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史鐵生為陳希米寫詩:
希米,希米,見到你就像見到家鄉,所有的神情我都熟悉希米,希米,你來了黑夜才聽懂了期待,你來了白晝才看破樊籬
陳希米為史鐵生寫道: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還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無愛慕。」
浮躁的社會裡提愛情好奢侈,但是反覆讀了史鐵生和陳希米的書,才發現,這對平凡夫妻的愛,超越了世俗的情誼。
兩人在感情上都經歷了或多或少的磨難,身體上都有不滿意的地方,面對困苦,他們遇見彼此後很堅定。
相愛相扶三十年,在很多個日夜,一個看書,一個寫作,一個講笑話,一個笑的合不攏嘴。
春天他們一起等花開;夏天她推著他,遊走在周邊;秋天他們去地壇上散步;冬天她在屋裡做飯,他在旁邊講往事。
沒有生兒育女的壓力;沒有買房買車的義務;沒有升職加薪的攀比,兩個人真的做到了一屋,兩人,三餐。
彼此有對方,很知足。
02
朋友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史鐵生:「我孤寂地生活著,年輕時萬分痛苦,而在我成熟之年裡,卻甘之如飴。」
史鐵生對這句形容認可得不得了,儘管二十一歲癱瘓,但不管是健康還是殘疾,是人就會有眾多欲望。
寫作是他的欲望,擁有愛情也是他的欲望,但是這些他都擁有了。
他形容自己是「天生的情種」,總是對愛情超過了其他人的擁有欲,很巧,老天把陳希米派到了他的身邊。
讓他們不僅僅結為夫妻,還是知己,是靈魂和精神伴侶,事實證明,生死也不能把他們分開。
在相處的那些年裡,由於史鐵生身體狀況愈加不好,他們心裡明白,隨時都有可能生離死別,但是依然充實而滿足的相愛著,認真的走過每一天。
陳希米對史鐵生而言,是透過門縫裡射進來的一道晨光,照亮了他整個黑暗的世界,也讓他餘生體會到了被愛的滋味。
03
對於陳希米來說:「史鐵生是她心中最愛的男人。」
在幾十載的陪伴中,她深愛著他,依賴著他,2010年史鐵生去世,她感到最不適應的,是「凡事不能再問他怎麼辦」。
對於很多人而言,他或她只是世界上一個普通人,對於他們而言,彼此是對方的整個世界。
在陳希米之前,史鐵生有過一個很愛的女人,但是被世俗不認同,被周邊人不認同,於是只能分開,當陳希米來到史鐵生身邊後,他把之前的她講給她聽,聽完後的陳希米除了滿滿的感動,還有對那段感情的惋惜,是眼淚告訴她,她是真的心疼眼前這個男人。
一起走過的這些路,她用心陪伴著,做個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事情,他用心的寵溺著,做一個丈夫應該盡的義務。
時間對於普通夫妻來說,是消耗激情,讓生活變的平淡,但是對他們來說是,更加珍惜餘生的每一天。
他們很知足,明白老天奪取了一些東西,讓他們遇見更珍貴的東西。
04
陳希米原本期盼丈夫能過了70歲生日,但在2010年的那天夜裡,史鐵生決然的離開了她。
當醫生問家屬的決定時,陳希米比任何時候都冷靜,她不願看到他全身插滿管子的糟粕樣子,她選擇讓他用舒服的方式離開。
這一決定,小姑子也默許了。
她懂他。知道他更想要什麼。
史鐵生離開後,所有人都傷心難過,但是陳希米沒掉一滴眼淚,因為她知道:丈夫始終都在,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
很多年過去了,他離開了後,她帶著他的骨灰去了他曾想去的地方。
不管走過多少城市,有一個地方史鐵生不會忘,陳希米也不會忘,那些知道他們的人,看過他們文字的人都不會忘,那就是曾經陪伴他們很多年的「地壇」。
曾經無數個絕望的日子,史鐵生搖著輪椅去地壇散心,一坐就是一整個下午,那個地方記錄了他的傷痛和期盼。
陳希米出現後,他們經常去地壇,一起在那棵大樹下,回憶往事,展望未來。
他曾把地壇寫進他的書裡,把與地壇有關的故事寫進書裡,於是就有了那本《我與地壇》。
曾經這本書裡,記載了所有與地壇相關的往事,也是史鐵生作品裡家喻戶曉的一本。被很多人當成收藏品。
如果你曾絕望,感到生活無味,一起來品讀這本書吧,你會被他的精神感動,會被他的文字溫暖。
【歡迎關注,有態度,有溫度的語夏,每日更新情感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