牌,最後一站是「某某殯儀館」,讓我感慨良久。人的一生,也如同坐一次公交車,不管你多麼輝煌,還是多麼落魄,終點站不都是殯儀館嗎?人生百年,放在時光長河中,也只是「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漸漸地我們都會老去,都會離開這個世界,最後不帶走一片雲彩,回望這場旅途,不禁會感嘆這一切如同一場大夢。

史鐵生以打趣的口吻說,生病對他來說,也是一場旅行,和遊覽名山大川沒有什麼區別。沒錯,來到這個世界,苦難就是人生這場旅途中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苦難,我們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有人評價說,在消費主義的時代裡,多數作家放棄了面對人的基本狀況,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

這場疫情告訴我們,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感恩的心來對待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苦難,去澆灌埋藏在心中幸福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花,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可以驕傲地說一句——這個世界我曾經來過,我很幸福。

相關焦點

  • 經典推薦之史鐵生《病隙碎筆》: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其有了意義
    合作方:公眾號吉師閱讀(關注公眾號可)《病隙碎筆》作者簡介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在漫長的輪椅生涯裡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像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
  • 史鐵生和希米的愛情:感情裡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另外兩個字
    史鐵生在輪椅上,花了四年時間寫下了《病隙碎筆》,書中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平靜記錄了自己生病的日子。 史鐵生甚至能拿自己開幾句玩笑:「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
  • 史鐵生逝世10周年追思會在京舉辦《鐵生 鐵生》凝聚親友回憶
    時光飛逝,到2020年12月31日,史鐵生離開我們已整整10年了。而史鐵生對讀者的啟迪並沒有遠去,他筆下溫暖而有力的話語仍是「孤獨者的良藥」,給彷徨者以信心,這就是史鐵生的力量。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
  • 史鐵生《我與地壇》:人生如若不是到了絕處,又怎知自己會重生
    人們總說世間事不如意十之八九,似乎對不如意的事已經持有坦然的態度,但當磨難降臨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堅強面對,能夠扛起來的才是真正的強者。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6歲的小女孩幾年間不斷被病痛折磨,先是膽道閉合手術,再者敗血症,最後又查出急性白血病。
  • 史鐵生不是勵志型作家,他的作品也不是心靈雞湯
    《救贖的可能:走近史鐵生》顧林著,商務印書館 寫作,為了不至於自殺1972年,21歲的史鐵生正是「最狂妄的年齡」,卻被一場災難擊倒,脊髓上的一小塊腫物使他終身殘疾。最初幾年,他經常沉浸在地壇內的精神生活中。
  • 史鐵生經典語錄:愛情,就是友愛加性吸引?
    1/25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毫不特殊。——《病隙碎筆》2/25也許愛情,就是友愛加性吸引?就算這機械的加法並不可笑,但是,為什麼你的異性朋友不止十個,而愛人卻只有一個(或同時只有一個)呢?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3):史鐵生
    他是一個將人生與寫作同構的精神跋涉者、一個無時不面臨著生活苦難和人生困境的生命體驗者、一個漸悟生死崇高美學的靈魂超越者,看透生活再去熱愛生活,如此艱辛,如此難得。史 鐵 生 其 人史鐵生是北京人,生於1951年,1967年從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畢業。
  • 史鐵生生命的最後一刻:為捐器官,憋得滿臉通紅,硬撐到醫生趕來
    但是我覺得這些評價都太過空洞籠統。如果你真正了解他一生的故事,你就會發現,史鐵生,永遠不該被遺忘!1951年,史鐵生出生於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相對於同時代的很多孩子來說,史鐵生是幸運的,他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除此之外,史鐵生從小天賦異稟,13歲那年,他就憑藉自己的實力考上了當時頂尖的清華附中,成為一家人的驕傲。
  • 史鐵生先生:一個用最簡單的語言敘述人生、靈魂、信念的詩人
    史鐵生先生照片當然史鐵生先生的書太多了,我也只是看了一部分,如果要我說那幾本非常值得一看的話,我覺得篇文章都能給你不一樣的感受,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可能看先生的文章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根據他的遺願,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器官捐獻給醫學研究。31日凌晨6時許,其肝臟已移植給天津的一位病人。至此史鐵生先生就離開了我們,那時,我還在讀小學,還在村頭玩泥巴,沒能接觸到先生的作品,後悔沒能早生幾年,可能就能有機會見先生一面。
  • 言葉之庭告訴你:都可以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看一看的作品就是被網友稱為"新海誠新生"的《言葉之庭》,如果你看完《秒速五釐米》之後覺得心中有一股難以言喻的酸苦,不妨再看一看《言葉之庭》,即使啤酒配巧克力沒有想像中的可口,你也能在其中發現:其實什麼都有可能,或許也都可以。
  • 合適、有好感、喜歡和愛有什麼區別?
    愛情是人天生的傾向,是人生貫穿始終的誘惑1、合適是你們三觀一致 學歷一致,家庭也差不多,你們也大概互有好感,在一起不吵不鬧,能過得下去。3、喜歡是忐忑不安,是驚慌失措,你會在短期內對他有強烈的徵服欲,想交往的念頭盤踞腦中,見到他會羞澀,容易不知所措,幾乎憑本能反應,感性佔據上風。來不及分析自己在幹什麼,經常是回家之後暗罵自己當時腦抽,反省提醒自己下次應該怎麼怎麼做,然後等下次見面後照樣短路。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才知道,世界上有這樣一個人,他有著比我更悲慘、更不幸的遭遇,但卻有著比我更堅強、更樂觀和更睿智的思想。在史鐵生身上,我看到了不幸之外的東西,看到了在殘缺的生命之下,站立著一個更健全、更豐滿的靈魂,看到了在痛苦地守望之中,一個倔強的身影,艱難地搖著輪椅,微笑著,向我們緩緩走來。
  • 加繆:「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
    圖片來源網絡現在有很多人都去追求所謂的夢想,從而心安理得的放棄那份能給他帶來溫飽的工作。人要有夢想,努力地去追求自我的夢想是非常好的事情。就如同馬雲先生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是,生活除了詩和遠方,還有你不得不去面對的眼前的「苟且」。就如同蓋樓房一樣,你要想蓋得高,地基就必須要扎得深和穩。就像七堇年說的: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山高水遠,路遠馬亡。
  • 史鐵生和陳希米:我們的愛,柔情似水,又百轉千回
    浮躁的社會裡提愛情好奢侈,但是反覆讀了史鐵生和陳希米的書,才發現,這對平凡夫妻的愛,超越了世俗的情誼。兩人在感情上都經歷了或多或少的磨難,身體上都有不滿意的地方,面對困苦,他們遇見彼此後很堅定。在陳希米之前,史鐵生有過一個很愛的女人,但是被世俗不認同,被周邊人不認同,於是只能分開,當陳希米來到史鐵生身邊後,他把之前的她講給她聽,聽完後的陳希米除了滿滿的感動,還有對那段感情的惋惜,是眼淚告訴她,她是真的心疼眼前這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