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多少有點了解中醫的人都十分感慨,中醫的辨證施治實在是太過博大精深,看似沒有規律,實則井井有條,看似毫無懸念,往往暗藏玄機。所以,很多人說辨證施治既是中醫「活的靈魂」,也是讓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百變法則」。但是,要想真正領會中醫的深層要義,還真需要吃透辨證施治的精髓。
對於中醫辨證施治其實有很多種規律,比如以《傷寒論》為體系的六經辨證,又比如以《金匱要略》為基礎的臟腑辨證,這兩種方法堪稱上乘的中醫辨治心法。後世還有八綱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經絡辨證等等辨證方法。不過在這眾多辨證方法中,唯有臟腑辨證最容易上手。不過,現代常用的臟腑辨證只是脫胎於《金匱要略》,但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善的辨證系統。
在中醫臟腑辨證的體系下,分成了肝心脾肺腎五大臟腑體系,而每一個臟腑的體系都將髒與腑聯繫的十分緊密。不過在每一個臟腑辨證體系下,除了氣血陰陽之外,尚有很多病理物質致病的,而這種情況往往需要更加仔細進行辨別,不然就有可能從岔道上走錯路了,最終就會方向錯誤、辨證失誤。正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就比如痰溼兩種邪氣夾雜為患,與人體聯繫最緊密的臟腑,應該是脾和肺,為何?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痰邪與肺脾二髒關係十分密切。那麼溼邪呢?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溼邪與脾關係密切,但卻疏忽了肺與溼邪的緊密聯繫,因為肺不能化氣會產生內溼,而溼邪為患可以使肺的氣化失常,肺的氣化功能失常又可導致溼邪瀰漫,所以,溼邪一樣與肺脾二髒脫不了干係。
那麼,問題來了,痰邪與溼邪夾雜,侵襲人體,究竟病位在肺,還是在脾呢?其實這需要結合症狀來進行辨析。如果在臨床上出現咳嗽痰多,且痰液黏稠色白容易咯出,胸悶,甚則氣喘痰鳴等症狀,又加上舌脈以舌質淡、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脈要點的話,那就是痰溼邪氣阻塞肺部的痰溼阻肺證了。
不過說到痰溼阻肺證,其實與脾也有關係,因為這種病機多與脾氣虧虛和久咳傷肺有關,也可因感受寒溼所引起。由於脾氣虧虛,體內的輸布失常,水溼凝聚為痰,向上浸漬於肺,或者寒溼從外而入襲擊肺部,導致肺臟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溼水液停聚而為痰溼,阻塞於肺中,肺氣上逆,就會出現咳嗽多痰、痰液黏膩色白、易於咯出等症狀。由於痰溼阻滯氣道,就會導致肺氣不利,於是就會出現胸悶,甚至氣喘痰鳴的症狀。
如果在臨床中遇到痰溼阻肺這樣的病機的話,應該怎麼調治呢?首先應該確定治療原則,既然是痰溼阻肺的話,治療原則自然是祛痰化溼,或者燥溼化痰。其次才是選用代表方劑。如果是痰溼阻肺的話,應該如何辨證選方呢?在古今眾多方劑中,二陳湯堪稱是上上之選。
二陳湯是何許方也?它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一個經典方劑,其中的方藥配伍也是十分奇妙,且常常讓很多人「掛一漏萬」。二陳湯由「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錢,白茯苓三錢,甘草(炙)一錢五分」四味主藥組成,但是這個方劑卻不僅僅只有主藥,還有輔藥。
輔藥沒有出現在正方裡,而是出現在煎服法裡,這就是很多人容易漏掉的原因,據原著記載,二陳湯的煎服法為,「上藥 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由此可見,還有生薑和烏梅兩味輔藥,只有將這六味藥弄全了才是真正的二陳湯。
二陳湯這個方劑,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不僅能燥溼理氣且祛已生之痰,還能健脾滲溼能杜生痰之源,這樣用藥便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在臨床上常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二陳湯雖好,但由於本方性燥,所以辨證屬於燥痰者要慎用;另外,如果是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需要忌用本方。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