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和陳希米:我們的愛,柔情似水,又百轉千回

2020-12-09 我是語夏

01

史鐵生為陳希米寫詩:

希米,希米,見到你就像見到家鄉,所有的神情我都熟悉希米,希米,你來了黑夜才聽懂了期待,你來了白晝才看破樊籬

陳希米為史鐵生寫道: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還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無愛慕。」

浮躁的社會裡提愛情好奢侈,但是反覆讀了史鐵生和陳希米的書,才發現,這對平凡夫妻的愛,超越了世俗的情誼。

兩人在感情上都經歷了或多或少的磨難,身體上都有不滿意的地方,面對困苦,他們遇見彼此後很堅定。

相愛相扶三十年,在很多個日夜,一個看書,一個寫作,一個講笑話,一個笑的合不攏嘴。

春天他們一起等花開;夏天她推著他,遊走在周邊;秋天他們去地壇上散步;冬天她在屋裡做飯,他在旁邊講往事。

沒有生兒育女的壓力;沒有買房買車的義務;沒有升職加薪的攀比,兩個人真的做到了一屋,兩人,三餐。

彼此有對方,很知足。

02

朋友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史鐵生:「我孤寂地生活著,年輕時萬分痛苦,而在我成熟之年裡,卻甘之如飴。」

史鐵生對這句形容認可得不得了,儘管二十一歲癱瘓,但不管是健康還是殘疾,是人就會有眾多欲望。

寫作是他的欲望,擁有愛情也是他的欲望,但是這些他都擁有了。

他形容自己是「天生的情種」,總是對愛情超過了其他人的擁有欲,很巧,老天把陳希米派到了他的身邊。

讓他們不僅僅結為夫妻,還是知己,是靈魂和精神伴侶,事實證明,生死也不能把他們分開。

在相處的那些年裡,由於史鐵生身體狀況愈加不好,他們心裡明白,隨時都有可能生離死別,但是依然充實而滿足的相愛著,認真的走過每一天。

陳希米對史鐵生而言,是透過門縫裡射進來的一道晨光,照亮了他整個黑暗的世界,也讓他餘生體會到了被愛的滋味。

03

對於陳希米來說:「史鐵生是她心中最愛的男人。」

在幾十載的陪伴中,她深愛著他,依賴著他,2010年史鐵生去世,她感到最不適應的,是「凡事不能再問他怎麼辦」。

對於很多人而言,他或她只是世界上一個普通人,對於他們而言,彼此是對方的整個世界。

在陳希米之前,史鐵生有過一個很愛的女人,但是被世俗不認同,被周邊人不認同,於是只能分開,當陳希米來到史鐵生身邊後,他把之前的她講給她聽,聽完後的陳希米除了滿滿的感動,還有對那段感情的惋惜,是眼淚告訴她,她是真的心疼眼前這個男人。

一起走過的這些路,她用心陪伴著,做個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事情,他用心的寵溺著,做一個丈夫應該盡的義務。

時間對於普通夫妻來說,是消耗激情,讓生活變的平淡,但是對他們來說是,更加珍惜餘生的每一天。

他們很知足,明白老天奪取了一些東西,讓他們遇見更珍貴的東西。

04

陳希米原本期盼丈夫能過了70歲生日,但在2010年的那天夜裡,史鐵生決然的離開了她。

當醫生問家屬的決定時,陳希米比任何時候都冷靜,她不願看到他全身插滿管子的糟粕樣子,她選擇讓他用舒服的方式離開。

這一決定,小姑子也默許了。

她懂他。知道他更想要什麼。

史鐵生離開後,所有人都傷心難過,但是陳希米沒掉一滴眼淚,因為她知道:丈夫始終都在,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

