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先生:一個用最簡單的語言敘述人生、靈魂、信念的詩人

2020-12-25 拾光小弟

作者/鄭小弟

前言

如果非要推薦一本書的話,我首先會推薦史鐵生先生的書,他的書能讓你在這個匆匆的世界慢下來,讓你的靈魂慢下來,特別是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讓你去思考一些你可能忽略的東西。他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就是用最簡單字詞去敘述苦難,人生,愛情,親情。他的書你咋眼一看,沒什麼感覺,當你讀上幾篇,你會深深的愛上,沉迷而不能自拔。

史鐵生先生照片

當然史鐵生先生的書太多了,我也只是看了一部分,如果要我說那幾本非常值得一看的話,我覺得篇文章都能給你不一樣的感受,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可能看先生的文章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如果我結合我的情感體會的話,我推薦我看過的幾本書書中《務虛筆記》、《病隙碎筆》、《老屋小記》、《我與地壇》這四本肯定不會讓你失望。

生平

史鐵生先生1951年1月4日生於北京。父親史耀琛,北京農業大學林學系,畢業後曾去東北,母親在北京林學院工作。史鐵生先生從小跟奶奶生活,所以在他的很多篇文章中,你都可以看看他奶奶的身影。1969時上山下鄉運動展開,自願到陝北延安農村插隊。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後,生產隊照顧他,讓他擔任飼養員,放牛餵牛這類比較輕鬆的工作,誰也不曾想到,他在攔牛時遭遇了一場瓢潑大雨。大雨澆透了他,讓他發燒感冒,最終引起腰椎裂柱病發作,1971年9月,史鐵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治療一年有半,最終還是雙腳癱瘓,之後就開始了他的輪椅生涯。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了他人生的轉折,原本該是起舞的年紀,卻殘廢了身體,他就這樣在苦難中重生,或者說是領悟一切。

史鐵生先生插隊照片

他的一生是曲折的,上天沒有因為奪取他的雙腳而放過他,1981年又因急性腎損傷停止工作,1998年又被確診為尿毒症,而不得不靠透析維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根據他的遺願,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器官捐獻給醫學研究。31日凌晨6時許,其肝臟已移植給天津的一位病人。至此史鐵生先生就離開了我們,那時,我還在讀小學,還在村頭玩泥巴,沒能接觸到先生的作品,後悔沒能早生幾年,可能就能有機會見先生一面。

史鐵生先生照片

相遇

想必很多人都讀過語文課本上的先生的那篇《我與地壇》,我也是從這篇文章和先生相遇。現在依稀記得書上那些飽含韻味的句子,「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要是有些事我沒有說,地壇,你別以為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初看這些句子覺得有些不解,但當我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似乎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當你讀懂這些句子的時候,你已經成為了句子中的「我」。特別是當我時隔多年回到我荒蕪已久的故鄉時深有體會,想起兒時在村頭嬉戲的場景,想起我的祖祖(我爺爺的母親,我小時候是由她照顧的),但是這一切我對她思念只能放在心裡,再也無人訴說,只能收藏。特別是想起先生的《合歡樹》裡那段句子,我就忍不住淚目。「有一天那個孩子會長大,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同樣有一天那個孩子會長大,他會想起他的祖祖。

史鐵生先生繪圖

就是從《我的地壇》,我開始喜歡上了先生的作品,去接觸更多先生的作品。發現了其中的美。

人生

先生的書似乎讓你一直追尋的人生意義似乎有了答案,「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再交給我們這件事的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就像我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談到,如來讓唐僧去西天真的是為了取經嘛,不是,就算取回真經也普渡不了眾生,前往西天也可以一步登天。如來只不過想讓他們走路而已,就是走人生這段中間的東西,不是開頭的生,也不是結尾的死。

史鐵生先生照片

「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於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於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於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重於看見了路。」所以中間的東西需要向內來不斷填滿他,向內的東西可能是苦難、親情、愛情等等,只有你才知道,因為那是屬於你精神的產物。

苦難

先生的文章敘述苦難,敘述成長,敘述重生。

他初遇殘疾,也感覺世界就此結束「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

史鐵生先生照片

然後去接受這個事實,「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鄉村和城市,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與我擦肩而過從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駐進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錘鍊我,融入我而成為我。」就這樣在苦難中雕琢,成長。

愛情

「不管你對多少異性失望,你都沒有理由對愛情失望。因為愛情本身就是希望,永遠是生命的一種希望。愛情是你自己的品質,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處境,與別人無關。愛情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永遠的動詞,無窮動。」無論何時,無論經歷什麼,總懷著對愛情的嚮往,不知道敘述多少人的內心。

史鐵生先生和他妻子

但是愛情往往並沒有一個好的歸宿和完美的結局,只有滿滿的回憶,敘說的無數現實的無奈。「在很長很長的日子裡,不斷地想起,未必一定是思念,那更像是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所養成的習慣,是平靜河流上的一個擺渡——就像是集郵,把往日的收藏拿出來看一看,無論是引出快樂還是引出痛苦,都益於時光的流逝,然後依舊把它們收藏起來,不讓它們為非作歹,打破一條河流的通暢,包括不讓往事把今天弄得臉色慘白。」