很多年過去了,他離開了後,她帶著他的骨灰去了他曾想去的地方。

不管走過多少城市,有一個地方史鐵生不會忘,陳希米也不會忘,那些知道他們的人,看過他們文字的人都不會忘,那就是曾經陪伴他們很多年的「地壇」。

曾經無數個絕望的日子,史鐵生搖著輪椅去地壇散心,一坐就是一整個下午,那個地方記錄了他的傷痛和期盼。

陳希米出現後,他們經常去地壇,一起在那棵大樹下,回憶往事,展望未來。

他曾把地壇寫進他的書裡,把與地壇有關的故事寫進書裡,於是就有了那本《我與地壇》。

曾經這本書裡,記載了所有與地壇相關的往事,也是史鐵生作品裡家喻戶曉的一本。被很多人當成收藏品。

如果你曾絕望,感到生活無味,一起來品讀這本書吧,你會被他的精神感動,會被他的文字溫暖。

【歡迎關注,有態度,有溫度的語夏,每日更新情感暖文】

相關焦點

  • 史鐵生不是勵志型作家,他的作品也不是心靈雞湯
    史鐵生與友人在《救贖的可能:走近史鐵生》一書作者顧林看來,史鐵生的一生就是對死亡哲學的最生動演繹。「史鐵生以不懈的精神探索超越肉身巨大的痛苦,他對愛的敏於感受樂於付出,他的慈悲超脫如佛的人格形象,讓人們深受感動並得到莫大鼓舞。」2010年12月30日,史鐵生的生命走向終點。當天下午,他突發腦溢血進入昏迷狀態。
  • 史鐵生生命的最後一刻:為捐器官,憋得滿臉通紅,硬撐到醫生趕來
    史鐵生當時的老師和同學們後來回憶說:中學時代的史鐵生不僅功課好,而且非常熱愛體育,運動競技場上經常出現他的身影。與此同時,史鐵生還擅長朗讀和作文,對美術和無線電都有一番自己的研究和成果。因此,史鐵生是當時全年級公認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頂尖學生之一。
  • 史鐵生逝世10周年追思會在京舉辦《鐵生 鐵生》凝聚親友回憶
    時光飛逝,到2020年12月31日,史鐵生離開我們已整整10年了。而史鐵生對讀者的啟迪並沒有遠去,他筆下溫暖而有力的話語仍是「孤獨者的良藥」,給彷徨者以信心,這就是史鐵生的力量。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3):史鐵生
    著名評論家鄧曉芒曾這樣評價他:我們面前終於出現了一位作家,一位真正的創造者,一位顛覆者……從自己的靈魂本原地創造出一種語言、一種理想。史鐵生自嘲「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雖然沒有了雙腿,但他卻因此走到了更遠的地方,甚至成為地標,引領著在精神曠野中無家可歸的遊魂們。
  • 史鐵生和希米的愛情:感情裡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另外兩個字
    其實和史鐵生一樣,希米身體也不好,她左腿有輕度的殘疾。 不過,身體的殘缺並不能阻擋愛情的降臨,此後,希米和史鐵生相愛了。那段時間,史鐵生跟希米講自己的過去,講他的母親,講到讓希米淚流滿面。兩個人對生活有著很多共同感悟,他們的關係也越來越近。
  • 史鐵生:後來我才知道,有一種小心翼翼的甚至卑微的愛叫做母愛
    但是在史鐵生的母親那裡,母愛是一種小心翼翼的,甚至是卑微到極點的。這和我們日常中所了解到的光輝的、帶著光芒的母愛是完全不同的。在《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中,作者史鐵生為了展現母親的愛描寫了三個場面,分別是我拒絕母親去北海看菊花和我同意母親推我去看菊花以及母親去世之後,妹妹推我去看菊花。在這三個場面中,有兩個是直接展現母親的愛。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有的單位很明確地說:我們很同情孩子,但我們不是慈善單位。一扇扇的門就這樣被打開又被無情地關閉,就像史鐵生和他的母親所經歷的那樣。然而,這並不是黑暗的全部。作為一個殘疾人,他失去的不僅僅是工作、平等和尊嚴,還有愛與被愛的權利。
  • 寫給冬日的情詩,柔情似水,又百轉千回
    今天精選了四首古人的情詩,讓我們在冬日的歲月裡,看著古人寫的情詩,別有一番情懷在心頭。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表達了作者對年長很多於自己的愛人的一種遺憾和眷戀。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出生早與出生遲,年齡的懸殊,造成終身的遺憾。聽到這樣的愛情,無人不會落淚,這裡落淚的不是愛,而是愛的遺憾, 因為,這樣的遺憾,太美太純潔。
  • 《命若琴弦》:悲傷的敘事基調下,充滿了對生命悖論的叩問和哲思
    ——史鐵生2010年12月30日,史鐵生和往常一樣做完透析,在妻子陳希米的陪伴下回了家。但是,頭暈的症狀卻愈加嚴重,陳希米急忙打電話叫了救護車。在醫院搶救到次日凌晨3點,史鐵生還是因為腦溢血去世了,他終究還是沒有等來新年的鐘聲。這個自嘲「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的作家,走完了他59歲的生命旅程。
  • 關於史鐵生的書和書癮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夠歷數前生,你能夠與我一同笑看,所以死於你我從不相干——史鐵生《永在》下午吃完飯,忽然書癮上來,百爪撓心,深責自己路上不帶書,只帶電腦,只好一路小跑到新華文軒,樂呵呵的捧了一本紀念版《我與地壇》回來。
  • 納蘭容若寫給冬天的情詩,柔情似水,又百轉千回
    每逢佳節自己卻獨坐窗前時,每當離家看到送別的父母時,每當與人相愛卻無法相伴時......我們便置身在這寒山中,獨自取暖。雖人世有無盡的滄桑,我們更要學會看淡,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柳絮楊花隨風飄到哪裡去了呢?原來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殘了。
  • 真愛的心永不變,想念的情百轉千回;想你,入心的你是一生的最愛