親情

《合歡樹》和《秋天的懷念》,我每看一次,眼角就模糊一次,真的勾起自己太多的回憶。

史鐵生父母合照

《綿綿的秋雨》中說「我就要走了,就要離開這塊古老的土地,到遙遠的異國去漂泊。也許我不再回來,我寧願永遠漂泊。讓人們隨便去說好了。在這片土地上,我只欠著一筆帳一筆永遠無法償還的帳......。」先生心裡對母親的那份虧欠,可能就是先生心中那份無法償還的帳吧。我只希望當我離開的時候,不要能盡力彌補我心中的那份「帳」,少留一下遺憾。

結語

先生的作品還有太多太多的情愫,當然這可能只是每個讀者自己心中的情愫,一份屬於自己的情愫。

最後用《最後的練習》裡面一段詩結尾吧

出生以前,太陽

已無數次起落

悠久的時光被悠久的虛無

吞併,又又以我生日的名義

捲土重來

史鐵生先生照片

我是小弟,一個分享快樂的孩子

創作不易,洗稿必究,配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3):史鐵生
    他是一個將人生與寫作同構的精神跋涉者、一個無時不面臨著生活苦難和人生困境的生命體驗者、一個漸悟生死崇高美學的靈魂超越者,看透生活再去熱愛生活,如此艱辛,如此難得。史 鐵 生 其 人史鐵生是北京人,生於1951年,1967年從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畢業。
  • 21歲癱瘓29歲腎病|文學巨匠史鐵生:用靈魂認真活的人,勇於自勝
    史鐵生,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巨匠,他的《我與地壇》感動了無數人,書中,史鐵生以地壇為載體,讓我們看到一個幾近絕望的人是如何探求希望的。 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在最該一鳴驚人與人相爭的年紀,卻懂得了人過中年或許才能懂得那麼一兩分的「自勝」與「豁達」。 2、史鐵生:命運從來可以摧殘一切光鮮皮囊,卻殺不死堅強靈魂 年紀輕輕的史鐵生也曾低迷過,他也曾經暴怒地面對世界,和他周圍關心他的人。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在史鐵生身上,我看到了不幸之外的東西,看到了在殘缺的生命之下,站立著一個更健全、更豐滿的靈魂,看到了在痛苦地守望之中,一個倔強的身影,艱難地搖著輪椅,微笑著,向我們緩緩走來。」這其中,令我最感動的一件事就是,曾經和史鐵生一起在陝北放牛的破老漢,託同學給他捎來了十斤糧票,那是破老漢賣了十斤小米換來的,說是給他治病用。而當年破老漢的兒子得了重病,他不捨得給大夫送小米,結果他的兒子被耽誤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麼被斷送了。看到那張用白紙條粘著、浸滿了汗漬和油汙的糧票,史鐵生沉默了。
  • 《命若琴弦》人生的意義:史鐵生講述「浮生若夢,為歡能有幾何」
    《命若琴弦》史鐵生:人生意義的思考,虛設的夢想和現實的枷鎖。本是後山人,偶作前堂客。人海茫茫,相遇不易,閱讀本文前點個「關注」,我們一起致力於文化傳播。史鐵生,這個與生活和命運抗爭了一輩子的文人,向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故事裡的人物正如他的生命一樣——身殘志堅,不屈的靈魂。
  • 《靈魂迷宮》:值得投入的事,沒有一樣是簡單的
    薩豐果然厲害,寫完這59萬字的《靈魂迷宮》,歷時15年把故事情節從第一部《風之影》的達涅爾,第二部《天使遊戲》的戴維馬丁,第三部《天堂囚徒》的監獄風雲,用一個新的人物:阿莉西亞連貫在一起,揭開一個又一個謎團,最終回應了《風之影》的開頭,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女兒來到遺忘書之墓,兩個朦朧的身影,腳步從此迷失在靈魂迷宮裡。
  • 《命若琴弦》:史鐵生荒誕故事表象下隱喻的生命本質與超越意義
    《命若琴弦》是史鐵生198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寓言小說,在這部作品裡史老沒有用華麗的詞藻去做任何的鋪墊,也沒有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博人眼球,但整部作品卻充滿了對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的思考與叩問。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答人們對生命永恆的追問。
  • 涼都文評|守護詩園的靈魂與照亮人生的路燈
    《啖影集》是一本品味世間萬象的短篇小說集,「它在繼承蒲松齡創作風格的同時,並未簡單模仿,而是推陳出新;其描寫之生動,用詞之精準,語言之華美,有的篇章已經遠遠超越了《聊齋志異》。」(吳學良《現實與虛幻之間——<啖影集>解論》後記)。可見《啖影集》的文學價值。
  • 史鐵生《我與地壇》:人生如若不是到了絕處,又怎知自己會重生
    1 人生是苦難和幸福並存雙腿殘廢的史鐵生為了逃避現實的絕望,常常一個人坐著輪椅去地壇,就像別人上下班一樣。別人上班他去地壇,別人下班他回家,在地壇裡一呆就是一天,一坐就是一天。開始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用冷漠和孤寂的眼神看著地壇裡來來往往的人,漸漸地,那些由陌生變得熟悉的面孔成為了史鐵生絕望中的朋友。原來,本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愛和疾病是上帝灑在人間的兩粒種子。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年輕人不妨看看
    在92歲高齡下,楊絳先生還提筆著書《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並著手整理丈夫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李家寧:詩人是靈魂的孤兒 詩是另一個自我
    詩人是報警的孩子已經不是哲學,而是「驚異的女兒」詩是有限對無限的擁抱玫瑰不是詩,玫瑰的香氣才是詩;天空不是詩,天光才是詩;海不是詩,海的喘息才是詩;荷馬有史詩 兩河有文明非洲金字塔 獅子人面歌楔形有文字 龜背留殷墟非洲木鼓聲 響徹傳雲霄四大文明古國裡 留芳千古不朽詩詩人是那天上星 詩人是那天外客
  • 史鐵生經典語錄:愛情,就是友愛加性吸引?
    因為只有一個對你產生性吸引?是嗎?證明其實簡單:你還沒有看見你的愛人之時你早已看見了異性的美妙,你被異性驚擾和吸引之後你才開始去尋找愛人。你在尋找一個事先並不確定的異性作你的愛人,這說明你在選擇。你在選擇,這說明對你有性吸引力的異性並不只有一個。那麼,選擇的根據是什麼?若僅僅是性,便沒有什麼愛情發生,因而那是動物界司空見慣的事件與本文無關。你的根據當然是愛情。
  • 史鐵生逝世10周年追思會在京舉辦《鐵生 鐵生》凝聚親友回憶
    時光飛逝,到2020年12月31日,史鐵生離開我們已整整10年了。而史鐵生對讀者的啟迪並沒有遠去,他筆下溫暖而有力的話語仍是「孤獨者的良藥」,給彷徨者以信心,這就是史鐵生的力量。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
  • 史鐵生不是勵志型作家,他的作品也不是心靈雞湯
    史鐵生,1987年史鐵生的代表作《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作品以思想深邃著稱,讀者卻寧願將他理解為一個勵志型作家,將他的作品簡化為心靈雞湯,這不能不說是對他的誤讀。新近出版的《救贖的可能:走近史鐵生》一書,從史鐵生的思想角度闡釋其文學與人生,還原史鐵生的「思想者」身份。
  • 史鐵生和陳希米:我們的愛,柔情似水,又百轉千回
    02朋友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史鐵生:「我孤寂地生活著,年輕時萬分痛苦,而在我成熟之年裡,卻甘之如飴。」史鐵生對這句形容認可得不得了,儘管二十一歲癱瘓,但不管是健康還是殘疾,是人就會有眾多欲望。讓他們不僅僅結為夫妻,還是知己,是靈魂和精神伴侶,事實證明,生死也不能把他們分開。在相處的那些年裡,由於史鐵生身體狀況愈加不好,他們心裡明白,隨時都有可能生離死別,但是依然充實而滿足的相愛著,認真的走過每一天。
  • 讀史鐵生《命若琴弦》的啟示:人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
    《命若琴弦》的故事內容簡單,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相依為命,手執一把三弦琴浪跡天涯。但史鐵生卻把它寫得跌宕起伏,智慧叢生。我們可以將其主旨概括為:在生命的輪迴中,是誰並不重要,殘疾了也不必怪罪命運,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殘疾,重要的是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
  • 讀史鐵生《病隙碎筆》: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一個好端端的人,突然之間面臨一場災難,該如何去面對?如果某一天,災難降臨到自己身上時,你是否做好了準備?這場席捲中華大地的疫情,讓我們人人自危,是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病隙碎筆》發表於2002年,是史鐵生的一部長篇哲思散文隨筆。
  • 讀書|詩人最富激情,每一個詩人都是一個情種
    詩人的氣質「氣質」本身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人的個性的主要內容之一。氣質,一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二指風格,氣度。這種感覺包含一種藝術直覺,詩人感覺對象時,省略推理過程,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直接了解和揭示,進而引起詩意的創造。詩人的藝術感覺,集中表現為敏銳地感受時代的脈搏的精微變化,發現時代的詩情,預示新時代的到來。一個社會的動向,一個時代的變化,往往首先從詩歌中表現出來,詩歌是時代的風向標,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這正是詩人對事物敏銳的感覺力和洞察力的體現。
  •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最簡單的信念往往是最打動人的力量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是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撰寫,前後斬獲科幻小說最重要的兩項大獎——雨果獎、星雲獎。《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從書中看人性,我看到智者對愚笨者天然的歧視,看到只可比自己弱不能超越的朋友圈,看到了原生家庭對兒童成長的影響,看到了有些開心比變聰明更重要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