    愛在心裡,思念的柔情百轉千回,愛,你,入心的你是一生的最愛,有你在心裡暖暖的溫潤著人生,此時再無遺憾,在愛的眷戀中,思念是對心愛之人的依戀,也是愛意的延續,想你,昨日的情有多美好,思念時就會有多疼,那悠長而又深沉的一種眷戀,愛著想著,心裡三分醉七分念,那是纏綿於心的一份眷戀!
  • 讀史鐵生《命若琴弦》的啟示:人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
    《命若琴弦》的故事內容簡單,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相依為命,手執一把三弦琴浪跡天涯。但史鐵生卻把它寫得跌宕起伏,智慧叢生。我們可以將其主旨概括為:在生命的輪迴中,是誰並不重要,殘疾了也不必怪罪命運,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殘疾,重要的是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
  • 史鐵生《我與地壇》:人生如若不是到了絕處,又怎知自己會重生
    1 人生是苦難和幸福並存雙腿殘廢的史鐵生為了逃避現實的絕望,常常一個人坐著輪椅去地壇,就像別人上下班一樣。別人上班他去地壇,別人下班他回家,在地壇裡一呆就是一天,一坐就是一天。開始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用冷漠和孤寂的眼神看著地壇裡來來往往的人,漸漸地,那些由陌生變得熟悉的面孔成為了史鐵生絕望中的朋友。原來,本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愛和疾病是上帝灑在人間的兩粒種子。
  • 愛而不得的悲劇再次上演,百轉千回的情節,歸來仍是《倩女幽魂》
    再一次翻拍經典的《人間情》(為《倩女幽魂·人間情》的簡稱)就是這樣一場純真但又愛而不得的故事,悲劇的再一次上演警醒著人們珍惜眼前人,莫待她人百轉千回歸來之時曾經的自己已然不是當年的少年。這樣稍微地修整一下,既致敬了經典也不同於經典,讓寧採臣和聶小倩之間的愛情更為純粹,極大地升華了故事的感情色彩。一個為了愛可以付出生命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而另一邊一個為了愛含淚離去的背景也是尤為的清晰,人世間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這才是對愛最美好的詮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想,為了彼此更美好的明天放棄了眼前的一切,這種為愛甘願犧牲自己的劇情必然又是一番經典片段。
  • 21歲癱瘓29歲腎病|文學巨匠史鐵生:用靈魂認真活的人,勇於自勝
    史鐵生,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巨匠,他的《我與地壇》感動了無數人,書中,史鐵生以地壇為載體,讓我們看到一個幾近絕望的人是如何探求希望的。要說清楚史鐵生的絕望與希望,得從他殘疾的雙腿說起。那麼史鐵生的雙腿是如何殘疾的呢?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1、最美的年華遭遇「絕望災禍」--文學巨匠史鐵生的養成之初 泛著香氣的靈魂,總是經歷過我難以想像的「苦難」。 史鐵生的靈魂有多「誘人」,從他的文學作品,我們就能體會到。
  • 史鐵生先生:一個用最簡單的語言敘述人生、靈魂、信念的詩人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根據他的遺願,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器官捐獻給醫學研究。31日凌晨6時許,其肝臟已移植給天津的一位病人。至此史鐵生先生就離開了我們,那時,我還在讀小學,還在村頭玩泥巴,沒能接觸到先生的作品,後悔沒能早生幾年,可能就能有機會見先生一面。
  • 《命若琴弦》:史鐵生荒誕故事表象下隱喻的生命本質與超越意義
    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在漫長的輪椅生涯裡至強至尊,他是一座文學的高峰,他對生命的見解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讓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蹉跎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
  • 《命若琴弦》人生的意義:史鐵生講述「浮生若夢,為歡能有幾何」
    《命若琴弦》史鐵生:人生意義的思考,虛設的夢想和現實的枷鎖。本是後山人,偶作前堂客。人海茫茫,相遇不易,閱讀本文前點個「關注」,我們一起致力於文化傳播。史鐵生,這個與生活和命運抗爭了一輩子的文人,向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故事裡的人物正如他的生命一樣——身殘志堅,不屈的靈魂。
  • 史鐵生《命若琴弦》:生活給了我無盡的痛苦,我的生命中還有晴天
    我們在一起、好好生活……-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看到這樣的一段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把眼睛打溼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讀史鐵生書的原因,他們不想讀,也不敢讀。他的作品表現了生命的沉重與莊重,生活的苦難與艱辛,常常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直至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